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 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的也越來越高。 幼兒期的心理傷害如果不及時根治, 則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心理陰影。 所以“家庭、幼稚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 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 ”
任何人的言行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只要導致孩子在行為、智力、情緒或身體功能等方面受到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傷害, 即稱之心理傷害。
造成孩子心理傷害的原因有哪些?情景1:遊戲活動即將結束, 孩子們都在老師的引導下收拾各種遊戲材料,
Advertisiment
反思: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 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 都會成為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 上例中, 老師在不經意間說出那麼傷人的話, 難以想像, 這樣的話對於稚嫩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痛的傷啊, 若再傳入家長耳中, 又定會掀起軒然大波。
情景2:放學了, 一位媽媽問自己的孩子:“老師喜歡你嗎?”孩子神采飛揚地說:“老師最喜歡我了。 ”媽媽高興地笑了。 又一位爸爸問了同樣的問題, 孩子沒精打采地說:“老師對我一點都不好,
Advertisiment
反思:由於偏愛導致教育行為失當, 進而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現象在幼稚園是十分普遍的。 上例中的第一個孩子, 可能會因為老師的偏愛而驕傲, 會認為反正老師喜歡我, 我做什麼事情老師都不會批評我, 各方面表現都很好的孩子也可能會因此退步;第二個孩子和家長的心裡肯定是失落的, 有一種不被人重視的感覺。 此時, 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變化, 他們會覺得反正老師不喜歡我, 我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受到表揚, 於是打人、開小差這樣的現象就會層出不窮。
情景3:教學活動中, 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Advertisiment
反思:一直以來, 我們都認為要讓內向的孩子更加活潑開朗, 就應該多進行些“點名”回答, 讓他們有更多的鍛煉和發展的機會。 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包括去家訪的時候, 家長也是這樣希望的。 翻閱了一些資料後我發現, 教師應該先瞭解這些孩子不願意舉手的原因。 如果一個能力比較弱而且自卑感比較嚴重的孩子出於保護自尊心, 而不願意主動回答問題時, 教師絕對應該保護他們的這種沉默權,
Advertisiment
情景4:遊戲中, 一名特別調皮的孩子與同伴爭搶玩具, 同伴未搶到哭了起來, 老師氣衝衝地走過來說:“xxx, 你是怎麼搞的, 還想不想玩啦?”其他孩子也跟著幫腔, 有的說:“把他送到小班去。 ”有的說:“告訴他的爸爸媽媽。 ”老師安撫了一下正在哭的孩子, 又過來總結:“你呀, 看看xxx, 他多乖, 你應該多向他學習。 ”這個孩子沮喪地低下了頭。
反思:評價的目的是瞭解幼兒發展的需要, 從而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而有許多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往往不能做到這點, 反而有先入為主, 以點帶面, 以偏概全的心理傾向。 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說吧, 每個班裡都會有幾個表現特別不好、經常違規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情景5:小班教室裡, 老師正悶悶不樂地組織教學活動, 此時一孩子因想家而哽咽起來, 老師走過來說:“不要哭了, 坐正了好好地學習。 ”可因為音量大了些, 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老師不由火起, 大聲說:“不要再哭了, 再哭就不讓你回家。 ”孩子的哭聲戛然而止。
反思:孩子整天和老師生活在一起,教師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教師嚇唬孩子不讓他回家,我想這件事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內心深處的創傷,會對孩子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的發展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如果教師能輕言輕語地安慰孩子,或是把這個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一拍,孩子應該能逐漸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這樣看來,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一旦受到傷害,將會給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消極影響。怎樣才能減少對孩子心理的傷害,使他們的心理能健康成長?
