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選擇幼稚園的三點建議

第一, 好幼稚園是一個“玩耍”的場所, 而不是“上學”的場所。

幼稚教育和其他年齡段教育有本質區別, 它們不是由淺到深、由少到多的“先後關係”, 而是由播種到耕耘, 由量變到質變的“因果關係”。 幼稚教育的任務是啟蒙, 不是灌注散碎的簡單知識。 啟蒙教育必須是自由的、快樂的, 兒童體內的智力能量才能被激發出來;如果是壓抑的、束縛的, 令孩子不快樂, 則會走到啟蒙教育的反面, 變成給兒童成長使絆子。

真正的“銜接”, 應該是賦予孩子心理和智力上的適應力, 這種適應力不是在課堂上完成, 而是在玩耍中完成。

Advertisiment
那種認為習慣了在幼稚園上課、寫作業, 上小學就會更習慣上課和寫作業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事實恰恰相反, 正如一個人坐監獄時間再長也不會習慣坐監獄, 只會生長出更多逃離監牢的念頭, 在幼稚園被管束過度的孩子, 上小學後會表現出更嚴重的注意力渙散, 在幼稚園被作業奴役過的孩子, 從上小學一年級就會出現厭學的症狀。

就當下的“上課”概念來說, 在幼稚園, 不上課才是學習。 較之傳統的“上課”, 做手工、做遊戲、唱歌、畫畫、表演、閱讀等等, 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提供真正的智力生活。 “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衝動的身體活動時, 上學便是一件樂事, 兒童管理不再是一種負擔, 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

Advertisiment
”學齡前兒童只有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 心智才能正常發育, 進入小學後才能更好地適應學校的各種生活情境。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判斷, 一所幼稚園不要求孩子們乖乖坐著聽課, 不需要孩子回家寫書面作業, 孩子沒有被“學習”奴役, 只有快樂的玩耍, 那它至少是一所正常幼稚園。 如果幼稚園能做到不僅讓孩子充分而快樂地玩耍, 而且在玩耍中注入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 很好地啟迪孩子的智慧, 它就是一所好幼稚園。

第二, 好幼稚園一定有好做派, 好做派是從招生開始就讓人感覺到的。

幼稚園簡說就是看兩點“硬體”跟“軟體”。 孩子需要的並不多, 只要兩三部滑梯、幾架秋千、一個沙坑、一些書、一些玩具, 外加能奔跑嬉戲的場地就可以。

Advertisiment
一碗飯好不好吃, 不在於飯勺是黃金的還是黃銅的。 擇園時, 不必被一些幼稚園的豪華硬體設施晃花眼睛。 再好的硬體, 也無法補足軟體缺失!幼稚園的主要價值恰體現在看不見的東西上, 因為看不見, 所以需要用心去考察。

我們對一所幼稚園的感覺往往是從它的招生工作開始。 這個特殊的片段, 是展現辦園者教育素養的特別視窗。 正如企業家的素養就是企業文化一樣, 幼稚園管理者的素養, 也正是幼稚園文化層次的反映。

有些所謂的“重點幼稚園”, 牌匾掛得多, 人們趨之若鶩, 就拿捏得厲害。 這種拿捏, 就是家長排一宿隊, 卻只是發個排隊號, 接下來要用考試來篩選孩子, 孩子緊張萬分, 考完孩子考家長,

Advertisiment
家長不達標, 就別想讓孩子進來……這樣折騰、篩選有意義嗎?如果一所幼稚園真辦得好定招三百人, 一下來了三千人報名, 完全可以用抽籤搖號、排隊的辦法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如果幼稚園在孩子入園的初始環節上就表現得低端庸俗, 奢望它以後能給孩子優雅的影響, 怎麼可能?

還有些所謂的“特色幼稚園”, 其“特色”往往定位於某些具體的技能, 比如英語, 或繪畫、美術等才藝, 並以此為賣點, 進行高收費。 其實絕大多數“特色幼稚園”並沒有對應的實力師資, 實現“特色”的手段就是讓略懂英語或略懂繪畫、舞蹈等某種才藝的人給孩子們上課, 在形式上搞得有點“特色”。 結果進入這些幼稚園的孩子, 既學不到多少知識和才藝,

Advertisiment
也沒得到更好的藝術薰陶, 反而被大量剝奪玩耍的時間, 被強迫學習, 反而把外語(課程)天賦扼殺了, 把繪畫或唱歌的愛好消解了, “特色”變成了“特別損壞”。

第三, 在安全的前提下, 規則越少、越自由的幼稚園越好。

頭幾天看了個新聞, 覺得可以用震驚來總結了!

