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個幫忙帶孩子的老人,感恩有你!

每天去幼稚園接孩子。

我常常是很打眼的那一個, 因為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在等著孩子出來。

有時候, 一個孩子出來, 孩子馬上就把書包遞了過去。

老師看見了就會喊孩子名字, 叫住他。

然後讓孩子自己背上小書包。

但是一出園門。

老人趕緊就把書包跨在自己肩膀上。

心疼孩子, 怕把孩子壓壞了。

我們的爺爺奶奶就是如此愛著孩子們的, 無微不至, 盡心盡力。

每次能看到幼稚園的老師微微搖頭。

因為老師說的“自己的書包自己背”這個小小的要求也總是被打破。

而在家裡, 兩代人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

Advertisiment
更是衝突不斷。

你說要給孩子立規矩, 老人說孩子長大了自然懂。

你還繼續爭論, 她們給你來一句:“你小時候也這樣, 現在不是很好嘛!”

“我不好, 所以我希望孩子好。 ”

當你甩出這句話的時候, 是在撕開自己的傷疤。

你說孩子不能吃太多零食, 老人說孩子高興就好, 哭起來煩躁。

……

很多這樣的衝突, 明裡暗裡地較量著。

前幾天收到一個媽媽的來信。

她是一個單親媽媽, 有一個三歲的女兒, 在孩子一歲的出去打工。

孩子一直是姥姥帶, 起初她覺得既然是姥姥帶, 那就該怎麼教育怎麼教育, 不要參與太多。

結果到了如今發現孩子的脾氣特別急躁, 還很倔強, 所以自己總是發脾氣打孩子。

後來開始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 但是意識到了問題也於事無補,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不在身邊。

她說不能怪父母, 因為是自己的原因, 父母帶孩子不容易。

只是希望知道怎麼教育由姥姥帶大的孩子。

這個媽媽的苦惱, 我們能理解。

因為壓力不得不跟孩子分開, 交給老人帶。

當自己跟孩子在一起就覺得有問題, 就想著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而結果事與願違, 反而把自己跟孩子的關係搞得很糟糕。

孩子往往跟陪伴自己成長的人有著共同的行為習慣。

所以你想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整合。

哪有那麼容易呢?特別是你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

只是一時興起, 就對孩子發脾氣。

這樣孩子無法適應, 更不用說教育。

永遠不要把孩子真正的“全托”給老人。

以前上班的時候, 有一個同事活得特別瀟灑。

Advertisiment

上班休息時玩遊戲看電影。

下班也是去K歌或者下網吧約戰。

每次看到我們討論孩子的事情。

他一臉不屑說:“你們都是瞎操心, 孩子交給老的不就行了。 他們想要帶孩子玩, 而孩子也喜歡跟他們住, 挺好啊。 ”

“孩子還是跟父母一起好一點。 ”

“有什麼好, 兩三歲的孩子又不懂事, 跟誰不是一樣, 再說上學了有老師管。 ”

每次他都能把天聊死。

只是這樣的觀點, 我是不敢苟同。

因為父母兩個字於我而言, 不僅僅是一個稱謂。

更是一種責任和愛。

孩子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上, 是奔著我們而來的, 而不是老人。

如果覺得全托給老人省事省心。

可是你知道老人要受多少累?

再優秀的爺爺奶奶在兒童教育這塊的學習能力和領悟力不如父母。

就算養好了,

Advertisiment
這個孩子其實也不是你的孩子。

他站在你的面前, 你會感到陌生。

他的愛好如何?脾氣如何?飲食如何?作息如何?

語言表達如何?精細動作如何?體力如何?

……

你一無所知。

這個孩子還是你的嗎?

如果你沒有親自撫養自己的孩子, 很難說你是真正的父母。

你只是生過孩子的父母, 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父母。

所以永遠不要把孩子“全托”給老人。

而應該是共同養育, 一起愛孩子。

如果準備要老人幫忙帶孩子, 就要理解老人。

如果孩子有問題就怪罪老人, 自己卻沒有去給方法, 沒有好好溝通。

結果只會寒了老人的心, 也把關係搞的很僵。

要知道, 孩子成長路上, 任何一項都要費心費力。

衣食起居, 都要悉心照料。

老人們往往就把精力耗費得差不多了。

Advertisiment

你還要老人獨自去學習兒童心理學, 理解孩子的情緒, 幫孩子好習慣, 理解當下的教育理念。

這就真的是一種苛求了。

記得兒子兩歲多的時候, 我媽媽也幫我帶孩子。

那時候我說不要給孩子餵飯了, 讓他自己吃。

我媽就不肯, 覺得孩子吃的慢, 飯涼了, 吃了不好, 況且自己吃也吃不飽。

為此, 當著我的時候, 兒子自己扒幾口飯。

而我一走, 馬上就走到奶奶腿上, 張著口等飯來。

有一次, 我很生氣的把碗拿了。

跟我媽好好談了一次。

“為什麼又喂他?”

“這麼小能自己吃啊!你沒看見有的孩子, 七八歲還在餵飯。 ”

“讓他去試著吃, 慢慢學。 ”

“長大了會自己吃。 ”

“我也知道他長大了肯定會自己吃飯, 但是我希望他有自己去嘗試的機會, 因為孩子本來是喜歡去自己做的,不信試試看。另外吃飯是小事,養成獨立的品性是大事。未必你希望他長大後還窩在家裡,無法獨立麼?”

