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吃飯, 席間聽到很多人在談師範大學研究生在山上作研究, 遇到大雪, 他想堅持留在山上, 並做了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 可父母強要他下山, 並向救助隊求救。 就該不該強制他下山之事, 大家七嘴八舌, 有的從父母的角度考慮, 有的從社會成本的角度出發, 所有的人都覺得應該要強制他下山, 就是沒有人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問他願不願意下山。
我覺得研究生的年齡、閱歷都達到了法定成年人的標準, 應該可以為自己的事負責, 他如果沒有開口, 我們旁人不應該“為了他好”就強制他下山。
Advertisiment
歷史上有多少遺憾事都是“為了他好”而發生, 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很多小孩子盼長大, 就是因為處處要聽大人的, 而大人看事情的角度與孩子不同, 常讓孩子覺得是“被迫”去做。 心不甘情不願時, 做出來的成績不好, 被父母責駡, 徒增親子間的摩擦。
其實真的要為孩子好, 就要放手讓他去做, 自己在後面作後援。 即便他失敗了, 這個教訓也會使他終身不忘, 他的一生會比那些從來不曾犯錯的人過得有意義。 就動物來說, 被人飼養的豬牛羊, 它們的大腦都比原野上的同類小了三分之一;因為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存去競爭, 一切都有人在照應, 腦就變小了。
我去幼稚教育研習會演講, 講完後有好幾位老師跟我討論現在幼教的困難。
Advertisiment
還有一個老師告訴我, 她班上有個小女孩, 除了蘋果, 什麼水果都不吃, 因為家中只給她吃蘋果。 我聽了除了歎息, 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是“愛之足以害之”。 我們怎能保證孩子一輩子豐衣足食, 有人伺候?教他獨立生活, 不依靠別人才是為人父母之道。 尤其只給孩子吃某種食物的父母,
Advertisiment
自然界的食物很多, 除非我們是樹袋熊, 只吃桉樹的葉子, 不然我們怎麼知道哪些食物有沒有毒, 吃了會不會送命呢?所以大自然讓我們演化出來一種“懼新症”, 除了小時候媽媽餵食過的食物, 其他新的東西, 一概是先回避再說。
我們在老鼠的實驗上看到, 頭一次接觸陌生食物的老鼠會非常小心地只吃一小口。 如果24小時沒有生病, 它再回來吃多一點, 要慢慢等它習慣這個味道, 確信這種食物吃了不會致命後, 它才會大口地吃。 這是為什麼老鼠藥都是劇毒的原因,
Advertisiment
雖然人類不像老鼠那樣, 但是每個人的適應力還是會因為小時候的習慣而有不同。 人類也是演化來的, 我們的孩子也有這種“懼新症”。 大約兩歲以後, 他們就只吃以前吃過的食物, 對於新的種類就不太願意嘗試。 所以美國嬰兒食品的種類非常之多, 南瓜泥、豌豆泥、菠菜泥……就是為了要養成孩子從小吃各種食物的好習慣。 偏食除了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之外, 對他以後的人際關係也有妨礙――女主人一般不喜歡邀請吃東西挑剔的客人。 對於智慧, 現在的新定義是“在新環境中適應新情境的能力”。 孩子有多元化的習慣才能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