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哪一種玩具, 都有其特別設計的既定功能, 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沒有壓力的遊戲過程裡, 不知不覺的提升各項能力, 發揮寓教於樂的效果。 張旭鎧副院長、廖笙光技術長與小編根據玩具不同的功能性, 整理出5大類有助孩子能力發展的玩具介紹, 並依照適合的年齡層由小到大排列, 供爸爸媽媽作為為孩子選擇玩具時的參考!
第一類:認知玩具
發展能力
透過玩具誘發孩子對各種抽象認知概念的瞭解, 如自我概念、線條、數量、顏色、形狀、配對、關係、序列、空間、分類、因果、時間、部分與整體…等。
1〜2歲:形狀配對玩具
Advertisiment
這類玩具主要訓練的是孩子對形狀和顏色的認識及配對, 同時也和手的操作技巧有關, 它通常包含最基本的3種形狀, 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孩子必須練習把這些形狀板放進相對應的洞裡。
1歲的孩子可能還不太能夠把一些有角度的形狀板精確的放進去, 但爸爸媽媽可以先讓他有個經驗, 帶著他的小手去拿、去放。
到了2歲, 孩子通常已經能夠分辨正確的形狀和顏色, 操作上也會比較順利, 這時爸爸媽媽就可以一邊告訴他這是什麼形狀和顏色, 讓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當中, 把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名稱都學起來。
2〜3歲:木制積木
在積木堆疊的過程裡, 孩子不但可以認識形狀(哪些形狀可以堆在一起)、顏色(怎麼排列看起來才有一致性),
Advertisiment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 在陪孩子玩積木時, 爸爸媽媽不要一開始就想教他做出很漂亮的東西, 也不要急著告訴他一些規則, 如三角形尖尖的, 不可以放在最下面, 一定要放在最上面, 要讓他自己嘗試錯誤, 否則孩子的創意就會被抹煞, 即使認知能力再強, 沒有創意, 將來不論是在生活或求學的發展上都會受到限制。
此外,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 堆疊積木的動作還能訓練孩子肩膀和手的力量控制與動作協調度,
Advertisiment
3〜4歲:拼圖
拼圖可以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 也和專注力的培養有關。 一般而言, 我們會認為平面的組合(2度空間)應該比立面的組合(3度空間)來得簡單, 那麼為什麼是先玩積木再玩拼圖呢?張旭鎧副院長解釋, 在孩子的操作過程裡, 積木的變化性較大, 可以隨意的排列, 但是拼圖每一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所以比積木的難度更高。
玩拼圖的方式, 一開始建議先從4片開始, 爸爸媽媽不必特別到玩具店去找4片的拼圖, 只要利用顏色鮮豔的月曆紙, 或是孩子已經看過、即將淘汰的繪本內頁, 裁成4等份, 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拼圖了!等孩子能夠拼出來以後,
Advertisiment
其它變化玩法:
1.找一張白紙, 讓孩子在上面塗鴉, 畫完後爸爸媽媽再幫他製成拼圖。
2.把圖案紙貼在厚紙板、瓦楞紙上, 再裁成4等份, 可以增加拼圖的堅固程度。
3.把圖案紙貼在幾塊拼湊完整的七巧板、或積木上, 再按照接合處的形狀裁開, 製成更精緻的拼圖。
4.3歲以上的孩子要開始練習使用安全剪刀了, 讓孩子自己把圖案紙剪開, 再拼回去。
4〜5歲:花片
花片比拼圖和積木更小、更容易吞食, 所以適合較大的孩子, 花片組裝的過程同樣可以讓孩子學習形狀、顏色和物體的相對空間概念,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玩花片前, 爸爸媽媽只要告訴他一個簡單的小技巧:「把2個花片旁邊的凹洞90度交叉放進去, 就可以連接起來」, 接下來就讓孩子自己玩, 過一段時間等孩子玩出興趣之後, 爸爸媽媽也可以跟著在旁邊組裝, 當孩子過來詢問該怎麼做才能做得這麼漂亮時, 爸爸媽媽再告訴他做法。
張旭鎧副院長認為, 問問題這件事情在玩玩具的過程裡也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 父母應該開始教導他如何向別人求助、表達自己的困難, 這對孩子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互動都有幫助。
第二類:感覺操作玩具
發展能力
感覺操作玩具主要的功能是增加手指肌肉的力量和靈巧度,包括撥動、按壓、抓握、敲打、堆疊、組合、切、捏、拉彈…等動作,同時也藉由操作時接收到的聲音及觸感,提供孩子感官上的刺激。
1〜2歲:玩具鋼琴
玩具鋼琴有很多按鍵,孩子按了以後會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聽覺的敏銳度,同時也讓他被聲音吸引而更願意去操作按鍵,有助於訓練手指的小肌肉發展。
