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適合自己孩子的個性培養方案有哪些

所有寶寶都有個性特點, 家長要尊重孩子個性差異, 指定適合自己孩子的個性培養方案, 祝願每個寶寶都能擁有好性格。 孩子的個性特點決定他們在應對外界變化時的歡笑與淚水, 面對挫折時的積極與消極, 甚至決定他們學步的早與晚。

研究者認為, 每個寶寶天性有九種性格特點, 這些特點歸結起來分為三類:輕鬆無憂型, 緩慢熱情型和對抗型。 一些特點自寶寶出生之日起就非常明顯, 其它特點在3~4個月大時才會顯現出來, 而其中的一些性格特徵會隨時間表現得越發突出。 注意觀察寶寶以下各方面表現,

Advertisiment
並採取相應對策。

1、活躍程度:寶寶是否通常坐在他的小椅子上觀察周圍世界, 滿足於此呢?或是在給他換尿布時, 他卻揮舞手腳, 一刻不閑?

應對策略:如果寶寶的活動積極性不高, 不要讓他參與過多的體能運動, 可以提供其他選擇激勵他活動起來。 另一方面, 高度活躍的寶寶易興奮, 學步等嬰兒期重要技能較其他寶寶掌握得更早、更快些。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安全問題。 這類寶寶更有可能鬧出亂子來。 在他們學習翻身時, 要把童床周圍的裝飾物去掉, 換上安全帶, 並且時刻需要有人在身旁以防寶寶發生意外。

2、規律性:寶寶睡覺吃飯甚至感覺疲乏都非常規律嗎?或者他總是違背你給他規定的日常安排?

Advertisiment

應對策略:對於恪守日常時間表的寶寶, 盡可能根據他的習慣安排你的時間, 寶寶會因此獲得安全感, 而你的生活也會變得輕鬆。 如果寶寶日常規律性不強, 不要對他過於嚴厲, 這反倒會使你生氣上火。 嘗試讓寶寶熟悉每天規定性的活動。 如:讓他坐在同一把椅子上吃飯, 堅持使用他鍾愛的撫慰方式, 讓他安靜下來。 另外, 明確規定寶寶的休息時間。 寶寶需要充足的睡眠, 否則會變得焦躁。

3、交際性:生面孔突然抱起寶寶時, 他是展顏微笑, 嚶嚶低語, 或是蹙眉不安, 甚至對鍾愛他的奶奶也怒目而視, 不給情面?

應對策略:如果寶寶樂於交際, 給他創造和他人接觸交流的機會, 如參加幼兒遊戲, 逛公園, 外出辦事時把寶寶帶在身邊。

Advertisiment
不要強迫害羞寶寶接觸陌生場合, 寶寶不是表示樂意與他人交流, 如喃喃低語或試圖掙脫你的束縛在周圍緩步慢行, 最好把他留在身邊。 寶寶或許有些內向, 但卻不乏玩伴。 事實上, 既使最易接近的寶寶也會經歷對陌生人的敏感期。 這個時期大約始于寶寶九個月左右, 止於一歲半。  

4、適應性:寶寶是典型的隨遇而安型或是非自己的小床就無法安然入睡, 對於喂給他的新食難以接受?

應對策略:個性隨和的寶寶對於生活中發生的變化, 遇到的新人新事適應性強。 如果寶寶適應性不強, 在他的生活中引入新事物就要循序漸進。 既使一些看似細微的變化如你換了一副新眼鏡或丈夫剃去了鬍鬚等也會嚇著寶寶。

Advertisiment
假如你要帶寶寶外出, 裝一些他熟悉的物品:心愛的睡毯, 書或玩具, 讓他隨地有一種家的感覺。

5、表現強度:寶寶感到委屈, 願意用大哭來渲泄自己的情感還是輕聲啜泣?

應對策略:如果你無法讓大哭的寶寶安靜下來, 不用感到愧疚, 部分寶寶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感。 對於情感表達不是太強烈的寶寶來說, 生活也許更輕鬆些。 然而, 你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瞭解寶寶的所思所想, 並在必要時幫助他妥善處理各種感受。

6、性情:寶寶清晨醒來, 是以微笑迎接新的一天, 始終保持愉悅的笑容, 或是以皺眉、嗚咽、啜泣開始一天?

應對策略:誰不喜歡快樂寶寶呢?你可以通過唱歌, 做遊戲等活動拉近與寶寶的距離。 如果寶寶不善微笑,

Advertisiment
你也不應生氣, 而要付出更多的笑容和愛幫助寶寶樂觀地看世界。 隨著年齡的增長, 寶寶逐漸學會更好地表達自我, 以往皺眉或愛哭的表現就會消失。

7、注意分散度:嘗試變換環境或給寶寶新玩具, 就能迅速使寶寶安靜或是他不能得到心愛之物, 絕不輕易甘休?

應對策略:對於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寶寶, 有時也許能省你不少麻煩, 但請牢記它的負面影響, 如喧鬧的場所也許會攪亂你喂他飯食的計畫。 因此, 如果可能的話, 把這種誘因降到最低。 寶寶如果注意力較集中, 他躺在草坪上休息時也許不會注意到有人正準備使用草坪機修剪草坪呢。 一旦寶寶因此受到驚嚇, 那你就要快些行動, 用他平時喜愛的玩具安撫他。

8、敏感度:寶寶對輕微的不適如噪音、過多的人、濕尿布會非常敏感嗎?或是幾乎沒有反應?

應對策略:對於敏感寶寶,隨時給他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柔和的燈光,舒緩的音樂,盡可能少的人在周圍,低聲對寶寶說話,睡前避免劇烈活動等。

8、敏感度:寶寶對輕微的不適如噪音、過多的人、濕尿布會非常敏感嗎?或是幾乎沒有反應?

應對策略:對於敏感寶寶,隨時給他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柔和的燈光,舒緩的音樂,盡可能少的人在周圍,低聲對寶寶說話,睡前避免劇烈活動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