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醫生專家指導寶寶安全乘車

判斷寶寶是否有內耳眩暈症

什麼是內耳眩暈症?內耳眩暈症是一種內耳非炎症性疾病, 也叫膜迷路積水症(美尼爾氏病)。 大多發生于成人, 兒童亦不少見, 80%以上患者僅一側患病。 有內耳眩暈症的寶寶, 最好先進行治療, 不要乘坐動車。

典型症狀

1.陣發性眩暈側性耳鳴、耳聾。

2.發作時因眩暈, 患者常閉目靜臥, 不敢移動。 有自發性眼球震顫。

3.急性發作後, 前庭功能減退, 有神經性耳聾。

治療和護理

當爸媽懷疑寶寶可能患上內耳眩強症時, 應帶寶寶去醫院, 根據病史及耳部檢查即可確診。 但此病應與有眩犖症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

Advertisiment
例如頭部外傷、迷路炎、聽神經瘤、藥物反應、顱後窩腫瘤等。

一般情況下可內服溴化物或乘暈寧、核黃素、維生素及B6、維生素C和泛酸鈣, 也可用菸酸、潑尼松等。 而在眩暈發作期, 可用針刺治療, 也可用氣普馬嗪。 對於有持久和重度的眩暈、患耳失去聽力的寶寶, 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寶寶在患病期間, 飲食應該低鹽少水, 並且不要服用含鈉的藥物。

倒坐車為啥更頭暈

老百姓說的“暈車”, 在醫學上是暈動病中的一種, 是因機體暴露於運動環境中, 受到不適宜的運動環境刺激, 從而引起的頭舉、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等以前庭和自主神經反應為主的症候群。 因運動環境的不同, 可分為畢車病、暈船病、暈機病等。

Advertisiment
那麼, 為什麼倒著坐車更容易暈車呢?

“三維”與“四感”

人的三維空間定向建立在四種感覺輸入基礎上:感受重力和直線加速度的耳石資訊;感受角加速度的半規管資訊;視覺資訊;本體感受資訊。

在靜止環境中, 四種感覺器官存在協同作用, 也就是說, 身體所處的狀態會向大腦傳遞一致的資訊。 但當身體處於某些運動環境時, 某些畸變的空間定向信患會傳入神經中樞, 與原有的模式不同。 於是, 各感覺器官傳入的資訊因矛盾而發生衝突, 使協同作用受到破壞, 引起機體平衡系統的功能紊亂。 寶寶坐車時, 視覺傳入的是運動的資訊, 但前庭傳入的卻是靜止的資訊, 視覺與前庭產生感覺衝突, 從而發生暈車病。

Advertisiment
這種衝突可以任意發生在上述四種感覺輸入資訊之間。

期望資訊

當人在地面上行走、跑步或跳躍時, 這些運動產生的角加速度或直線加速度均在人體生理閾限內, 因此不會發生暈眩。 乘坐動車時, 人處於快速運動的環境中, 動車產生的加速度超過人體生理閾限, 如果達到一定的時間積累, 就可發生暈車病。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 有某種形式的儲存記憶即期望資訊), 會與視覺、前庭、本體感覺系統輸入的資訊進行對照、比較。 在地面自然運動環境中, 輸入的資訊與期望資訊一致, 則反應正常。 在新的或不熟悉的運動環境中, 輸入資訊與期望資訊不一致, 就會引起暈車病。 倒坐車:現實與期望不一致知道了發生暈車病的原因,

Advertisiment
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倒著坐車更容易暈車了。

一般情況下, 正向坐車的頻率更多, 注視的方向與車行駛的方向一致, 視覺的感受是景物從小到大紛紛向後退去, 座位對背部、頸部、臀、腿的擠壓產生本體感覺, 來自于平衡器官的感受是存在直線加速度。 這些感覺傳遞給中樞, 並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了經驗和預期, 儲存在我們的中樞神經內。

正向坐車時, 我們從感受器得來的資訊與原先儲存的資訊相匹配, 當然不會暈車。 而當我們反向坐車時, 本體感覺資訊、前庭加速度以及獲取到的視覺資訊, 與之前存儲的資訊範本發生衝突, 即“輸入”的資訊、與“期望”資訊不一致, 就可能暈車。

至於為什麼有些寶寶容易暈車,

Advertisiment
而另一些寶寶不易暈車, 這與個體對暈車病的易感性有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