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分娩期>臨盆待產>正文

醫療進步讓你生產更順利


器械輔助陰☆禁☆道生產與生產時的麻醉, 這兩個主題, 乍看之下像是無關聯的兩部分, 但其實都是在必要時刻, 幫助產程順利進行的醫療技術。 而被很多女生視為虎狼的“產痛”, 現在也可以借由先進的麻醉技術, 達到減痛, 甚至無痛的境界, 本文也會稍加介紹。

器械輔助陰☆禁☆道生產

胎頭卡駐不一定要剖宮

分娩可分為3個產程, 第1產程是從陣痛開始到子宮頸全開, 第2產程指的是子宮頸全開到胎兒生出來, 第3產程是胎盤的娩出。 絕大多數的孕婦都可以自然而順利地經過3個產程, 但有一小部分孕婦, 生產進展中會“卡妝,

Advertisiment
3個產程都有可能發生, 但今天我們聚焦在第2產程, 尤其是“胎頭下降過程”。

“胎頭卡妝時, 也許大部分的人會想到改以剖宮產方式把小孩生出吧!但剖宮產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胎頭已經下降, 剖宮產不見得是最快速、最安全的方法。 此時可以考慮有人幫忙在產婦腹部加壓“幫忙出力”。 除此之外, 還有器械可以幫助產科醫師搶時間、協助將寶寶順利地生出來。

產鉗(forceps)

醫術未發展·僅能陰☆禁☆道生產

過去的時候, 產婦無法順利地“自然生產”, 很多就會被“自然淘汰”, 加上公共衛不好, 產婦生產死亡率頗高。 之后, 雖有醫師大膽采用“剖宮生產”的方式, 來幫助“難產”的產婦, 但是麻醉與手術技術, 以及抗生素的使用都未臻成熟, 剖宮仍是有極高風險的生產方式

Advertisiment
所以女性被迫只能選擇陰☆禁☆道生產, 于是, 設計研發了很多的技術與器械, 來幫助陰☆禁☆道生產。

產鉗夾住胎頭·幫助胎兒娩出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 有醫師遇到胎頭過大, 或胎兒位置不對, 而卡在產道中上下不得的產婦, 雖然很想幫忙, 但圓圓的頭顱沒有著力點, 又滑不溜丟的, 于是就研發了像鉗子的東西。 它由兩個扁平有曲度的金屬勺子構成, 可伸入產道中, 夾住胎兒的頭部, 幫助醫師施力將胎兒順利娩出。 隨著產鉗問世的時間漸長, 不斷有改良版本推出, 不過基本設計原理不變, 并推廣至低位產鉗、中位產鉗、高位產鉗, 適合不同胎頭下降程度使用。

使用產鉗·避開疼痛

什么時候會考慮使用產鉗呢?產婦若患有心肺疾病,

Advertisiment
或神經方面的疾病而需要避開第2產程的疼痛者、用力過久疲憊無力, 或是第2產程過長等;胎兒方面若是出現心跳不穩、胎兒窘迫或是胎盤有早期剝離、臍帶脫垂等危及胎兒生命的狀況, 急需將胎兒快速娩出時使用。

剖宮技術進步·產鉗使用減少

使用產鉗, 有可能發生一些并發癥。 包括產道裂傷、因壓迫造成解尿或排便困難或失禁、發燒感染, 以及產鉗施力部位造成胎兒顏面神經受損、頭皮水腫及眼內出血等。 雖然可能有上述潛在的并發癥, 但若考慮到難產可能造成母嬰生命皆危險, 而產鉗所造成的合并癥大多可在產后短期內復原, 則產鉗使用仍有它存在的價值。 只是, 產鉗要能使用成功,

Advertisiment
醫師需要有豐富的經驗, 加上手術與麻醉技術要足夠進步與嫻熟。 所以若是發生難產, 在可能的情況下, 大部分的醫師或病人, 都會選擇以剖宮生產, 來協助胎兒娩出, 以減少對母體及胎兒的傷害, 因此目前產鉗的使用越來越少。

真空吸引(vacuum)

真空吸引是由simpson在公元1840年代創造出來的器械, 包含一個杯狀的吸頭, 用來吸附胎兒的頭, 吸頭后接長型的管子, 在特定的安全壓力下, 抽真空造成負壓吸力, 醫師則牽引吸杯, 幫助胎頭順利娩出。

真空吸引·比較安全

使用真空吸引的時機與產鉗大致相同。 而合并癥則包括頭皮水腫、血腫、頭皮裂傷、胎兒黃疸, 嚴重者則包括顱內出血以及傷及神經等。 不過一般說來, 大部分只會在頭頂留下一個杯狀的頭皮水腫塊,

Advertisiment
在嬰兒出生后1周內, 都會慢慢消失, 不留痕跡, 且絕大部分合格醫師皆能熟練操作, 所以真空吸引輔助生產是比較安全的。 尤其比起母親與胎兒可能因難產所引起的并發癥來說更是不二選擇。 若是真的遇到需要用到真空吸引方式協助生產, 產婦大可放心的讓產科醫師采用此方式, 協助自然生產進行。

[1][2][下一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