孩子在剛接觸玩具鋼琴時,一定是先用拍打的方式,不過到了1歲半左右,他開始會用手指頭指東西了,同時也就具備以一根手指按壓按鍵的能力,甚至進一步用雙手一起彈,訓練2只手的協調性。
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這些聲音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太大?對孩子的聽覺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只要是由孩子自己操作而發出聲音的玩具就沒有問題,因為人的本能會趨吉避凶,當聲音大到孩子受不了,孩子就不會想玩了,所以不需要過於擔憂。
2〜3歲:鼓
2歲左右的孩子,因為開始要訓練他的大動作,所以鼓對他來說是很適合的玩具,藉由鼓的操作可以訓練雙手的協調性,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力量越大,聲音也會跟著變大的感受,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道。
此外,鼓這種沒有音階的樂器,可以讓孩子開始認識什麼叫作節奏感,但節奏感通常要到3歲左右才會發展得比較好。
3〜4歲:黏土
黏土對孩子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因為他的觸感和其他東西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很喜歡玩黏土。黏土可以讓孩子學習「建構」的概念,對手的力量訓練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因為它會同時運用到手掌和手指的力量。
玩黏土首先要引導孩子練習「搓長條」、「揉圓」和「壓扁」3個動作,接著再讓他自行發揮創意,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把一堆圓球接在一起,變成一隻毛毛蟲。
如果擔心黏土的安全性問題,爸爸媽媽可以用高筋麵粉加水製成麵團,用來代替黏土,因為高筋麵粉做出來的麵團硬度較高,對孩子的手部肌肉才有幫助,等孩子做出成品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把它放進烤箱裡、烤成餅乾給孩子吃,因為是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相信孩子一定會吃得非常開心!
4〜5歲:切食物玩具
市面上常販賣的切水果、切蛋糕玩具都屬於這類型的玩具,在切東西時,孩子必須找出食物的接縫處在哪裡,並且運用劃、割、剁、切等更種技巧,設法將黏住的魔鬼氈分開,可以充分利用到孩子的手掌與手指肌肉,同時也訓練雙手的協調性,及左手固定東西時的穩定性。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現在很多孩子的字都寫得不漂亮,原因出在他們手掌向外翻轉的斜手弓動作沒有訓練出來,而只有在我們手掌3個手弓(縱手弓、橫手弓和斜手弓)的力量和技巧都具備時,字才會寫得漂亮,拿湯匙、筷子時也能拿得比較穩,而斜手弓的出力可以在玩切菜玩具的時候出現,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訓練。
第三類:圖文、語言表達玩具
發展能力:孩子的成長是按照聽、說、讀、寫的程式一步一步進行,對於5歲以下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藉由遊戲來學習聽、說、讀、描畫…等能力,是這纇玩具所提供的重要功能。
1〜2歲:繪本
繪本有各種材質,除了傳統的紙本書,還有布書、塑膠制的洗澡書…等類型,各有不一樣的觸感,爸爸媽媽可以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提供給孩子。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所謂的繪本和一般故事書不同,它在圖案裡會隱藏很多細節,爸爸媽媽在挑選時,可以選擇色彩比較鮮豔、對比較為強烈的繪本,會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在陪孩子讀繪本時,不能只是看著書念故事給孩子聽,還要帶著孩子指認這些圖案,如:這是小狗、這是藍色,因為1歲半〜2歲半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這時他的詞彙量增加最快,是教他這些名詞最有利的時機。此外,張旭鎧副院長也指出,要設法讓孩子看著爸爸媽媽說話時的嘴形,因為孩子要學語言不是光靠聽聲音,懂得嘴形的運用也非常重要。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按照聽、說、讀、寫的發展程式,孩子首先一定要先學會聽,所以,這個階段努力的目標是,當爸爸媽媽打開書本問孩子:「小狗在哪裡?藍色的氣球在哪裡?」時,孩子都能很快指認出來,要讓孩子聽得懂大人的指令,並且能夠開始辨識一些簡單的事物。
2〜3歲:玩具麥克風
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愛上說話了,他會非常喜歡玩自己的聲音,發出各式各樣的「怪聲」,這時爸爸媽媽不妨提供他玩具麥克風作為玩具,增加他想表達的意願。
