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遠離節後分離焦慮 孩子生活節奏要調整

春節長假, 家長能全天候地陪在孩子身邊, 還會帶著孩子走親訪友。 當家長假期結束開始工作時, 孩子可能會因為突然的心理落差以及亂掉的生物鐘而產生又哭又鬧的分離焦慮。 想讓孩子遠離節後分離焦慮, 你調整好孩子的生活節奏了嗎?

節後分離焦慮 你家孩子會這樣嗎?

花花平時住在爺爺奶奶家, 週末才和爸爸媽媽一起住。 春節假期終於可以天天和爸爸媽媽待在一起了, 花花每天都樂翻了天。 可是假期接近尾聲的時候花花卻不開心了, 而且特別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兒就鬧彆扭發脾氣。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心裡知道, 花花是捨不得假期結束, 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女兒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


春節假期結束前, 要警惕孩子是否會出現節後分離焦慮

不少家的孩子都會在節後或者爸爸媽媽休假即將結束時出現花花這樣的情況, 這就是節後分離焦慮。 寶寶已經上幼稚園的家長對分離焦慮並不陌生, 不少寶寶在入園時都會產生分離焦慮。 當孩子和對他有反應的人面臨分離時, 會產生一種不適應行為, 而這種不適應行為, 依不同年齡, 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例如:越小的孩子, 會表現出來緊緊抱著父母不放、害怕、非常愛哭;而較大的孩子, 則會有懼怕的表情出現、情緒非常不穩定、又叫又跳的、耍賴、哭躺在底上不起來等等。

Advertisiment

想要讓孩子遠離這種情緒, 家長應該把控好孩子的生活節奏, 避免孩子在放假時和放假後亂了生物鐘, 或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避免節後分離焦慮 這些你做到了嗎?

幫孩子恢復規律的作息時間

在春節假期, 因為要走親訪友參加聚會等原因, 孩子的作息時間也會突破日常的規律。 很多孩子睡得比較晚, 起床時間也不規律。 甚至會吃得比平時多、吃飯時間不固定等等。 要讓孩子從“玩瘋了”的模式立刻切換到十分規律的模式並不容易。 所以, 爸爸媽媽可以在假期的最後幾天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恢復規律作息。 而作為家長, 更要以身作則。


給孩子講故事以靜制動, 能減少孩子的節後分離焦慮 

以靜制動 做些能平復情緒的親子活動

Advertisiment

假期中, 孩子多數時間處於興奮狀態。 在假期末尾, 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用一些能平復孩子情緒的親子活動代替讓那些容易讓孩子產生興奮情緒的活動。 在假期的最後兩天, 每天抽出一到兩個小時時間, 陪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 講故事給孩子聽或讓孩子給自己講故事。 總之, 就是能讓孩子靜下來、坐下來的活動。

打好“預防針” 給孩子必要的心理暗示

在假期接近尾聲的時候, 可以和孩子聊聊日常的生活。 可以問問寶寶:“爸爸媽媽上班的時候, 寶寶在爺爺奶奶家都玩什麼啊?”、“想不想幼稚園的小夥伴啊?”或是和孩子計畫一下下個週末想和爸爸媽媽去哪兒玩等等。 讓孩子對接下來的生活有所準備、有所期待。

Advertisiment

別把自己的情緒傳染孩子

分離焦慮及節後綜合征也會在家長身上有所體現,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別在孩子面前將這些負能力、壞情緒傳染給孩子。 例如在孩子面前抱怨假期這麼快就結束了、不想上班等等。 有些平時不在孩子身邊的家長還會表現得十分不舍, 這就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 此外, 還要避免消極的語言暗示, 例如問孩子“爸爸媽媽去上班你會不會不高興?”、“要一個星期才能見到媽媽, 你會想媽媽嗎?”等等。 這類暗示, 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分離產生焦慮情緒。


為了避免分離焦慮, 家長日常應該抽出時間陪陪孩子

有意製造分離緩衝

平時不在孩子身邊的家長, 在假期的最後幾天應當有意識地製造緩衝時間。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平時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的, 可以製造一些時間讓孩子和爺爺奶奶待在一起, 一方面讓孩子適應原來的生活節奏, 另一方面也提早有心理準備。

注意反省 平時多給孩子些親子時間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產生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一方面和孩子的性格有關, 另一方面也與父母有關。 日常就算不能做到每台陪在孩子身邊, 也請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 抽出親子溝通的時間。 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是愛自己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