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走親訪友,
既是沿用傳統的習俗,
又能把平時因為忙工作而疏遠了的親情重新織補起來。
所以,
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早早起來,
打理打理,
帶上孩子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如果,
孩子聽話;如果,
孩子表現好,
那父母是一天的好心情。
反之……?
這裡的“操縱杆”看來掌握在孩子手中了!所以,
我們要瞭解孩子,
與孩子合作好。
一、 出門前必要的提醒,
可以減少您的尷尬
5歲的媛媛隨父母參加一個宴會,
當看見一碟黃泥螺時,
興奮地舉筷就夾。
她的爸爸阻止道:“等大家一起吃。
”媛媛很不高興。
宴會開始了,
Advertisiment
二、當別人誇您孩子的時候
孩子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並由此形成對自我的認識。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人們對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找他的長處、優點說, 有時還要放大一點, 這是成人間的交往特點, 而孩子不知道其“複雜性”, 會形成過高的自我評價, 從而產生優越感和驕傲自滿等情緒, 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所以, 此刻父母應有適當的反應, 孩子也會看著您如何反應。
有的父母出於謙虛而否定別人對自己孩子的好評價, 孩子卻不知道這是謙詞, 會以為爸爸媽媽眼中的我, 就是這樣的了, 從而喪失自信。 作為父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個客觀的認識,
Advertisiment
當然, 有些符合您孩子的讚美語, 如:懂禮貌, 做事有條理, 有耐心等等, 您完全可以默認。
三、關心孩子的陌生交往
孩子是隨著父母出去的, 被訪的物件一定是父親或母親認識的。 如果對方有孩子, 您會要求自己的孩子與他交往, 不管對方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大或小, 都要求交往。 這對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 特別是年齡差異較大的情況下, 孩子會面面相覷, 無話可說。 父母要為他們找到話題後再離開。
如果, 兩個孩子年齡相仿,
Advertisiment
是4—5歲的男童,
他們很容易溝通。
往往會把他們的能量相加,
一起幹出些“出格”的事來。
父母不能光顧了自己交流,
而應去做必要的關照。
也有的孩子,
年齡相差不多,
但性格有差異,
交往起來也會有難度,
父母應陪在邊上,
應幫助他們尋找交往的“媒介物”,
如:漂亮的小汽車、會發聲的娃娃等。
等他們能交往了再離開。
最好,
出門前,
父母給孩子帶一個玩具,
以幫助您的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四、小眼睛看著您送禮和受禮
送禮和受禮,
是節日間的“例行公事”,
可是,
孩子卻在一來一往中學著做人和處世。
如果父母也把孩子(特別是小年齡的孩子)拉進成人的“一來一往”中去,
可就難為了孩子,
還影響了孩子的情緒。
宛蘋跟著媽媽去媽媽的同事家,
Advertisiment
所以, 是送給孩子的東西, 特別是當著孩子面送的, 儘量收下, 除非孩子不喜歡, 您也覺得收下不妥。 當孩子收下禮物時, 您可以及時教育孩子, 要懂得回報, 等等。
以上是一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相信等您走過之後,會有更多更新的經驗提供給大家享用。   相信等您走過之後,會有更多更新的經驗提供給大家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