玩具麥克風通常有2個功能,一個是透過裡面的塑膠薄膜或彈簧,讓孩子的聲音產生歪曲或回音,和原本的聲音聽起來不太一樣,另一種是錄音的功能,可以讓孩子錄下自己或別人的聲音再播放出來,效果就好像一直有個人在模仿別人說話一樣,孩子會覺得很有趣,無形中也增加他說話的機會。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當孩子用玩具麥克風玩聲音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跟他說:「你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應該是這樣講才對,來,你跟著說一次!」,這樣就剝奪了他的樂趣了,先讓他隨意亂說,然後再跟他借一下麥克風,說一次正確的說法給他聽,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會學到正確的說話方式了。
3〜4歲:扮家家酒玩具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希望他能夠「讀」,所謂的讀,就是可以解讀、理解之前所聽過的故事,甚至爸爸媽媽還可以鼓勵他們創造一些故事,並且透過各種扮家家酒的玩具,邊說邊操作的把這些故事演出來!
因為孩子不可能自己一個人玩扮家家酒,爸爸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或是找其他同儕陪孩子一起進行這纇遊戲,對他們的語言、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發展都很有幫助。
4〜5歲:繪圖本、蠟石
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有拿起筆來寫東西的欲望產生,但是他們還不會寫字,所以姑且只能算是塗鴉、畫畫。所以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可以為他們準備繪圖本、無毒蠟石、蠟筆等玩具,讓他們練習。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最適合孩子的臘筆介於1〜2寸之間,最好不要提供長蠟筆,因為用越短的筆寫東西,越能充分運用到姆指、食指與中指的力量,對手部力量的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孩子寫字比較漂亮,因為他們都把筆寫到很短、剩下一點點還捨不得丟。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這個階段並不建議使用著色本,所謂的繪圖本,應該是以空白的素描本為主,因為市售的著色本通常需要大面積的上色、塗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那個耐性,如果想練習著色,爸爸媽媽可以自己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如圓形、小蝸牛、小花,讓孩子練習幫它們塗上顏色。
第四類:肢體動作玩具
發展能力
肢體動作玩具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起身做一些促進大肌肉運動的活動,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升孩子的身體概念,讓他瞭解自己的身體,進而具備更佳的動作學習技巧,這些活動包括攀爬、推拉、跳、溜滑、搖晃、搬迭、劃步、丟擲、鑽爬、拍擊、平衡、滾動及騎乘…等。
1〜2歲:球類玩具
1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藉由球類玩具來練習推、或踢的動作,爸爸媽媽可以坐在地上陪他玩,把球滾到孩子那理,再請他推、或踢回來,可以訓練他手和腳的大肢體動作。
而球的大小,通常是以孩子雙手向前舉起(向前看齊的動作)的寬度為主,他可以比較輕鬆的控制,張旭鎧副院長特別建議家長提供大籠球,因為它可以藉由充氣來調整大小,配合孩子的成長發育情形,題外話,媽咪也可以用它來運動減肥,非常實用。
如果給孩子的是硬式的球(如:足球),就要考慮到孩子2歲以後可能會比較喜歡拿來丟,這時就要評估家裡可能產生的「災害」嚴重性,此外,也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太小的球,否則可能會有吞食的危險。
2〜3歲:隧道玩具
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可以開始練習改變肢體姿勢,爸爸媽媽可以提供他隧道類型的玩具,孩子在爬過隧道的過程裡,會經歷許多不同的姿勢轉變,由站著到趴著、爬行、然後又從趴著再站起來。
滾筒型的玩具也不錯,除了鑽山洞的功能以外,孩子還可以趴在上面滾,或是爬進裡面滾,肢體表現的空間又更大,孩子不玩以後還能加工製成座椅,或是靠在牆邊當作簡單的靠背使用。
如果實在無法準備隧道或滾筒,張旭鎧副院長建議,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大型的積木自行組裝成一個隧道,甚至是用紙箱連起來,做成隧道讓孩子鑽也可以!
