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做事”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 心理學家把它稱為幼兒特有的“常同行為”, 蒙台梭利將其稱為“重複練習”現象, 同時, 她也通過實踐研究得出了兒童重複做事的必然性——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來源於選擇有智力目的的活動, 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即經歷專注、興趣、意志、順從四個環節。 兒童的意志力並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樣, 可以通過後天強化訓練出來。 實際上, 兒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 也是一種天賦的本能, 它是兒童自然成長的法則。
蒙台梭利觀察到, 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個環節,
Advertisiment
“反復操作是兒童的智力體操。 ”蒙台梭利用這個比較恰當的比喻說明了重複和智力的關係。 兒童在玩耍一樣東西時總是重複進行, 在讀一本書時總是重複聽, 在操作一樣教具時總是重複幾十次, 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甚至成人認為這是由於兒童的幼稚而導致的, 但是這樣的重複卻使兒童感受到力量和獨立, 並使兒童達到極度的滿足。 實際上, 如果兒童能達到重複一種活動的時候, 那是因為兒童已經能夠相當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點上。 這種狀態我們才把他稱為注意力集中。
Advertisiment
許多父母都不難發現兒童重複練習的現象, 要麼是在學校, 要麼是在家裡。 但是, 他們多數會表現出茫然的表情, 並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個階段。 正是基於“重複練習”的起點, 兒童才慢慢形成了自製和自覺的能力, 為進入第二個階段打下了基礎, 即自由地選擇自我訓練的生活方式。
人們已經意識到手和語言是人類智力的兩種外部表現, 所以重複地聽、說、讀、畫, 以及所有重複性的勞動都是促進心智發展的運動。 兒童喜歡用雙手去重複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種表現,
Advertisiment
在可以自主閱讀之前, 幾乎每個孩子都經歷過重複聽故事的階段。 重複聽故事, 能使兒童逐漸地掌握故事中的詞句, 使一些好詞好句在記憶中得到反復強化, 並積累一定的語言經驗, 從而使孩子在自編故事時, 把那些儲存在腦海中的語詞語句, 遷移運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 所以, 讓孩子重複聽故事, 不但令孩子獲得了有關知識資訊, 學習了一些語詞語句, 懂得了相關的道理, 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為孩子提供了創造性言語表達的素材, 開發了孩子的語言潛能。
讓兒童為之著迷的“基本工作”還有很多, 比如把瓶蓋擰下來再蓋上;把玩具反復地拆開、重裝;打開房門再關上等。
Advertisiment
然而, 這些看似枯燥、簡單、浪費時間的重複練習, 卻容易使成人與兒童之間發生衝突。 成年人的思想中, 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障礙, 即“最大效益法則”。 當他們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收效甚微, 或者一直在從事浪費時間卻毫無收穫的勞動時,
Advertisiment
在成人看來, 類似於反復把彩色玻璃球放進瓶子裡的遊戲是一種瑣碎而毫無用處的工作, 他們不能理解兒童為何對此那麼熱衷而癡迷。 實際上, 成人不理解兒童“重複”行為的根本原因是——行動的節奏。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醫院探望患病的父親, 老人中風了。 當她看到父親倔強地用顫抖的雙手異常緩慢地把水杯舉到唇邊的時候, 那種抖動的動作與父親昔日行動自如的行為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位母親因為看到了這種反差, 所以十分痛苦。 於是, 她產生了一種衝動, 即幫助父親喝水。 實際上, 她想設法用自己的行動節奏去代替老人的節奏, 以此緩解心中的不適。 但是, 當她3歲的兒子充當這個角色的時候, 就變得十分耐心,剛好符合老人需要的節奏。但是,一旁的母親又產生了上面的那種衝動,因為她早已習慣了那種敏感而迅速的節奏。
當兒童在做一些重複的事情時,成人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會產生一種干預兒童的欲望。然而,這麼做對兒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無幫助,還破壞了他們喜歡做的事情,阻撓了他們自由地行動。自由選擇與紀律三自由選擇與紀律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方法中有一種建立在兒童自由之上的教育法——觀察教學法。“兒童之家”的所有老師都必須知道如何觀察兒童,避免違反了他們的自然成長法則。這一點不但是教師的職責,更應該成為家長的習慣和本能。
就變得十分耐心,剛好符合老人需要的節奏。但是,一旁的母親又產生了上面的那種衝動,因為她早已習慣了那種敏感而迅速的節奏。當兒童在做一些重複的事情時,成人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會產生一種干預兒童的欲望。然而,這麼做對兒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無幫助,還破壞了他們喜歡做的事情,阻撓了他們自由地行動。自由選擇與紀律三自由選擇與紀律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方法中有一種建立在兒童自由之上的教育法——觀察教學法。“兒童之家”的所有老師都必須知道如何觀察兒童,避免違反了他們的自然成長法則。這一點不但是教師的職責,更應該成為家長的習慣和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