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邏輯思維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實現對孩子“邏輯思維自主性”有效的培育

良好的邏輯思維的自主性在孩子處於邏輯思維基本結構創建和豐富成長過程的階段具備如下的能力:

1)會更多和更豐富地採集、收集和儲存以及交換資訊;

2)會更主動地形成邏輯思維的延伸和“複合性邏輯思維”的完整性

3)孩子會在未來社會生存資訊環境中能夠更加主動地編織“目的性邏輯思維”

4)能主動積極地為“目的性邏輯思維”目的的實現而進行資訊的交換。

在這個階段, 對孩子進行自主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 父母在客觀現實生活中,

Advertisiment
應當如何培育孩子的邏輯思維自主性呢?比如說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取消孩子“被抱”的權利就是一個很好的培育方法。 “被抱”就是孩子會走路卻“千方百計”的不走路, 讓父母抱的外在肢體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通常的做法是:

在和孩子共同進行某種事物的過程中, 比如在一起散步的路上:

媽媽:媽媽抱不動了, 孩子可以自己走一段嗎?

孩子:不好, 我要媽媽抱。

媽媽:媽媽很累了, 實在抱不動了, 你已經長大了。 好嗎?自己走一走。

孩子: 不。

媽媽: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下來, 自己走。

孩子開始哭……。

我們說這種方法的使用對於父母, 尤其是對於“獨采資訊源”(媽媽)來說, 不是好辦法, 也不會很好地解決問題。 對部分孩子來講,

Advertisiment
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 被“獨采資訊源”強行地拒絕, 會使他們的“安全感”和“依賴感”受到一定的影響, 從而在複製採集、收集和儲存過程中, 逐步喪失拓展資訊種類和範疇的主動性。 而可以借鑒的方法是:

策略:媽媽不能“抱你”

第一步: 確認

確認現階段孩子的興趣源, 以次作為交換“抱”的權利。 例如:孩子非常喜歡在公園玩。

說明:引導孩子習慣不“被抱”的正確方法應當是在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相對時間內“興趣源”的基礎上, 依據孩子的“興趣源”明確不“被抱”的條件, 比如陪同孩子進行某項活動前和孩子做出約定.同時我們建議, 這種引導活動要相對頻繁進行, 以此為前提在其它共同進行的活動中以這個“引導約定”(不“被抱”)來對孩子“被抱”的要求予以拒絕。

Advertisiment

第二步:引導約定

媽媽:孩子, 我們去公園好嗎?

孩子:好, 走吧!

媽媽:可是媽媽今天很累, 所以你不能要媽媽抱, 如果答應媽媽, 我們就去, 如果不答應就不去了。

孩子:好的。

第三步:實施

如果遇到孩子反悔

孩子:媽媽抱抱, 我走不動了。

媽媽:可是, 你已經答應媽媽自己走路的。

孩子:可是我就是走不動了, 媽媽抱抱。

媽媽:好吧!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能去公園了, 我們回家, 你已經答應媽媽了, 為什麼還要媽媽抱?。 。 。 。 。 。

如果要去一個孩子不感興趣的地方, 如商場, 飯店, 可以這麼做:

媽媽:“孩子還記得嗎?媽媽平時帶你去公園玩的時候都說好了, 在媽媽累的時候, 你就不讓媽媽抱。 今天媽媽很累, 如果抱你的話, 媽媽會累壞的,

Advertisiment
如果累壞媽媽就不能陪你回家, 不能給你做好吃的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父母應當在瞭解其運用本質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地應用到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去, 這樣才能最好的實現培育目的。 比如:孩子喜歡玩汽車, 那麼先要求孩子答應媽媽, 玩完後把玩具整理好;想獲得禮物就要幫助媽媽整理碗筷等等。 合理的運用“引導約定”來對孩子進行“引導約束”。 只有這樣, 孩子在得到良好的邏輯思維自主性基礎培育的同時, 其對成長所依賴的客觀具體生存環境和對父母的“安全感”和“依賴感”才不會受到影響, 才能保證孩子邏輯思維基本結構的創建和豐富成長過程的良好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