至於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必須練習改變身體姿勢?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後,孩子會發展出越來越複雜、困難的動作,如騎3輪車,這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危險性也相對較高,因此,在此之前,孩子必須預先學習快速反應,並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就藏在這些訓練改變肢體動作的活動之中,例如:頭頂遇到障礙物時該怎麼辦?沒有鑽過山洞的孩子可能無法立即反應出低下頭的動作,而這種立即的反應正是由2〜3歲階段時,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反復作出這些動作而來,它們已經內化為身體記憶的一部分,其效果就像是劇烈運動前的熱身一樣!
3〜4歲:3輪車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3歲時讓他騎3輪車,他應該很快就能學會,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觀念,孩子3歲會騎3輪車是需要經過練習的。
練習3輪車的第一步絕對不是坐好、腳放在腳踏板上,然後就開始踩,第一次接觸3輪車的孩子恐怕沒辦法做到。首先,應該先讓孩子跨☆禁☆坐在坐墊上,雙手握著把手,腳開始在地面上滑動、帶著腳踏車前進,先練習平衡,等孩子學會了,才教他練習踩腳踏板。
孩子會前進了以後,再進一步教他控制腳踏車的能力,如轉彎、煞車,這時就會運用到前面所建立的肢體能力,因為騎3輪車需要雙手和雙腳的動作協調性,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會出現很可愛的騎乘動作,2只手跟著2只腳一起動個不停,騎得歪歪斜斜的,無法分開控制手和腳,這就是沒有先建立好基礎動作的結果,必須回過頭從簡單的動作開始練習。
4〜5歲:公園裡的遊樂設施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到了4歲以上,肢體動作的訓練就不建議使用玩具了,此時,最適合孩子的玩具應該是公園裡那些多樣化的遊樂設施,因為從3歲騎3輪車開始,家裡的空間應該已經不夠讓孩子活動筋骨了,建議爸爸媽媽應該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耍。
如果遊樂設施玩膩了,也可以帶著孩子的3輪車、滑板車出門,甚至讓孩子學直排輪,讓他能在空曠的場地充分發揮各種肢體動作的運用。
第五類:社會互動玩具
發展能力
社會互動玩具的主要功能在於提升孩子的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技巧,讓孩子透過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從中學習到等待、溝通、協調、遵守規則等能力,並建立同理心。
1〜2歲:套迭杯組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由大到小、可順序堆疊的套迭杯組,或是更精緻可愛的俄羅斯娃娃作為這階段孩子的社會互動玩具。
這種玩具一定要由爸爸媽媽來帶他玩,才能達到社交互動的功能,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無法區分物品的大小順序,所以爸爸媽媽要教他把手伸出來,說:「請給我」,如果孩子說了,就給他一個,並且教他說:「謝謝」,接著讓孩子再說一次「請給我」,然後再給他一個讓他套上去,依此類推。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個遊戲的重點不在於孩子有沒有把杯子放好,而是他是否和別人產生良好的互動,而非直接去搶玩具。
2〜3歲:手偶
手偶通常會有動物的形象,爸爸媽媽利用手偶和孩子互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夠習慣和爸爸媽媽以外的人互動,也就是和手偶的形象(如:小狗)產生互動。
在玩的過程裡,親子可以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小貓咪,你看小狗的鼻子在哪裡?可以用你的爪子去抓一下嗎?」,如果孩子還沒辦法用玩偶的爪子去抓,先用他自己的手抓也無所謂。
假如沒有手偶,用一般的布偶來進行互動也可以,親子一同發揮想像力,創造不同的互動情境,藉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張旭鎧副院長指出,對於很多太過害羞、不敢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我們經常透過遊戲治療的方式,讓孩子先學習跟玩偶說「你好」、再拿玩偶去跟別人說「你好」,進而能夠自己和別人打招呼。
3〜4歲:大型廚房設備玩具組
