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重視主體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

我們在各地實驗園做教研的過程中, 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培養思維能力和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什么關系?”。 而當我們希望了解幼兒做課程后, 在智力上有什么變化時, 家長和教師除了談幼兒思維上的變化外, 往往給出更多這樣的描述“孩子自信了”、“自理能力強了”、“做事專心了”、“能控制自己了”、“會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應該說, 在研發和設計思維游戲的過程中,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聰明。 出于國家有綱領性文件(《幼兒園教育綱要》)及相關要求, 我們在考慮和五大領域關系時, 對其各領域所涉及目標及內容,

Advertisiment
尤其是對各個領域所涉及的關鍵能力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查證資料及進行相關分析后, 我們將各領域的關鍵能力鎖定在:健康領域——自我保護能力及調節能力;語言領域——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社會領域——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科學領域——邏輯、推理及判斷能力;藝術領域——創造能力與表現能力。

我們認為, 以思維發展促進幼兒各領域的這些關鍵能力的發展更切合幼兒思維游戲課程總體目標的指向性和課程結構的實際要求。 因此, 各領域所涉及的關鍵能力既成為思維游戲課程各單元類別活動目標與內容所關注的重點。 也就是說, 在研發與設計思維游戲課程時, 我們基本上把握住每個領域的關鍵能力,

Advertisiment
將其培養內容與方式融入到了以智力結構理論為基礎的、就思維能力的各類別為主要形態的單元活動中。

我們在分析和把握五大領域各關鍵能力時, 尤為對社會領域的目標及其實現過程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因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更為依賴社會環境及其社會實踐。 然而我們也注意到, 人的社會性要獲得良好的發展是要以一個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與完善為基礎的。 而這一形成與完善的過程是和我們平時所提出的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內容與要求有區別的。 如, 在談到培養幼兒與社會性相關的目標時, 我們會在目標中這樣描述:“有禮貌, 能主動問客人好”;再比如, 我們會用:“洗手時,

Advertisiment
會排隊, 知道輪流等待”;還有:“能夠謙讓”等等。 從這里, 我們可以看出, “有禮貌”、“謙讓”等是一個結果, 是最終所要達成的目標, 而“能問客人好”、“會排隊”只是這結果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是,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謂培養過程。 也就是說, 我們把所要達成的培養目標混淆成了培養的過程。 也可以這樣說, 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現在所提倡的“重過程”, 我們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還是落在一些表面形式與追求的結果上。 這就是之所以我們讓一個人接受了一輩子的的“有禮貌”的教育, 而這個人在面對另一個人時, 最終連一句起碼的“你好”也不會使用的根本原因。

由此我們發現, 不管我們是直接將結果告知于幼兒, 讓幼兒直接按照我們希望的結果做,

Advertisiment
還是我們變換了多種形式引導幼兒間接地模仿和練習, 總之, 我們也還是一直在結果上下功夫。 真正的問題是, 我們忽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這些結果應該來自于“哪兒”。 如果這些結果始終是受制于由我們所施加的外力的影響, 那我們將會還象以前一樣, 失望于我們對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如果讓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 不只是因為我們使用各種手段強加給他們這樣那樣的結果, 而是他們所要做的一切更多的是出于他們內心的強烈需求與所逐漸具備的能力, 那才會是我們真正希翼得到的結果。 也就是說, 我們所要的結果應來自于一個人真正的主體意識的形成與完善。 而這一形成與完善的過程,
Advertisiment
才是我們的教育所真正要考慮和要做的事。

所謂主體意識就是指在對象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所具有的本質意識, 即人的主觀能動性, 是主體同客體相互作用時由自身一定的素質結構所產生的功能表現。 人的主體意識大致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獨立、自制、專注、秩序、合作。

“獨立”在人的發展過程中, 尤其是在社會性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在于自信與自主。 因為做為一個獨立的人, 意味著他(她)有充分的自信, 有了自信才可能得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而獲得自主。 一個人的自信源于他自己本身擁有足夠的能力, 對于所要應付的事情具有較高的把握程度, 這樣的自信是真實而不盲目的。

