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過度教育,得不償失

目前, 相當一部分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 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按說這是好事, 可是一走入極端, 好事也會變壞事。 “過度教育”, 就是目前家教中危害最大的一個問題。 其表現有:

過度教育的主要“五過”表現
一是智力刺激過強
幾乎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願望。 為了達到目的, 父母往往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千方百計給孩子創造教育的環境和發展智力的條件,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發展幼兒智力的玩具、圖書, 更是多多益善。 但孩子的反應卻很冷淡。 有位年輕的母親感歎:我的孩子看到小夥伴有電子琴,

Advertisiment
也吵著要, 但買回來後才兩三天, 便丟在牆角落裡。 孩子的屋裡, 玩具熊貓、積木、神奇的畫板、小火車……可以說應有盡有, 其中小圖書就可以開個小小的閱覽室。 可是, 孩子對這些簡直沒有什麼興趣。
幼教專家指出, 孩子其實是患上了智力“厭食症”, 而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對孩子智力刺激過度。 專家認為, 在智力培養中, 過多給予被動刺激造成集中、飽和狀態, 也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 即對求知缺乏興趣, 求知欲減弱, 從而妨礙了智力活動的發展。 父母只為孩子創造了物質上的條件, 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引導。 因此, 父母在給孩子智力刺激時, 也要注意刺激的數量、程度。 只有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智力刺激,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才有積極作用, 否則就容易使孩子患上智力“厭食症”。
同時, 要避免在孩子尚未產生需要時, 就過多地給予不適宜的刺激。 有的父母給孩子講故事不管孩子反應如何, 講了一個又一個, 使孩子對故事由興趣濃厚到乏味, 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每次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停下來, 讓孩子自己去想像故事是怎樣發展的, 第二天再給他講下去。 這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判斷、推理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了迫切想瞭解故事發展的一種心理需要, 一種“饑餓感”。 還有父母不應該不分場合地點, 動輒就給孩子來點“智力刺激”, 甚至吃東西之前, 還讓孩子必須做道算術題才給吃。
Advertisiment
其實孩子看著香氣誘人的食品, 因為算不出而吃不成, 他對計算根本就沒有興趣了。
二是過分保護
許多父母, 特別是祖輩, 對孩子的需要, 不問合理不合理, 一概高標準滿足。 吃, 要高級營養品;穿, 要高檔名牌貨;錢, 大把大把地塞給孩子--真是要星星不給月亮。
其結果, 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被惡性膨脹, 以至於心中只有自己, 對家庭和社會毫無責任感, 而且自我生存能力嚴重短缺。 要知道, 人的需要的過分滿足, 必定是人發展的一個悲劇。
三是過多干涉
與需要的過分滿足相輔相成, 另一面往往是對孩子的活動干涉過多。 怕孩子這樣, 怕孩子那樣;這也限制, 那也約束。 於是, 孩子的事, 總是什麼都由父母替他們想,
Advertisiment
替他們做。
其結果, 是把孩子的手腳和頭腦束縛起來, 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性。 這會導致兩種傾向:如果孩子被束縛住了, 便不能練就必要的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旦成長起來走向社會, 就困難重重, 寸步難行, 等你想把他放飛的時候, 他已如你手上的風箏, 不會自由翱翔;如果孩子突然掙脫束縛, 也會

走向另一極端, 由反抗父母起步, 鬧不好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如斷線的風箏無所規範。
四是過度期望

許多父母對子女抱太大希望, 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壓力, 強迫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就去學這學那。 結果, 許多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 有的還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 “望子成龍”是許多人的美好願望, 這本無可厚非。

Advertisiment
但必須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成得了“龍”的, 不能過分苛求自己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有個孩子期末考試後高高興興跑回家:"媽媽, 老師說我考了第四名。 瞧, 獎狀!"誰料媽媽卻沒有面露喜色, 冷冷地說:“這還高興?還沒進前三名呢。 怎麼不考個第一回來?”這樣的鏡頭在現實中太多了。 近幾年見諸報端的一幕幕家教悲劇, 為我們一再敲響警鐘--對孩子的期望太高害莫大焉!且不說會造成摧毀一個稚嫩的生命這種極端的後果, 僅就給孩子帶來的心靈隱患也是可怕的:有的孩子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 時時繃緊一根神經;有的孩子砸碎希望, 乾脆翹課曠課混下去。