如果經濟上許可,這個時期可以為孩子準備大型的廚房設備玩具組,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和一般扮家家酒遊戲不太一樣,一般扮家家酒可以用一些小盒子、小拖鞋,甚至虛擬的空氣來作為道具,但在這裡我們希望給孩子的是一些比較近似真實的東西,而大型廚具組玩具裡的鍋、碗、瓢、盆大小都是剛好適合孩子的,而且不論男生女生通常都會喜歡。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開始學習體貼、照顧別人,以後進入團體生活時,會比較容易適應,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請孩子幫忙倒一杯水或煮一個餐點,相信孩子一定非常樂意配合。
張旭鎧副院長發現,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他們知道如何與大人或哥哥姊姊互動,而且也習慣大家會禮讓他的互動模式,但是一進入幼稚園就變得退縮到不行,因為他們缺乏和同年齡孩子互動的經驗,所以爸爸媽媽也可以為孩子安排與鄰居或朋友的小孩一起進行遊戲,大家可以一起合力做一道菜,或是有的人當廚師,有的人當服務生、客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4〜5歲:多人進行的團體玩具
這個階段要把難度提高,讓孩子參與多人同時進行、或是具有輪流性質的團體遊戲,如電動釣魚、鱷魚拔牙…等玩具,以釣魚玩具為例,當許多孩子一起進行遊戲時,難免會碰到魚竿線打架…等問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學習如何與同儕互動、溝通、協調、排解糾紛,而具有輪流性質的玩具還能訓練孩子等待、培養其耐心,這類玩具能夠提供孩子社交情境,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人相處,對社交能力很有幫助。
所以重點並不在於孩子釣魚釣得有多好,需要在意的是孩子與別人互動的狀況,爸爸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特別留心觀察,在適當的時機,給與孩子機會教育。
第二類:感覺操作玩具
發展能力
感覺操作玩具主要的功能是增加手指肌肉的力量和靈巧度,包括撥動、按壓、抓握、敲打、堆疊、組合、切、捏、拉彈…等動作,同時也藉由操作時接收到的聲音及觸感,提供孩子感官上的刺激。
1〜2歲:玩具鋼琴
玩具鋼琴有很多按鍵,孩子按了以後會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聽覺的敏銳度,同時也讓他被聲音吸引而更願意去操作按鍵,有助於訓練手指的小肌肉發展。
孩子在剛接觸玩具鋼琴時,一定是先用拍打的方式,不過到了1歲半左右,他開始會用手指頭指東西了,同時也就具備以一根手指按壓按鍵的能力,甚至進一步用雙手一起彈,訓練2只手的協調性。
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這些聲音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太大?對孩子的聽覺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只要是由孩子自己操作而發出聲音的玩具就沒有問題,因為人的本能會趨吉避凶,當聲音大到孩子受不了,孩子就不會想玩了,所以不需要過於擔憂。
2〜3歲:鼓
2歲左右的孩子,因為開始要訓練他的大動作,所以鼓對他來說是很適合的玩具,藉由鼓的操作可以訓練雙手的協調性,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力量越大,聲音也會跟著變大的感受,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道。
此外,鼓這種沒有音階的樂器,可以讓孩子開始認識什麼叫作節奏感,但節奏感通常要到3歲左右才會發展得比較好。
3〜4歲:黏土
黏土對孩子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因為他的觸感和其他東西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很喜歡玩黏土。黏土可以讓孩子學習「建構」的概念,對手的力量訓練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因為它會同時運用到手掌和手指的力量。
玩黏土首先要引導孩子練習「搓長條」、「揉圓」和「壓扁」3個動作,接著再讓他自行發揮創意,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把一堆圓球接在一起,變成一隻毛毛蟲。
如果擔心黏土的安全性問題,爸爸媽媽可以用高筋麵粉加水製成麵團,用來代替黏土,因為高筋麵粉做出來的麵團硬度較高,對孩子的手部肌肉才有幫助,等孩子做出成品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把它放進烤箱裡、烤成餅乾給孩子吃,因為是自己做出來的東西,相信孩子一定會吃得非常開心!
