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都在說孩子發脾氣時要“共情”,但99%家長都是用錯的

情商是由以下四個緯度組成的:

我以前容易生悶氣, 別人問我怎麼了, 我通常都是回答, “不知道, 就是煩”。 現在想想, 這其實就是缺乏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 因為“就是煩”, 我特別容易因為一件小事發脾氣。 其實讓我發脾氣的真正原因不是這件事, 它只不過是一個觸發點而已。 歸根到底, 還是管理情緒能力弱, 而這個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情緒。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朋友, 我們會說他們“缺心眼”, 別人明明很難過了她還拼命在說自己的高興事。 其實也許他們並不是故意的, 只不過是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很差(估計這類人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也不會很高)。

Advertisiment

與之相反, 生活中我們也總有一類朋友, 和他們說話就是很舒服, 好像說什麼他們都懂, 這是因為他們可以非常敏銳地感受他人情緒, 然後使用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他們用情緒來呼應我們, 告訴我們“她懂”。

我們這一代從小是缺少情商教育的, 我就額外重視小D這塊的培養, 讓她從小可以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他人的情緒, 這是高情商的基礎。

將情緒命名貫穿日常

我做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先學習擴充“情緒名稱”的詞彙庫, 然後有意識地在和小D日常相處中引導她關注情緒。

舉幾個小場景

1、讀繪本時, 儘管繪本上並沒有印出來這樣的文字, 但只要合適, 我都會引導小D去觀察繪本中的動物或者人物的神情,

Advertisiment
並且告訴她, “你看, 這個小女孩很傷心, 沒人和她玩, 她感到很寂寞。 ”

2、日常生活中, 孩子對周圍的寶寶都是很好奇的。 我們有時在公園在路上, 她看到其他孩子在哭、在發脾氣、在開心地玩耍, 都會盯著看。 這時我就會告訴她, “嗯, 這個小寶寶很憤怒, 因為她不想回家, 但她媽媽告訴她時間到了, 一定要回家”。

比如下面這樣的繪本, 我就會引導小D觀察這樣女孩的神情, 感受情緒

“共情”的使用誤區

談到情緒管理, 現在很多育兒書都會說“共情”, 大概意思就是說, 當孩子生氣時, 要對她的情緒命名, 這就是使用“共情”。 我曾經就是這樣使用“共情”的, 面對小D哭的時候, 我馬上告訴她, “你很生氣”,

Advertisiment
但是並不奏效, 小D還是繼續哭。 最近後臺也有一位媽媽給我留言, 和我說每次和她三歲的孩子共情時, 孩子都會說, “不要再說我生氣了”。

這就不禁讓我反思, 是“共情”這個方法無效還是我們使用的方式不對呢?

維琪百寇里對於“共情”的詞條解釋是, 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 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這裡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句, 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 大部分情況下, 當我們在“共情”時, 我們其實還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 我們希望使用完共情, 孩子可以馬上不哭(一切還是從我的立場出發)。

從這個意義上說, 我們其實不是真正在“共情”, 我們只是在使用一個名字叫“共情”的技巧而已, 而這個關鍵點是很多育兒書沒有真正說透說清楚的。

Advertisiment
我現在會把共情詳細拆解成“用愛平靜地陪伴孩子體會她的情緒”。

共情, 首先一定是愛的共情。 孩子對於父母情緒的接受是最敏感的, 他們其實是可以體會出真心真意還是虛情假意的。 因此, 使用“共情”時, 千萬不要單純地覺得這是一個技巧, 而是要從愛出發, 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孩子。

其次, 共情一定是平靜的, 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影響, 有時甚至會簡單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 這樣示範本身就是在告訴孩子, 我哭鬧吼叫是可以的, 父母也是這樣對待我的。

面對孩子哭鬧,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馬上抱起來連哄帶騙, 也許她當下就止住哭聲了。 但是這樣的孩子永遠都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共情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孩子可以馬上不哭鬧), 而是給予孩子“學習機會”體會不同的情緒, 只有認識自己的情緒, 才能學會控制情緒。

