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Case1
市運輸公司客運司機劉軍的兒子早產, 出生時體重只有2.4千克。 小寶寶從生後第二天便有生理性黃疸, 住院一周就出院了。 回家後第三天, 孩子洗澡時著涼了, 晚上開始咳嗽, 發低燒, 次日咳嗽加重, 下午出現呼吸困難, 已經減輕的皮膚黃疸又明顯。 家長趕緊來到市人民醫院就診, 經過體查, 抽血做有關化驗檢查, 新生兒科專家診斷為“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敗血症”, 收住院進行正規抗炎治療兩周, 患兒病癒, 全身黃疸也隨之消退。
Case2
市紡織廠退休工人劉奶奶的孫子強強已滿百天了,
Advertisiment
醫生點評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從生後第二天開始, 1~2周達到高峰, 3~4周逐漸消失。
病理性黃疸病因複雜, 多數由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兒溶血症)、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或嚴重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兒敗血症)引起, 新生兒黃疸的危害在於未結合膽紅素水準與其大腦神經的損害是相一致的, 即未結合膽紅素越高, 腦損害可能性越大。
以往的研究表明,
Advertisiment
醫生建議
對黃疸較為明顯的所有新生兒都要到有條件的省市級醫院進一步檢查, 常規抽血化驗血清總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血漿總蛋白、白蛋白值, 以全面瞭解孩子黃疸嚴重程度和肝功能狀況, 進行病因治療。
目前認為, 並非以前所認為的只有膽紅素腦病(俗稱核黃疸)才會有腦損害, 故發達國家對“生理性黃疸高峰期”也應進行積極治療。
促進新生兒黃疸消退的主要治療方法
第一種是藍光照療法(簡稱光療, 俗稱“漂白劑”), 它是處理高膽紅素血症的一種安全方法;
第二種是給孩子從個周靜脈輸入人血白蛋白, 以減少游離膽紅素, 促進黃疸的消退, 減少核黃疸的發生;
Advertisiment
第三種是換血療法。
有驚無險的母乳性黃疸
Case3
軍軍現已滿月了, 生後一直母乳餵養, 孩子吃奶正常, 精神較好, 生長發育良好, 大小便也正常。 不知為什麼, 至今皮膚及鞏膜黃疸未退完。 兒科門診醫生讓孩子去化驗肝功能全套檢查, 結果顯示, 血清未結合膽紅素輕度升高外, 其他檢驗項目均正常。 在排除病理性因素後, 醫生最後確診為母乳性黃疸。
醫生點評
單純母乳餵養兒, 一般情況良好, 在排除溶血、感染及肝膽病變等原因的基礎上可診斷為母乳性黃疸。 據統計, 母乳性黃疸發病率為7%~18%, 屬於病理性黃疸的一種。
母乳性黃疸多在生後第3~4天出現並逐漸加重, 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 到第10~16天黃疸達到最高峰期,
Advertisiment
識別母乳性黃疸的方法很簡單, 停喂母乳2~4天, 皮膚黃疸消退一半, 若再次餵奶, 皮膚黃疸又重現。
一旦確定為母乳性黃疸, 母親不必驚慌, 通常無需特殊治療, 也不要中止母乳餵養。 為防止乳黃疸對大腦的輕微損害, 可在黃疸高峰期減少餵奶次數, 必要時暫停喂母奶2~3天, 給予配方奶粉餵養, 待血清膽紅素值降至安全範圍內再恢復喂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