4〜5歲:切食物玩具
市面上常販賣的切水果、切蛋糕玩具都屬於這類型的玩具,在切東西時,孩子必須找出食物的接縫處在哪裡,並且運用劃、割、剁、切等更種技巧,設法將黏住的魔鬼氈分開,可以充分利用到孩子的手掌與手指肌肉,同時也訓練雙手的協調性,及左手固定東西時的穩定性。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現在很多孩子的字都寫得不漂亮,原因出在他們手掌向外翻轉的斜手弓動作沒有訓練出來,而只有在我們手掌3個手弓(縱手弓、橫手弓和斜手弓)的力量和技巧都具備時,字才會寫得漂亮,拿湯匙、筷子時也能拿得比較穩,而斜手弓的出力可以在玩切菜玩具的時候出現,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訓練。
第三類:圖文、語言表達玩具
發展能力:孩子的成長是按照聽、說、讀、寫的程式一步一步進行,對於5歲以下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藉由遊戲來學習聽、說、讀、描畫…等能力,是這纇玩具所提供的重要功能。
1〜2歲:繪本
繪本有各種材質,除了傳統的紙本書,還有布書、塑膠制的洗澡書…等類型,各有不一樣的觸感,爸爸媽媽可以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提供給孩子。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所謂的繪本和一般故事書不同,它在圖案裡會隱藏很多細節,爸爸媽媽在挑選時,可以選擇色彩比較鮮豔、對比較為強烈的繪本,會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在陪孩子讀繪本時,不能只是看著書念故事給孩子聽,還要帶著孩子指認這些圖案,如:這是小狗、這是藍色,因為1歲半〜2歲半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這時他的詞彙量增加最快,是教他這些名詞最有利的時機。此外,張旭鎧副院長也指出,要設法讓孩子看著爸爸媽媽說話時的嘴形,因為孩子要學語言不是光靠聽聲音,懂得嘴形的運用也非常重要。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按照聽、說、讀、寫的發展程式,孩子首先一定要先學會聽,所以,這個階段努力的目標是,當爸爸媽媽打開書本問孩子:「小狗在哪裡?藍色的氣球在哪裡?」時,孩子都能很快指認出來,要讓孩子聽得懂大人的指令,並且能夠開始辨識一些簡單的事物。
2〜3歲:玩具麥克風
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愛上說話了,他會非常喜歡玩自己的聲音,發出各式各樣的「怪聲」,這時爸爸媽媽不妨提供他玩具麥克風作為玩具,增加他想表達的意願。
玩具麥克風通常有2個功能,一個是透過裡面的塑膠薄膜或彈簧,讓孩子的聲音產生歪曲或回音,和原本的聲音聽起來不太一樣,另一種是錄音的功能,可以讓孩子錄下自己或別人的聲音再播放出來,效果就好像一直有個人在模仿別人說話一樣,孩子會覺得很有趣,無形中也增加他說話的機會。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當孩子用玩具麥克風玩聲音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跟他說:「你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應該是這樣講才對,來,你跟著說一次!」,這樣就剝奪了他的樂趣了,先讓他隨意亂說,然後再跟他借一下麥克風,說一次正確的說法給他聽,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會學到正確的說話方式了。
3〜4歲:扮家家酒玩具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希望他能夠「讀」,所謂的讀,就是可以解讀、理解之前所聽過的故事,甚至爸爸媽媽還可以鼓勵他們創造一些故事,並且透過各種扮家家酒的玩具,邊說邊操作的把這些故事演出來!