五是過分處罰
獎與罰, 都是需要的。 問題在於, 罰而至於打罵,就會適得其反。打罵的結果往往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個性和行為的改變,使有的孩子變得懦弱、膽小,有的則變得固執、蠻橫。

怎樣謹防“過度教育”
怎樣才能謹防“過度教育”呢?最根本的是轉變“教子觀”,以科學的觀念引導家教實踐。
把孩子教育成獨立的人
別把孩子總看成父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服"一體感",確立家教的目的應是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人。這樣,需要的過分滿足、活動的過分干涉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孩子也就能早日迎接獨立的生活。
把孩子教育成自由的人

成為自由的人,應該是發展的一個高境界。我們應該還給孩子自由,給他們自由地接觸生活、應付生活的機會和權利,放開他們的手腳。這樣,也就不會再過多干涉孩子的活動,從而可以教會孩子用自己的腦想事,用自己的手做事,用自己的腳走路,在生活的磨煉中真正獲得自由。
把孩子教育成獨特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人,這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應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能力特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有這樣的觀點,也就不至於搞過強的智力刺激,也就不至於一窩蜂地教孩子學鋼琴、學畫畫,也就不至於都來擠兌孩子考試拿第一。
把孩子教育成平常的人

您別不高興,我們都得承認,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只能是平常人。平常但不平庸,群星也熠熠生輝,群山也勃勃向上,平常人個個都有所作為,頂起一片世界。這樣,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就可以免去過高的目標期望給孩子心靈帶來的創傷,可以讓一幕幕家教悲劇不再重演。
把孩子教育成全面發展的人

前述的過度教育的幾種表現,歸根結底是重智商、輕德育,重智力因素開發、輕非智力因素培養,是一種不全面的教子觀。因而,我們必須確立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觀點。只要我們把孩子培養成有較高的基本素質,有健康的身心發展,有健全個性的人,就是家教的成功。如此,我們也就跳出了“過度教育”的誤區。

<>

罰而至於打罵,就會適得其反。打罵的結果往往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個性和行為的改變,使有的孩子變得懦弱、膽小,有的則變得固執、蠻橫。

怎樣謹防“過度教育”
怎樣才能謹防“過度教育”呢?最根本的是轉變“教子觀”,以科學的觀念引導家教實踐。
把孩子教育成獨立的人
別把孩子總看成父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服"一體感",確立家教的目的應是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人。這樣,需要的過分滿足、活動的過分干涉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孩子也就能早日迎接獨立的生活。
把孩子教育成自由的人

成為自由的人,應該是發展的一個高境界。我們應該還給孩子自由,給他們自由地接觸生活、應付生活的機會和權利,放開他們的手腳。這樣,也就不會再過多干涉孩子的活動,從而可以教會孩子用自己的腦想事,用自己的手做事,用自己的腳走路,在生活的磨煉中真正獲得自由。
把孩子教育成獨特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人,這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應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能力特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有這樣的觀點,也就不至於搞過強的智力刺激,也就不至於一窩蜂地教孩子學鋼琴、學畫畫,也就不至於都來擠兌孩子考試拿第一。
把孩子教育成平常的人

您別不高興,我們都得承認,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只能是平常人。平常但不平庸,群星也熠熠生輝,群山也勃勃向上,平常人個個都有所作為,頂起一片世界。這樣,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就可以免去過高的目標期望給孩子心靈帶來的創傷,可以讓一幕幕家教悲劇不再重演。
把孩子教育成全面發展的人

前述的過度教育的幾種表現,歸根結底是重智商、輕德育,重智力因素開發、輕非智力因素培養,是一種不全面的教子觀。因而,我們必須確立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觀點。只要我們把孩子培養成有較高的基本素質,有健康的身心發展,有健全個性的人,就是家教的成功。如此,我們也就跳出了“過度教育”的誤區。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