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聽話嗎?
孩子“聽話”與否, 並不是判定孩子好壞的標準。 但是, 孩子“聽話”這一現象卻是驗證家長教育成功的一個外顯標準。 所以, 如果孩子不聽話, 家長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待改善。
探索不等於叛逆
威廉獨自在疊衣服, 他將襯衣左右對疊, 然後下擺翻上, 再疊兩隻袖子。 威廉媽媽看到了, 就教他正確折疊衣服的方法, 但一向不聽話的威廉, 堅持說自己的方法更好。 威廉媽媽便一邊示範一邊向他解釋這樣疊可以少些皺褶。 沒想到威廉嚷道:“別的孩子都穿皺衣服!”於是,
Advertisiment
教育反思:
許多父母都把自己孩子的叛逆性說得非常可怕。 據《你和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之一、心理治療專家勞倫斯·斯坦伯格說:“對孩子們的叛逆性的歸納, 現已大大言過其實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 孩子到了一定階段都會有不聽話的表現, 但其實這種觀點對家庭危害是很大的, 同時也會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正常交流, 更會妨礙父母對子女的教育。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探索期, 但是這種探索並不等於叛逆, 這反而是孩子自我成熟的形成過程。 作為家長, 有責任耐心地引導孩子, 幫助其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避免寶寶“不聽話”的8個建議
1.拒絕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
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 歷時28年調查了2萬名以上的兒童。 該研究小組指出:“許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與家長作對, 但事實上, 許多事情都是家長們自己挑起來的。 ”斯坦伯格和霍華德告誡家長們:當子女們初步顯示出獨立意識時, 切不可大動干戈, 完全不必因孩子頂撞家長一次就擔心他今後定會吸毒甚至墮落。 如果家長們對孩子過分管束, 孩子就會產生不服的心理。 換句話說, 家長越是壓制孩子, 孩子越是反抗, 於是, 叛逆就在這種不理解、不尊重的交往模式中誕生了。
事實上, 孩子的舉止行為並非只有統一的, 世上也不存在所謂絕對標準的孩子。
Advertisiment
2.當好父母這一角色
有的家長力圖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 能與孩子分享成功和驕傲, 但這種所謂的友誼包含著許多不公平因素。 其實, 在家庭這條船上, 父母應該做的是船長, 你可以傾聽船員們的意見, 但最後決定權還是應掌握在你這位船長的手中。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鮑姆林德教授把家長分成放任型、專制型、權威型三種類型。
Advertisiment
專制型父母的回答是:“不行, 你還太小。 我說不能去就是不能去, 別再跟我頂嘴!”專制型家長獨斷一切, 完全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 只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
權威型父母則尊重和考慮孩子的請求, 然後再作出決定:“你也知道, 咱們家週末的熄燈時間是10點, 這是大家商量決定的。 要是你答應爸爸能在8點之前按時回家, 我就可以帶你去參加同伴的生日聚會。 ”
在以上三種類型中, 孩子們更喜歡權威型父母, 因為他們既有原則規定, 又有變動餘地。 鮑姆林德的研究表明,
Advertisiment
3.避免不必要的爭吵
如果事無大小, 家長都看不慣孩子的作為, 這樣勢必導致細小的摩擦升級為全面的爭吵。 如果你兒子喜歡把頭髮蓄得長些或你女兒嘗試塗抹你的化妝用品, 你就可以把這當作一種無害的遊戲, 不要去橫加阻止。 當然, 假如你看到孩子表現出不禮貌的行為時, 家長就得堅持原則了。
耶魯少年研究中心的約翰·斯考沃特博士提供了一條常用的處理原則:“這種行為是否危害孩子或者他人利益?”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家長就不能順其自然下去了,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才是。
4.注意平時教育
不要等孩子進了警察局,才想起要教育他酒後不能駕車;不要等孩子長大成人了,才想起要教育他應該孝敬父母;不要在孩子大學畢業,才告訴他面試的時候記得敲門……平時的教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採取積極正確的引導教育,而且這種教育不是在孩子成年以後進行的,應該及早開始對孩子進行包括品格在內的教育。因為學前期是孩子各種思想、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期(也就是教育界經常提到的關鍵期),進入少年時期以後再對某方面的教育加以鞏固,這樣才是最好的教育流程。
5.注意溝通方式
有些事情你會對孩子充滿些許期望,但你可以用商量的辦法讓孩子參加討論,而不是強加命令式的獨斷專行。比如,去樓下公園玩耍,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意見:“我們可以去公園玩一會兒,玩到7點鐘,你看一下,短的指標指到這裡,長的指標指到這裡。如果到時間了,你還不願意回家的話,那麼下次爸爸媽媽就不會帶你出去玩了,因為你不能履行承諾。”
6.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
有時候,家長接孩子下幼稚園,會發現孩子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兒,很可能是因為他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或是同學的欺負。有些家長會把此類事情看得很慘很嚴重。