因為孩子不可能自己一個人玩扮家家酒,爸爸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或是找其他同儕陪孩子一起進行這纇遊戲,對他們的語言、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發展都很有幫助。
4〜5歲:繪圖本、蠟石
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有拿起筆來寫東西的欲望產生,但是他們還不會寫字,所以姑且只能算是塗鴉、畫畫。所以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可以為他們準備繪圖本、無毒蠟石、蠟筆等玩具,讓他們練習。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最適合孩子的臘筆介於1〜2寸之間,最好不要提供長蠟筆,因為用越短的筆寫東西,越能充分運用到姆指、食指與中指的力量,對手部力量的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孩子寫字比較漂亮,因為他們都把筆寫到很短、剩下一點點還捨不得丟。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這個階段並不建議使用著色本,所謂的繪圖本,應該是以空白的素描本為主,因為市售的著色本通常需要大面積的上色、塗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那個耐性,如果想練習著色,爸爸媽媽可以自己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如圓形、小蝸牛、小花,讓孩子練習幫它們塗上顏色。
第四類:肢體動作玩具
發展能力
肢體動作玩具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起身做一些促進大肌肉運動的活動,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升孩子的身體概念,讓他瞭解自己的身體,進而具備更佳的動作學習技巧,這些活動包括攀爬、推拉、跳、溜滑、搖晃、搬迭、劃步、丟擲、鑽爬、拍擊、平衡、滾動及騎乘…等。
1〜2歲:球類玩具
1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藉由球類玩具來練習推、或踢的動作,爸爸媽媽可以坐在地上陪他玩,把球滾到孩子那理,再請他推、或踢回來,可以訓練他手和腳的大肢體動作。
而球的大小,通常是以孩子雙手向前舉起(向前看齊的動作)的寬度為主,他可以比較輕鬆的控制,張旭鎧副院長特別建議家長提供大籠球,因為它可以藉由充氣來調整大小,配合孩子的成長發育情形,題外話,媽咪也可以用它來運動減肥,非常實用。
如果給孩子的是硬式的球(如:足球),就要考慮到孩子2歲以後可能會比較喜歡拿來丟,這時就要評估家裡可能產生的「災害」嚴重性,此外,也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太小的球,否則可能會有吞食的危險。
2〜3歲:隧道玩具
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可以開始練習改變肢體姿勢,爸爸媽媽可以提供他隧道類型的玩具,孩子在爬過隧道的過程裡,會經歷許多不同的姿勢轉變,由站著到趴著、爬行、然後又從趴著再站起來。
滾筒型的玩具也不錯,除了鑽山洞的功能以外,孩子還可以趴在上面滾,或是爬進裡面滾,肢體表現的空間又更大,孩子不玩以後還能加工製成座椅,或是靠在牆邊當作簡單的靠背使用。
如果實在無法準備隧道或滾筒,張旭鎧副院長建議,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大型的積木自行組裝成一個隧道,甚至是用紙箱連起來,做成隧道讓孩子鑽也可以!
至於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必須練習改變身體姿勢?張旭鎧副院長表示,3歲以後,孩子會發展出越來越複雜、困難的動作,如騎3輪車,這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危險性也相對較高,因此,在此之前,孩子必須預先學習快速反應,並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就藏在這些訓練改變肢體動作的活動之中,例如:頭頂遇到障礙物時該怎麼辦?沒有鑽過山洞的孩子可能無法立即反應出低下頭的動作,而這種立即的反應正是由2〜3歲階段時,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反復作出這些動作而來,它們已經內化為身體記憶的一部分,其效果就像是劇烈運動前的熱身一樣!
