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遠離塑化劑7原則

對於無處不在的塑化劑, 臺灣《康健》雜誌建議, 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採取行動, 以降低身體被毒物侵襲的幾率。

1.支持無添加, 多吃“真”食物。 有人會覺得無添加的食品代表著味道淡、顏色醜、保質期短、價格高。 但其實, 無添加的“真”食品是最新鮮天然的, 具有最樸實的味道, 也更安全。 《到底要吃什麼》的作者波倫建議, 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很陌生的添加物名稱或者含有5種以上添加物, 那就不要吃了。

2.不要迷戀低價食品。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職於食品添加物公司, 他提出, 如果某些食品的價格大幅低於同類產品時,

Advertisiment
往往有可能是商家在暗中玩“貓膩”, 利用添加物來降低材料品質, 節約成本。

3.少吃動物性脂肪。 許多有毒化學物質以脂肪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 所以少吃動物性脂肪, 如奶油、牛肉、羊肉等, 可以大幅降低人體受到環境荷爾蒙影響的幾率。

4.經常洗手。 臺灣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發現, 因受環境荷爾蒙影響而導致性☆禁☆早☆禁☆熟的女孩, 如果在飯前堅持經常洗手, 那麼攝入的塑化劑DEHP量就會大為降低。

5.避免用塑膠製品接觸食物。 生活中避免用塑膠袋等塑膠製品盛放食物。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動物學博士柯爾朋建議, 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 最好使用玻璃製品或瓷器。 即使有些塑膠產品號稱適用於微波爐,

Advertisiment
但某些化學物質還是有可能會滲透出, 特別是兒童、孕婦更要避免使用。

6.重視排毒方法。 在生活中, 除了要預防接觸到毒物外, 也應學會排毒的小方法。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韓柏檉提倡, 飲食中要堅持“二少二多去三毒”的原則, 即食品少加工、少放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去除防腐劑、色素和香料。 在烹調食品前, 可先將食材過水或用熱水燙一下, 能有效減少食品中的添加物含量。 另外, 堅持多運動多流汗, 也可排出體內毒素。

7.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 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選擇健康的食物, 例如不買、不喝含糖的飲料, 或者讓孩子參與到選擇食物、烹調食物以及飯後收拾的過程中, 從小培養起孩子的健康飲食習慣。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