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為人母的媽媽都想把自己全部的時間和愛奉賢給,
擔心一旦遠離媽媽就會產生分離焦慮症。
那麼,
真的是寸不不離母親就更好嗎?
其實不儘然。
母親和嬰兒之間的關係要建立在一個比較適當的基礎和程度之上。
什麼叫比較適當?就是該離開的時候要離開,
不能夠天天兩個人捆在一起,
因為早晚有一天這個孩子要離開母親,
如果我們從心理上意義來說,
大家也聽說過這樣一個說法,
孩子從出生到幾個月應該怎麼樣,
從這一個月開始到下個月應該怎麼樣。
一個階段是出生到18個月,
這是一個階段。
Advertisiment
第二階段從19個月到三歲,
第三階段從三歲到五歲到七歲。
第四階段就是五歲、七歲,
該上學了。
我們基本上劃分為這幾個階段,
一個人成人之後的心理健康水準,
應對事物的能力,
社會相處的狀態,
以及人際關係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這個孩子五歲之前就已經打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適當的情況下,
和孩子哪怕一天能夠分離開兩三個小時,
但是不要突然消失,
也不要突然出現,
這個過程是有一個漸漸的過程。
讓孩子慢慢的習慣媽媽在身邊是正常,
媽媽不在身邊也是正常的。
否則的話,
這個孩子媽媽今天突然來了不知道怎麼回事,
突然走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孩子的心裡就變成了不確定、不穩定。
媽媽在身邊的時候時刻擔心著媽媽什麼時候突然走了。
Advertisiment
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更是焦慮了。
馬上怎麼還不回來。
一歲多的孩子,
他可能說不清楚,
但是孩子心裡面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有另外一句話,
一個兒童他會跟隨著母親經歷母親所經歷的一切。
當在母體之內一個孩子的胚胎形成了,
他的神經系統開始發育的時候,
母親所經歷的這樣一些過程,
情緒,
情感,
重大事件,
應對模式的改變,
好象這孩子很小,
在自己肚子裡不知道,
不對,
他能感受到。
所以我們做母親的,
前面尾產期裡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慢慢適應對孩子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經歷過程是必然的。
往往這個時候母親有可能會產生一種焦慮、擔心,
擔心自己不在身邊,
Advertisiment
這個孩子會出現一些什麼事情。
擔心的主要深層原因,
她是一種不信任感。
她決不會離開家把孩子一個人仍在屋子裡面。
她必定要委託給一個人。
她擔心照顧不好。
你對人家不信任,
你自然自己老惦記這個事,
你的擔心、焦慮情況就比較多了。
在這一點來說,
我希望所有的母親,
也包括所有的父親,
能夠關注一點,
所有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
和我們對別人的愛是不一樣的。
天下之愛皆以聚合為目的,
唯獨父母之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你現在做的一切為了讓孩子分離,
雖然你焦慮,
但是你真的這樣做的話,
是真的愛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