①幼稚園規定不能在幼稚園的衛生間大便, 只能回家拉, 甚至撒尿也不能隨時撒, 要在規定的時間排著隊才能上廁所, 導致孩子們拉褲子或發生便秘;

②吃飯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吃完, 不許剩飯, 如果到了規定時間還吃不完, 老師就再往碗裡多添飯, 逼孩子必須都吃下去

孩子們從一進入園門, 幾乎一切行動都要納入統一的控制中, 甚至玩耍也要按老師的要求來玩, 完全沒有自由空間——這樣的幼稚園,無論金字招牌有多少,無論老師多辛苦多認真,都不是好幼稚園。

表面上看,這樣的幼稚園太沒規矩。事實上,這種“沒有規則”,恰是一個人早期成長最需要的“自由的氛圍”。在自由的氛圍下,兒童內在的心理秩序感才不會被打亂,才能依自然提供的規律有序生長。幼稚園有些紀律是必須的,比如不能打人、自己的杯子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等。

一所“自由”的幼稚園可能不如那種整齊劃一的幼稚園看起來“井井有條”,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來可能更複雜一些,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看,其實更簡單。教師如果眼睛一刻不停地盯著所有的孩子,不停地指點,說實在的,那樣不但老師累,孩子們也很累。孩子們其實經常是專注的,並不喜歡自己做一件事時有人監督,更不喜歡被打擾。只要安全,老師就應該儘量和孩子做到兩不打擾。這樣的幼稚園,老師和孩子都不會無端地耗費能量,內心都是平和輕鬆的。

我不希望有人把這種“充分的自由”理解成孩子在幼稚園可以無法無天。這種極端的理解很沒道理,卻很普遍,所以有必要說一下。教育中,“自由”和“不守規則”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一對反義詞。在一個有充分自由的幼稚園,孩子們不會變得很難管,恰相反,享受了充分自由的孩子,才更守秩序。如果孩子們在整個上午都沒聽到一個令他厭煩的指令,到吃飯的音樂響起時,他們會很快地停止玩耍,走向飯桌。管制越少的幼稚園,孩子們越容易學會遵守規則。

所以我也常常這樣告訴一些家長們,考察一所幼稚園如何,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們在這裡快樂不快樂。比如,可以每天早晨去觀察一所幼稚園,看看大多數孩子是高高興興走進去,還是吵嚷哭鬧著不肯進去。孩子們對幼稚園的情緒狀態可以告訴你很多,而且很準確。也可以和一些已入某所幼稚園的孩子的家長打聽一下,一定要多打聽幾位,問問他們對幼稚園的感覺、孩子回家的反映等。

當然,現實中很少有極端好或極端差的幼稚園,絕大多數幼稚園總是有優點有不足。以上建議,只是給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家長們在擇園時,要考慮各方面資訊,綜合分析,平衡取捨。再次強調,幼稚園就是個幼兒託管所,孩子安全快樂就行。

在安全的底線上,如果一定要為各種選擇資訊排序,依重要性,大致順序是這樣的:孩子快樂,願意去幼稚園;老師素質良好,對孩子和藹耐心;離家近,方便接送;硬體條件好,教具和圖書豐富;名氣較大,獲得榮譽多——這個排序體現的是摒棄虛榮和急功近利、兒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價值觀。在具體生活中,需家長根據不同情況,綜合權衡後做出判斷。

完全沒有自由空間——這樣的幼稚園,無論金字招牌有多少,無論老師多辛苦多認真,都不是好幼稚園。

表面上看,這樣的幼稚園太沒規矩。事實上,這種“沒有規則”,恰是一個人早期成長最需要的“自由的氛圍”。在自由的氛圍下,兒童內在的心理秩序感才不會被打亂,才能依自然提供的規律有序生長。幼稚園有些紀律是必須的,比如不能打人、自己的杯子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等。

一所“自由”的幼稚園可能不如那種整齊劃一的幼稚園看起來“井井有條”,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來可能更複雜一些,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看,其實更簡單。教師如果眼睛一刻不停地盯著所有的孩子,不停地指點,說實在的,那樣不但老師累,孩子們也很累。孩子們其實經常是專注的,並不喜歡自己做一件事時有人監督,更不喜歡被打擾。只要安全,老師就應該儘量和孩子做到兩不打擾。這樣的幼稚園,老師和孩子都不會無端地耗費能量,內心都是平和輕鬆的。

我不希望有人把這種“充分的自由”理解成孩子在幼稚園可以無法無天。這種極端的理解很沒道理,卻很普遍,所以有必要說一下。教育中,“自由”和“不守規則”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一對反義詞。在一個有充分自由的幼稚園,孩子們不會變得很難管,恰相反,享受了充分自由的孩子,才更守秩序。如果孩子們在整個上午都沒聽到一個令他厭煩的指令,到吃飯的音樂響起時,他們會很快地停止玩耍,走向飯桌。管制越少的幼稚園,孩子們越容易學會遵守規則。

所以我也常常這樣告訴一些家長們,考察一所幼稚園如何,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們在這裡快樂不快樂。比如,可以每天早晨去觀察一所幼稚園,看看大多數孩子是高高興興走進去,還是吵嚷哭鬧著不肯進去。孩子們對幼稚園的情緒狀態可以告訴你很多,而且很準確。也可以和一些已入某所幼稚園的孩子的家長打聽一下,一定要多打聽幾位,問問他們對幼稚園的感覺、孩子回家的反映等。

當然,現實中很少有極端好或極端差的幼稚園,絕大多數幼稚園總是有優點有不足。以上建議,只是給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家長們在擇園時,要考慮各方面資訊,綜合分析,平衡取捨。再次強調,幼稚園就是個幼兒託管所,孩子安全快樂就行。

在安全的底線上,如果一定要為各種選擇資訊排序,依重要性,大致順序是這樣的:孩子快樂,願意去幼稚園;老師素質良好,對孩子和藹耐心;離家近,方便接送;硬體條件好,教具和圖書豐富;名氣較大,獲得榮譽多——這個排序體現的是摒棄虛榮和急功近利、兒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價值觀。在具體生活中,需家長根據不同情況,綜合權衡後做出判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