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過年聚會孩子只認iPad手機 父母心痛懷念舊童年

春節長假, 平時難得一起玩的小朋友們也有了聚會的機會, 可很多家長發現, 現在孩子們湊在一起, 基本上都在玩手機、玩iPad。 有了手機和電腦, 孩子們就湊在一起動也不動, 這些電子設備簡直成了“看護保姆”。

孩子聚會只顧玩手機

住在聯洋社區的伍先生兄弟三個, 大家都已成家立業而且都生了小孩。 一過年, 大家都聚在伍先生父母家裡吃團圓飯, 可伍先生發現, 三個孩子湊在一起, 大部分時間都在玩父母的手機。 三個孩子裡, 伍先生的孩子最小, 才幼稚園中班, 另外兩個孩子都剛剛讀小學。 伍先生說,

Advertisiment
三個小孩剛見面時, 還玩玩具, 想些點子做遊戲, 可時間一長, 他的孩子就覺得沒意思了, 纏著家長要手機玩。 大人們聚在一起聊天, 不想被孩子打擾, 伍先生便把手機給了孩子。 這一下, 兩個大孩子也索性要來手機, 三個孩子再也不說話, 都低著頭玩手機。

伍先生說, 他很懷念自己小時候在里弄裡玩騎馬打仗的日子, 他覺得伴著手機長大的這些孩子有點孤獨。

而住在五角場的葉女士, 女兒三歲半, 平時葉女士下班, 孩子就會纏著她要手機玩。 葉女士告訴記者, 孩子兩歲半以後就開始玩她的手機了。 剛開始時是翻看照片, 後來就玩一些簡單的遊戲。 過年的時候, 葉女士全家人到飯店裡吃飯, 席間只有她女兒一個小孩, 孩子吃完飯,

Advertisiment
看到鄰桌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在玩iPad, 便湊上去看, 一站就是十幾分鐘, 無論葉女士怎麼叫, 孩子也不肯走。 鄰桌的家長也無奈地說, 自家兒子也是玩起iPad就放不下, 明明是一家人聚會, 他卻誰也不理, 只管玩自己的遊戲;長輩問他什麼, 他也不回答。

在某親子論壇, 網名“草頭”的媽媽發起話題“應不應該給孩子玩手機”, 跟帖的家長中很多對孩子玩手機有點擔心。 一個家長說, “孩子一閑下來就玩爸爸媽媽的手機, 不給都不行”;另一個家長回應, “自家寶寶一起床就要玩手機, 實在煩了, 就會給他限定時間, 每次玩十分鐘”。

手機屏對孩子眼睛傷害大

記者從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生處瞭解到, 孩子的眼睛發育直到十二三歲時才算真正完成,

Advertisiment
嬰幼兒時期注意孩子的用眼衛生非常重要。 三歲以前, 孩子最好不要看電視電腦, 避免彩色射線對眼睛的刺激。 三歲之後即便看電視、電腦, 一次最好不要超過十五分鐘。 而手機螢幕小, 孩子長時間近距離盯著手機螢幕看, 對眼睛傷害很大。

八五醫院心理科主任劉素珍告訴記者, 兒童玩手機遊戲, 如果只是偶然的、較短時間的, 那倒沒什麼關係。 因為有研究發現, 玩遊戲有助於孩子腦的發育, 可以鍛煉他們集中注意力。 不過, 兒童注意力一般在十五分鐘左右有一次波動, 才有助於大腦的休息;如果玩遊戲的時間超長太多, 就會產生腦疲勞。 所以家長要控制好兒童玩遊戲的時間。

但是, 劉素珍主任說,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每天都要花五六個小時玩手機或電腦遊戲, 對其他活動的興趣明顯降低, 不玩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 如哭鬧、不睡覺、不吃飯等, 那就可能有點成癮了。 兒童期有一個重要的成長任務, 即發展社會性。 現在的iPhone、iPad, 互動性強, 又很容易操作, 所以很多低齡的兒童也參與到遊戲中。 遊戲塑造的互動方式與真正的人際交往中的互動方式完全不同。 遊戲中的互動很容易讓人產生滿足感, 所以兒童一旦錯把遊戲中的社會當成現實, 他們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就會遇到挫折, 退回到遊戲中就成了條件反射, 因為遊戲中的互動更讓他享受。 這就需要家長適時引導, 可以通過講故事、設計問題, 啟發孩子發現這兩種互動方式的不同,
Advertisiment
引導他們觀察社會, 並保持和社會的良好接觸。 這樣, 兒童才不會將虛擬世界當成現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