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過度寵愛也能造就憂鬱人格

很多人認為, 憂鬱的性格與缺乏雙親的寵愛有關。 但缺乏寵愛與極度寵愛結果很相似:二者都有可能導致憂鬱人格。

母親“溫柔地虐待”

先談寵愛。 在嬰幼兒的母親身上, 最容易發現這個現象, 這類母親最希望孩子永遠是繈褓小兒, 需要她, 依賴她。 有憂鬱傾向的母親, 對生活有無名的憂懼, 或者害怕失去孩子的愛, 就會寵愛孩子, 不放手讓孩子自己接觸有益健康、應學習的東西。

她們寵小孩從餵奶的時候就開始了, 每當寶寶哭喊就趕快去抱他, 限制了寶寶的衝勁兒;而寶寶一旦表示不太感興趣, 她們就用無窮的溫柔將之淹沒,

Advertisiment
寶寶根本沒機會表達情緒。 這樣的母親片刻不離開小孩, 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小孩的注意力, 套用一句拳擊用語就是:長時間近距離死命抓住對手, 就沒有人能自由地走動。 在往後的日子中, 她們出於同樣的動機, 幫孩子承擔一切, 插手所有的事……她們無法接受小孩健康且自然的情緒, 很平常的行為和情緒就會讓她們覺得委屈, 孩子對此當然會有罪惡感。

凡此種種, 使孩子從孩提時代起就以為, 凡事不能沒有母親, 做什麼事都得先得到母親的許可。 如此發展下去, 他簡直沒有屬於自己的願望, 變得被動、懶散, 憂鬱就藏在母親建造的樂園裡面。

母親“溫柔地虐待”小孩, 一般會持續到青春期,

Advertisiment
小孩的衝勁兒就在填滿了母愛的棉花中窒息了。 他依賴心重, 以為在外面的世界裡也會得寵, 稍有不順, 便感到挫敗。 他知道自己軟弱, 人生的任務看起來比登天還難, 他被嚇退了, 決定什麼都不做。 他感到失望, 失望讓潛伏在內心的憂鬱爆發。

幼年被拒絕像毒藥

“拒絕”是造成憂鬱人格的第二個背景因素, 這裡指的是貧瘠、缺少母愛的環境。 冷酷的女性通常童年時極少體驗到愛, 自己的經歷中又缺乏做母親的範本, 不太清楚小孩需要什麼。

幼年被拒絕的經驗對一個小孩來說有兩方面的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 孩子學會及早放棄希望, 對接受、要求以及拿取都感到不自在。

幼年被拒絕的第二個影響是:孩子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

Advertisiment
形成極深的自卑感:只有當我們被人疼愛過, 才會覺得自己值得人愛;若是不曾有過這種經驗, 問題應該出在自己身上——一點兒都不可愛。

隨著嚴重自卑感而來的, 是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活在世上, 他活該如此, 必須靠著為別人而活來換取一張生存權利的證明書。

“我的存在就是一種錯誤”, 一位元有童年憂鬱症的患者如是說。

無法快樂地“自轉”

有憂鬱人格的人, 他們最主要問題是無法快樂地“自轉”, 主體發展得不健全。 他們的自我很脆弱, 這個世界對他們實在要求太多, 放眼所見的, 只有堆積如山的要求, 這讓他們絕望不已。

他們只有憂鬱, 如果超過忍耐極限就不自覺地罷工。 融化在靈魂深處、永遠不敢表達出來的恨與妒,

Advertisiment
對他們的人生觀下了毒, 長長久久, 必須借著自怨自艾或懲罰自己來贖罪。 只要他們持續避免發展自我, 一寸一寸地放棄自我, 就無法改善現狀。 能助他們一臂之力的, 只有勇於獨立, 走向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