正確“共情”的打開方式

1、允許情緒發洩

情緒, 尤其是特別激烈的負面情緒, 一定是需要發洩出來的。 因此, 當孩子發脾氣大哭時, 我們不該第一時間去阻止, 而是平靜溫柔地陪在一旁, 告訴她, “我知道你現在特別生氣, 沒關係, 難過就哭出來, 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

這一步其實是很多家長最難做到的, 孩子一哭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馬上去哄希望不哭, 但往往孩子就會哭的更厲害。 給予一個緩衝時間, 讓情緒有出口, 是成功“共情”的第一步。

2、幫助孩子平靜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的哭聲由響變弱時, 我們就可以介入。這是最關鍵的,如果介入時機不對,孩子只會哭的更加厲害。

我通常會緊緊地抱住小D,有科學研究證明,擁抱是可以幫助孩子平靜的。然後向她示範深呼吸,同時對她說,“我們一起吸氣~呼氣~我們一起讓身體平靜下來。”這時,我們自己要注意肚子的起伏,這樣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同時節奏越緩慢越好。

我們使用的這些平靜技巧,不僅讓孩子平靜下來,也是在給孩子演示管理情緒的方法。

3、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麼

第三步其實是最重要的,但往往是我們會忽視的。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我要“趁熱打鐵”,趕緊幫助孩子回顧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及時回顧,就相當於在給他們“抓重點做複習”。

我每次給小D回顧時都會用講故事的方式(直播裡也有親身示範,這裡就不寫了,不然寫出來又是一大段),一般包含三大部分:發生了什麼;你怎麼了,情緒是如何的;後來你是如何平靜下來的。這樣的回顧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麼辦。

這樣的共情做起來真的不容易,要我們自己始終保持平靜,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我們要能允許孩子哭。但這恰恰是我們“愛”孩子的體現。我們真的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他們長大後其他人也不會像我們這樣一直哄他們。

我希望教給孩子的不是“你現在不哭”,而是教給她今後媽媽不在你身邊了,沒人哄你了,當你遇到自己的情緒問題該怎麼做。這才是我們使用“共情”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些路,儘管很難,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緒,儘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體會的。但幸運的是,現在他們還小,我們至少是可以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我們就可以介入。這是最關鍵的,如果介入時機不對,孩子只會哭的更加厲害。

我通常會緊緊地抱住小D,有科學研究證明,擁抱是可以幫助孩子平靜的。然後向她示範深呼吸,同時對她說,“我們一起吸氣~呼氣~我們一起讓身體平靜下來。”這時,我們自己要注意肚子的起伏,這樣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同時節奏越緩慢越好。

我們使用的這些平靜技巧,不僅讓孩子平靜下來,也是在給孩子演示管理情緒的方法。

3、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麼

第三步其實是最重要的,但往往是我們會忽視的。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我要“趁熱打鐵”,趕緊幫助孩子回顧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及時回顧,就相當於在給他們“抓重點做複習”。

我每次給小D回顧時都會用講故事的方式(直播裡也有親身示範,這裡就不寫了,不然寫出來又是一大段),一般包含三大部分:發生了什麼;你怎麼了,情緒是如何的;後來你是如何平靜下來的。這樣的回顧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麼辦。

這樣的共情做起來真的不容易,要我們自己始終保持平靜,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我們要能允許孩子哭。但這恰恰是我們“愛”孩子的體現。我們真的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他們長大後其他人也不會像我們這樣一直哄他們。

我希望教給孩子的不是“你現在不哭”,而是教給她今後媽媽不在你身邊了,沒人哄你了,當你遇到自己的情緒問題該怎麼做。這才是我們使用“共情”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些路,儘管很難,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緒,儘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體會的。但幸運的是,現在他們還小,我們至少是可以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