這時候,家長不能指責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內心感受,比如:“如果我是你,我也會不開心的,但是……”讓孩子認為你能夠理解他、傾聽他,讓他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這樣才能正確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並全面瞭解孩子的情況。
7.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
做父母的都很懷念把孩子挽在懷中的那些日子。但是,終會有一天,你做了十多年孩子生活的中心和主宰之後,隨著孩子的長大,你會品嘗到一種失業的感覺。當你眼看著懷中的“寶寶”逐漸長大成人,你會發現,新的階段同樣也有需要你做的事情。對於學前這個階段來說,教育孩子並不只是幼稚園的責任,你要知道,孩子好的習慣是在家庭當中養成的,而直接影響人正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要清楚做父母的責任: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説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帶給孩子家庭的快樂和安全感;配合幼稚園實現家園共育的目標。
8.家庭成員的教育原則要統一
家庭成員的教育原則要實現統一,就是要求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能夠達成立場一致。比如:你5歲的兒子弄壞了爸爸的剃鬚刀,爸爸非常生氣,對兒子大發脾氣。而媽媽卻說:“小小的一個剃鬚刀,你至於這麼對孩子大呼小叫嗎?你看把孩子都嚇哭了!”這時的教育原則父母就沒有達成統一。媽媽這時應該耐心引導:“你看,你把爸爸最心愛的剃鬚刀弄壞了,爸爸現在非常生氣,就像上次鄰居弟弟玩壞了你的玩具汽車一樣,你是不是也非常生氣?那你是不是應該向爸爸道歉啊?”這樣的處理除了達成教育原則的統一外,還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
耶魯少年研究中心的約翰·斯考沃特博士提供了一條常用的處理原則:“這種行為是否危害孩子或者他人利益?”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家長就不能順其自然下去了,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才是。
4.注意平時教育
不要等孩子進了警察局,才想起要教育他酒後不能駕車;不要等孩子長大成人了,才想起要教育他應該孝敬父母;不要在孩子大學畢業,才告訴他面試的時候記得敲門……平時的教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採取積極正確的引導教育,而且這種教育不是在孩子成年以後進行的,應該及早開始對孩子進行包括品格在內的教育。因為學前期是孩子各種思想、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期(也就是教育界經常提到的關鍵期),進入少年時期以後再對某方面的教育加以鞏固,這樣才是最好的教育流程。
5.注意溝通方式
有些事情你會對孩子充滿些許期望,但你可以用商量的辦法讓孩子參加討論,而不是強加命令式的獨斷專行。比如,去樓下公園玩耍,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意見:“我們可以去公園玩一會兒,玩到7點鐘,你看一下,短的指標指到這裡,長的指標指到這裡。如果到時間了,你還不願意回家的話,那麼下次爸爸媽媽就不會帶你出去玩了,因為你不能履行承諾。”
6.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
有時候,家長接孩子下幼稚園,會發現孩子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兒,很可能是因為他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或是同學的欺負。有些家長會把此類事情看得很慘很嚴重。
這時候,家長不能指責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內心感受,比如:“如果我是你,我也會不開心的,但是……”讓孩子認為你能夠理解他、傾聽他,讓他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這樣才能正確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並全面瞭解孩子的情況。
7.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
做父母的都很懷念把孩子挽在懷中的那些日子。但是,終會有一天,你做了十多年孩子生活的中心和主宰之後,隨著孩子的長大,你會品嘗到一種失業的感覺。當你眼看著懷中的“寶寶”逐漸長大成人,你會發現,新的階段同樣也有需要你做的事情。對於學前這個階段來說,教育孩子並不只是幼稚園的責任,你要知道,孩子好的習慣是在家庭當中養成的,而直接影響人正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要清楚做父母的責任: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説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帶給孩子家庭的快樂和安全感;配合幼稚園實現家園共育的目標。
8.家庭成員的教育原則要統一
家庭成員的教育原則要實現統一,就是要求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能夠達成立場一致。比如:你5歲的兒子弄壞了爸爸的剃鬚刀,爸爸非常生氣,對兒子大發脾氣。而媽媽卻說:“小小的一個剃鬚刀,你至於這麼對孩子大呼小叫嗎?你看把孩子都嚇哭了!”這時的教育原則父母就沒有達成統一。媽媽這時應該耐心引導:“你看,你把爸爸最心愛的剃鬚刀弄壞了,爸爸現在非常生氣,就像上次鄰居弟弟玩壞了你的玩具汽車一樣,你是不是也非常生氣?那你是不是應該向爸爸道歉啊?”這樣的處理除了達成教育原則的統一外,還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