我覺得可以採取以下對策:一、明察秋毫,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評價
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對孩子進行評價,是為了促使他們進步和產生繼續努力的動機。
教師應堅持積極評價,首先要把握好評價的著眼點。即要多關注孩子活動的過程,要多關注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要多關注孩子的進步,對他進行縱向比較。其次,教師一定要考慮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切不可對孩子期望過高,以免由於達不到要求而挫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教師還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孩子。教師要注意到孩子發展的各個方面,要有意識地去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應當相信和鼓勵孩子“你能行,你肯定能學會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發展得更好。
二、加強疏導,教師努力保持樂觀的情緒
幼稚園要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要營造平等對話的空間和溫馨的工作氛圍,對心理壓力過大的教師及時給予疏導,通過輕鬆交談、互動遊戲、心理宣洩等方法,為其緩解壓力,鼓勵教師適時適度地調節好自己的心態與情緒,勇於迎接各種挑戰。
作為教師也要明確自己的職業要求,保持樂觀的情緒。每一位教師走進教室後,能將一切煩惱暫時拋諸腦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動中。這種情緒轉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情緒具有情境性,幼兒教師將幼稚園視為特定環境,自覺規範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情緒轉變的心理機制。其次,情緒具有可控性。優秀教師總是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狀態,他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神色和抑鬱的面容。當一個教師經常做到能主動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自覺地實現情緒轉變,以快樂、飽滿和振奮的情緒去感染幼兒,長此以往,他就可能逐步形成一種特定的職業習慣。
三、更新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應充分抓住園本培訓、網上學習、觀摩研討等機會,加強教育專業理論的學習,樹立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並著力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對於因能力差而自卑的孩子來說,要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樹立其自信心,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應為孩子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讓每個孩子在集體面前展示特長和優勢。一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但繪畫作品倒是乾淨清爽,那麼教師可在作品評價時,充分肯定他繪畫上的成功,再逐漸地引導他介紹自己的作品,只要他說了,就請大家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從而以美術為起點,讓他全面和諧的發展。
四、一視同仁,公平地愛每一個孩子
熱愛孩子是幼兒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直接表現,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基礎。這種愛是有原則的、公正的、有理智的和有分寸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作為一個教師要以寬宏的胸懷去愛全體幼兒,要深入瞭解每個幼兒,不帶任何偏見地對待每個幼兒。教師要善於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所作所為,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們像花一樣幸福、健康地成長。
五、 妙語生花,營造健康的心理氛圍
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情緒情感的體驗為前提的,孩子在心理上難以自製或自我調節來以接納他們並不感興趣或憎惡的事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積極運用語言藝術,通過語言、語調、語速、停頓等變化來反映不同的情感色彩。適宜、生動、形象、直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不僅能傳情達意,還能激發孩子興趣,説明孩子理解相關內容。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老師應為孩子創造一個,允許犯錯的氛圍。因為孩子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另外,這樣的環境應該是輕鬆自由的,老師應努力減少教育工作的心理傷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
反思:孩子整天和老師生活在一起,教師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教師嚇唬孩子不讓他回家,我想這件事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內心深處的創傷,會對孩子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的發展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如果教師能輕言輕語地安慰孩子,或是把這個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一拍,孩子應該能逐漸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這樣看來,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一旦受到傷害,將會給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消極影響。怎樣才能減少對孩子心理的傷害,使他們的心理能健康成長?
我覺得可以採取以下對策:一、明察秋毫,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評價
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對孩子進行評價,是為了促使他們進步和產生繼續努力的動機。
教師應堅持積極評價,首先要把握好評價的著眼點。即要多關注孩子活動的過程,要多關注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要多關注孩子的進步,對他進行縱向比較。其次,教師一定要考慮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切不可對孩子期望過高,以免由於達不到要求而挫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教師還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孩子。教師要注意到孩子發展的各個方面,要有意識地去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應當相信和鼓勵孩子“你能行,你肯定能學會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發展得更好。
二、加強疏導,教師努力保持樂觀的情緒
幼稚園要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要營造平等對話的空間和溫馨的工作氛圍,對心理壓力過大的教師及時給予疏導,通過輕鬆交談、互動遊戲、心理宣洩等方法,為其緩解壓力,鼓勵教師適時適度地調節好自己的心態與情緒,勇於迎接各種挑戰。
作為教師也要明確自己的職業要求,保持樂觀的情緒。每一位教師走進教室後,能將一切煩惱暫時拋諸腦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動中。這種情緒轉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情緒具有情境性,幼兒教師將幼稚園視為特定環境,自覺規範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情緒轉變的心理機制。其次,情緒具有可控性。優秀教師總是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狀態,他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神色和抑鬱的面容。當一個教師經常做到能主動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自覺地實現情緒轉變,以快樂、飽滿和振奮的情緒去感染幼兒,長此以往,他就可能逐步形成一種特定的職業習慣。
三、更新觀念,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應充分抓住園本培訓、網上學習、觀摩研討等機會,加強教育專業理論的學習,樹立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並著力于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如對於因能力差而自卑的孩子來說,要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樹立其自信心,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應為孩子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讓每個孩子在集體面前展示特長和優勢。一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但繪畫作品倒是乾淨清爽,那麼教師可在作品評價時,充分肯定他繪畫上的成功,再逐漸地引導他介紹自己的作品,只要他說了,就請大家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從而以美術為起點,讓他全面和諧的發展。
四、一視同仁,公平地愛每一個孩子
熱愛孩子是幼兒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直接表現,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基礎。這種愛是有原則的、公正的、有理智的和有分寸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作為一個教師要以寬宏的胸懷去愛全體幼兒,要深入瞭解每個幼兒,不帶任何偏見地對待每個幼兒。教師要善於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所作所為,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們像花一樣幸福、健康地成長。
五、 妙語生花,營造健康的心理氛圍
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情緒情感的體驗為前提的,孩子在心理上難以自製或自我調節來以接納他們並不感興趣或憎惡的事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積極運用語言藝術,通過語言、語調、語速、停頓等變化來反映不同的情感色彩。適宜、生動、形象、直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不僅能傳情達意,還能激發孩子興趣,説明孩子理解相關內容。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老師應為孩子創造一個,允許犯錯的氛圍。因為孩子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另外,這樣的環境應該是輕鬆自由的,老師應努力減少教育工作的心理傷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