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配合幼稚園對孩子進行同步教育

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成功起著很大的作用。 許多中外科學家成長的事實都說明, 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而養成不良的習慣, 則貽害無窮。 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 這可以主宰人生。 ”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不能只停留在幼稚園的教育活動中, 還要求家長積極地配合, 與教師一起研究幼兒的個性特點, 找出原因, 與教師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 取得教育孩子協調一致性, 配合幼稚園共同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麼, 家長應如何配合幼稚園對孩子進行同步教育呢?

Advertisiment

一.應走出家教誤區。

首先, 家長要明確教育孩子的責任, 明確家庭教育是終生的, 幼稚園教育是暫時性的, 更要明確幼兒期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有部分家長總認為, 把孩子送進幼稚園, 無論孩子的身心發展或行為習慣培養都應由幼稚園負責, 極少甚至從不過問孩子在園的行為表現。 更有甚者把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都推給幼稚園。 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 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的言行、態度, 都在影響著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

其次, 家長要明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必須嚴愛有度和嚴愛結合, 科學地愛孩子。

在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上,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嚴厲苛求,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差錯動輒訓斥;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無理要求百依百順, 無原則地遷就, 過分溺愛放縱, 這都會使孩子形成不良行為和習慣。 要知道愛不能代替教育, 嚴格要求是愛的體現, 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有些人過分嚴格, 有些人過分遷就, 這兩種情況都應當避免。 ”

再次,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勿只重知識, 輕個性行為發展。

有部分家長送孩子到幼稚園, 只關心孩子所學知識的多少, 卻從不過問孩子的行為表現, 甚至對老師反映孩子的不足之處, 從不究其原因, 只喜歡老師報“喜”不報“憂”, 久而久之, 使孩子形成不良行為習慣。

二.積極配合, 與幼稚園教育同步。

首先, 家長要密切、主動地配合班任教師實施教育計畫,

Advertisiment
正確要求和教導孩子, 創造條件使家庭教育與幼稚園教育相互促進, 鞏固教育成果。 如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上的要求, 要家園一致, 給孩子明確的生活準則, 培養其良好的習慣。

其次, 家長要多到幼稚園與班任教師聯繫, 主動溝通, 不但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 也把幼兒在家的表現如實地反映給老師, 共同協調配合, 針對孩子的優缺點, 及時給予表揚或糾正。

三.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家長活動, 重視家園聯繫。

家長積極參與幼稚園舉辦的各種家長開放日活動, 注意及時與班任老師聯繫, 這不僅可瞭解孩子在園的行為表現和各方面的發展, 還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此外, 家長也必須用教育理論知識武裝自己,

Advertisiment
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準, 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效能。

總之, 只要家長堅持家庭與幼稚園教育並重的原則, 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 才能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