她大概是明白了我的用心。

後來除了特殊情況外,也開始讓兒子自己吃。

所以當兒子自己第一次吃完一碗飯時,很自豪地跟大家分享了。

如果是共同養育,就必定會有拉鋸戰。

何況是兩代人的觀念不同。

就算是父母自己之間,養孩子時常常都會有爭論和衝突。

所以,要多理解老人的難處,好好說話。

理解老人,幫助他們成長。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你自己帶,也會同樣存在。

錯不在孩子,更不在老人。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根本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

所以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幸運的。

請好好愛那個幫忙帶孩子的老人。

讓孩子在心理上跟老人之間的依戀保持穩定持續。

兒童心理學指出: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特別是0-3歲的孩子,會對一個特定的人形成依戀。

所以當老人在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

孩子往往會對她產生一種跟母親一樣的愛和依戀。

看見這個結果,有的媽媽就擔心焦慮。

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想著去爭奪這份依戀。

其實這是多餘的擔憂,而且爭奪會讓孩子內心無可適從。

我們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持續性的養育者及穩定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發展的。

他在跟母親長期相處之後,又會慢慢把依戀過渡到母親身上。

同時把對老人的那份愛埋藏在內心,不會忘卻,溫暖著他。

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那就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兩份愛。

如今兒子是我們自己帶。

但是他對爺爺奶奶的愛一直放在心裡。

所以上學後第一個週末就催著我們去了爺爺奶奶家。

他還是要爺爺給他騎馬,要奶奶跳廣場舞給他看。

其實他是想重溫自己那時的記憶。

那是滿滿的愛的味道,他一點一點的拾掇起來。

晚上他說要跟爺爺睡。

還真的一躺下就睡著了。

第二天他跟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跟爺爺睡嗎?”

因為爺爺是我的“馬”,我要陪我的馬一起睡。

當我們培養了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後。

遇到爺爺的寵溺,也不會妨礙任何的教養。

反而是錦上添花。

在家裡,父母是主力系統,承擔主要的責任。

而老人呢?在生活及細心的關懷上有著天然的心理基礎。

那不妨作為一種輔助系統。

不管是哪種方式帶孩子。

都應該努力讓孩子留在自己的父母身邊。

因為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

孩子跟父母有親密接觸的時光,越多越好。

就算不能在一起,也要有行動。

去找機會跟孩子建立聯結。

如今的方式很多,微信視頻、電話,都是很好的。

請記得:

帶孩子是生養者的責任。

其他人,都只能幫幫忙而已。

因為孩子本來是喜歡去自己做的,不信試試看。另外吃飯是小事,養成獨立的品性是大事。未必你希望他長大後還窩在家裡,無法獨立麼?”

她大概是明白了我的用心。

後來除了特殊情況外,也開始讓兒子自己吃。

所以當兒子自己第一次吃完一碗飯時,很自豪地跟大家分享了。

如果是共同養育,就必定會有拉鋸戰。

何況是兩代人的觀念不同。

就算是父母自己之間,養孩子時常常都會有爭論和衝突。

所以,要多理解老人的難處,好好說話。

理解老人,幫助他們成長。

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你自己帶,也會同樣存在。

錯不在孩子,更不在老人。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根本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

所以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幸運的。

請好好愛那個幫忙帶孩子的老人。

讓孩子在心理上跟老人之間的依戀保持穩定持續。

兒童心理學指出: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特別是0-3歲的孩子,會對一個特定的人形成依戀。

所以當老人在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帶孩子。

孩子往往會對她產生一種跟母親一樣的愛和依戀。

看見這個結果,有的媽媽就擔心焦慮。

覺得孩子跟自己不親,想著去爭奪這份依戀。

其實這是多餘的擔憂,而且爭奪會讓孩子內心無可適從。

我們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持續性的養育者及穩定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發展的。

他在跟母親長期相處之後,又會慢慢把依戀過渡到母親身上。

同時把對老人的那份愛埋藏在內心,不會忘卻,溫暖著他。

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那就努力讓孩子感受到兩份愛。

如今兒子是我們自己帶。

但是他對爺爺奶奶的愛一直放在心裡。

所以上學後第一個週末就催著我們去了爺爺奶奶家。

他還是要爺爺給他騎馬,要奶奶跳廣場舞給他看。

其實他是想重溫自己那時的記憶。

那是滿滿的愛的味道,他一點一點的拾掇起來。

晚上他說要跟爺爺睡。

還真的一躺下就睡著了。

第二天他跟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跟爺爺睡嗎?”

因為爺爺是我的“馬”,我要陪我的馬一起睡。

當我們培養了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後。

遇到爺爺的寵溺,也不會妨礙任何的教養。

反而是錦上添花。

在家裡,父母是主力系統,承擔主要的責任。

而老人呢?在生活及細心的關懷上有著天然的心理基礎。

那不妨作為一種輔助系統。

不管是哪種方式帶孩子。

都應該努力讓孩子留在自己的父母身邊。

因為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

孩子跟父母有親密接觸的時光,越多越好。

就算不能在一起,也要有行動。

去找機會跟孩子建立聯結。

如今的方式很多,微信視頻、電話,都是很好的。

請記得:

帶孩子是生養者的責任。

其他人,都只能幫幫忙而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