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遠離“過保護”培養孩子走向獨立

跟從事大眾傳媒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聊天的時候, 聽他們講現在有很多媽媽成了“教育心理學專家”。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及時找教育心理學專家進行諮詢, 這原本是件好事。 但是, 這些母親的言談之中, 卻時時透出一些連專家們都自愧不如的專業知識。

我也有過類似的感受。 一次, 一位母親來找我諮詢, 她對教育理論的熟悉程度讓我大吃一驚。 以至於讓我產生了在聽一場教育理論演講會的錯覺。

這位母親講到:現在的母親已經開始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大部分的母親已經開始意識到“過保護”,

Advertisiment
“過干涉”的危害。 但是, 我認為, 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 母親教育孩子的最強大武器就是愛, 缺乏母愛滋潤的孩子容易產生性格上的缺陷。 不要擔心“過保護”, 用母愛全身心地澆灌孩子, 這才是預防母子關係疏遠的最佳路徑。

聽著這位母親的“講座”, 我不禁開始同情起現在的母親了。 在教育資訊氾濫的今天, 我們年輕的媽媽們考慮得太多, 太累了。

其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自然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們應該報以最平常的心態, 自然輕鬆地應對。

最近又有兩位母親的諮詢讓我更加意識到這個問題。 一位母親的問題是, 孩子出去玩, 下雨了, 要不要給孩子送傘, 送, 怕有“過保護”之嫌;不送, 又於心不忍。

我認為,

Advertisiment
這個時候, 母親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 坦然地應對這個問題。 如果天氣很冷, 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會生病, 那就不必勉強自己鐵硬心腸。 相反, 如果想到雨不大, 自己小時候也有過挨淋的經歷, 那就不必興師動眾。

其實, 孩子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 相反倒應對自如。 不管男孩女孩, 只要身體健康, 就會把淋雨當作一次冒險經歷。

另一位母親, 孩子年齡稍大一些, 一次, 因為一點小事, 與父母發生了爭吵, 就躲進自己的屋子, 不肯出門。 這位母親見孩子不肯與自己講話, 就開始擔心是否與孩子無法進行溝通。 其實, 這種情形下, 原本就沒有講話的氣氛, 那就不要勉強孩子非要跟自己講話。

其實, 上面兩個例子都只不過是孩子在走向自立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而已。

Advertisiment
而我們大部分的母親卻只想把孩子抱在懷裡, 還美其名日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其實是在給孩子走向自立製造障礙。

我上中學那會兒, 真正離開父母, 過起了寄宿生的生活。 讓母親感到吃驚的是, 在家嬌生慣養的我, 一旦離開了家, 就再也不叫苦叫累了。

曾經以“一人旅行教育”而揚名的插圖畫家真鍋博先生, 對還是小學生的孩子講:“你已經長大了, 不能什麼事情都依賴爸爸和媽媽了。 今後, 地震也好, 颱風也好, 爸爸和媽媽都不會去接你。 你要有心理準備, 不管多苦多累, 都得一個人回家。 ”當然, 這種做法的確有些過分, 但我們大人通常認為:孩子永遠都會守在家裡, 即便出門, 也會出於一種“歸巢本能”回到家中。

Advertisiment

的確, 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 我們暫且不論這種看法的對錯, 如果永遠把孩子當作“孩子”來對待, 關在家中溫暖的小窩裡, 依偎在父母的羽毛下, 這種所謂的父愛、母愛, 只會給孩子的自立設置障礙。

父母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孩子走向自立, 特別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講, 家庭應該由一個起保護作用的溫室, 逐漸轉變為一個培養孩子自立的場所。 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有很多相似之處, 大部分的生物, 在一定的時期都會疏遠自己的孩子, 這已經成為一個自然規律。 而只有人類這一種生物, 要永遠把孩子庇護在父母的羽毛下, 這種逆自然規律的行為恐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Advertisiment
不是要把孩子永遠地庇護在自己的懷裡, 而是要幫助孩子成功地走向社會, 成為社會中自我獨立的一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