3〜4歲:3輪車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3歲時讓他騎3輪車,他應該很快就能學會,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觀念,孩子3歲會騎3輪車是需要經過練習的。
練習3輪車的第一步絕對不是坐好、腳放在腳踏板上,然後就開始踩,第一次接觸3輪車的孩子恐怕沒辦法做到。首先,應該先讓孩子跨☆禁☆坐在坐墊上,雙手握著把手,腳開始在地面上滑動、帶著腳踏車前進,先練習平衡,等孩子學會了,才教他練習踩腳踏板。
孩子會前進了以後,再進一步教他控制腳踏車的能力,如轉彎、煞車,這時就會運用到前面所建立的肢體能力,因為騎3輪車需要雙手和雙腳的動作協調性,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會出現很可愛的騎乘動作,2只手跟著2只腳一起動個不停,騎得歪歪斜斜的,無法分開控制手和腳,這就是沒有先建立好基礎動作的結果,必須回過頭從簡單的動作開始練習。
4〜5歲:公園裡的遊樂設施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到了4歲以上,肢體動作的訓練就不建議使用玩具了,此時,最適合孩子的玩具應該是公園裡那些多樣化的遊樂設施,因為從3歲騎3輪車開始,家裡的空間應該已經不夠讓孩子活動筋骨了,建議爸爸媽媽應該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耍。
如果遊樂設施玩膩了,也可以帶著孩子的3輪車、滑板車出門,甚至讓孩子學直排輪,讓他能在空曠的場地充分發揮各種肢體動作的運用。
第五類:社會互動玩具
發展能力
社會互動玩具的主要功能在於提升孩子的人際互動及社交能力技巧,讓孩子透過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從中學習到等待、溝通、協調、遵守規則等能力,並建立同理心。
1〜2歲:套迭杯組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由大到小、可順序堆疊的套迭杯組,或是更精緻可愛的俄羅斯娃娃作為這階段孩子的社會互動玩具。
這種玩具一定要由爸爸媽媽來帶他玩,才能達到社交互動的功能,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無法區分物品的大小順序,所以爸爸媽媽要教他把手伸出來,說:「請給我」,如果孩子說了,就給他一個,並且教他說:「謝謝」,接著讓孩子再說一次「請給我」,然後再給他一個讓他套上去,依此類推。
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個遊戲的重點不在於孩子有沒有把杯子放好,而是他是否和別人產生良好的互動,而非直接去搶玩具。
2〜3歲:手偶
手偶通常會有動物的形象,爸爸媽媽利用手偶和孩子互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夠習慣和爸爸媽媽以外的人互動,也就是和手偶的形象(如:小狗)產生互動。
在玩的過程裡,親子可以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小貓咪,你看小狗的鼻子在哪裡?可以用你的爪子去抓一下嗎?」,如果孩子還沒辦法用玩偶的爪子去抓,先用他自己的手抓也無所謂。
假如沒有手偶,用一般的布偶來進行互動也可以,親子一同發揮想像力,創造不同的互動情境,藉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張旭鎧副院長指出,對於很多太過害羞、不敢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我們經常透過遊戲治療的方式,讓孩子先學習跟玩偶說「你好」、再拿玩偶去跟別人說「你好」,進而能夠自己和別人打招呼。
3〜4歲:大型廚房設備玩具組
如果經濟上許可,這個時期可以為孩子準備大型的廚房設備玩具組,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和一般扮家家酒遊戲不太一樣,一般扮家家酒可以用一些小盒子、小拖鞋,甚至虛擬的空氣來作為道具,但在這裡我們希望給孩子的是一些比較近似真實的東西,而大型廚具組玩具裡的鍋、碗、瓢、盆大小都是剛好適合孩子的,而且不論男生女生通常都會喜歡。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開始學習體貼、照顧別人,以後進入團體生活時,會比較容易適應,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請孩子幫忙倒一杯水或煮一個餐點,相信孩子一定非常樂意配合。
張旭鎧副院長發現,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他們知道如何與大人或哥哥姊姊互動,而且也習慣大家會禮讓他的互動模式,但是一進入幼稚園就變得退縮到不行,因為他們缺乏和同年齡孩子互動的經驗,所以爸爸媽媽也可以為孩子安排與鄰居或朋友的小孩一起進行遊戲,大家可以一起合力做一道菜,或是有的人當廚師,有的人當服務生、客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4〜5歲:多人進行的團體玩具
這個階段要把難度提高,讓孩子參與多人同時進行、或是具有輪流性質的團體遊戲,如電動釣魚、鱷魚拔牙…等玩具,以釣魚玩具為例,當許多孩子一起進行遊戲時,難免會碰到魚竿線打架…等問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學習如何與同儕互動、溝通、協調、排解糾紛,而具有輪流性質的玩具還能訓練孩子等待、培養其耐心,這類玩具能夠提供孩子社交情境,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人相處,對社交能力很有幫助。
所以重點並不在於孩子釣魚釣得有多好,需要在意的是孩子與別人互動的狀況,爸爸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特別留心觀察,在適當的時機,給與孩子機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