因為意識到獨立所擁有的價值, 我們在設計任何一種課程時,都要思考課程內容及形式的設置上,應有足夠的活動內容是讓幼兒對某項“任務”進行個體操作并獨立完成的。當然,這樣的活動設計需要預先設定難度梯度,使幼兒能夠在每次成功的完成某項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有勇氣和信心接受新挑戰。

如,在《釣魚》(小班)單元的活動中,做課教師提出是不是可以打亂活動的順序,從難度較大的活動做起,和幼兒一起共同解決難題,在此基礎上再由幼兒做前邊的內容,從而獨立完成相對容易的活動。教師們提出的意見是有她們的理由的,尤其現在我們提倡探索式學習和發現學習。但是,如果我們從幼兒發展中的獨立性培養問題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我們建議教師盡可能按活動設計進行。因為和教師一起分析幼兒的年齡特點時,教師也確實認為小班幼兒更適合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尤其是應該使年齡越小的幼兒越要獲得更多成功體驗。

很多初做思維課程的教師,都曾為大量的操作材料(幼兒人手一份)而苦惱。當建立了一定的操作常規并隨著幼兒獨立動手能力的增強,教師的苦惱逐漸轉化為了對這些操作材料的依賴和喜愛。也確實只有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才有可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獨立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機會。

自制對于人的社會性發展來說,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能夠使一個人產生目標明確的自覺行為。因為具有自制力的人會使自己的行為呈現出自覺性,而非受他人的控制和擺布。因而具有自制力的人往往能夠為一個明確的目標而自覺自愿地付出。

基于這點考慮,我們在設計活動的目標時,就把目標設置的重點放在化外部目標(我們認為應該讓幼兒達成的目標)為幼兒自身發展的內需目標。因為幼兒的自覺行為更多出于喜愛、喜歡和生理上的需求。那么游戲性、興趣性和操作性就是活動內容、形式、操作材料設計的原則。

談到專注,我們更多的想到是一個人在認真而持久地做事時的那種神態,這就是專注的價值既熱情和投入。很難想象,一個做事從來都是三心二意,不能真正投入的人怎么能夠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又怎么能夠獲得成功呢!熱情和投入可以使人長久的關注于一項事情(事業),從而獲得一定的結果,并使自己在專注于某事時獲得過程中的快樂。因此我們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可忽視要給幼兒創設能夠使他們專注做事的條件與環境。所以,除了使活動具有較強的游戲性和富有趣味、使材料看上去漂亮和好玩,我們還要給幼兒創設具有簡潔、明快和富于安全感的的環境。包括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沉穩和富有智慧的神態、舒緩而富有節奏感的語言。

因此,我們建議教師給幼兒創設相對安靜和寬敞的操作環境,使幼兒有條件專注于所做的活動。同時,我們還建議教師把握幼兒操作的時間,在一個近20分鐘的活動時間單元里,應不少于幼兒進行個體操作時間為12—15分鐘。也有教師提出疑問,覺得幼兒在做活動過程中,過于專心和安靜,顯得不夠活潑。當然,這雖然和教師看的活動類型有關,但是我們對此疑問也做了充分的討論。比如,我們首先要看,幼兒是否對此活動內容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從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是否借助材料看到了幼兒思維的活躍性?幼兒思維上的活躍往往比我們表面看起來的熱鬧要重要的多。況且,我們知道幼兒的一日生活里,真正能夠讓幼兒沉靜下來,專注于某件事15分鐘左右的機會并不多。當我們了解到專注對于一個人的未來發展有極高的價值時,我們更應為此要多做一些。規則和效率無疑是由秩序產生的價值。我們可以看出,規則體現著公平,效率意味著結果。沒有公平和毫無結果肯定會引發混亂。在人的社會中,尤為需要秩序。我們總覺得規則一定是我們成人給幼兒的,我們要教他們,要告訴他們,要給他們我們成人認可的現成的規則。其實,幼兒本身就有追求秩序的需要,這從幼兒在繪畫和許多活動中的表現都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越小的幼兒越是覺得“你有的東西,我也必須有”,這雖然是幼兒自我中心的一種外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幼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要求一種公平。所以,在活動的設置及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為幼兒提供更能為其實現“公平”和“秩序”所需要的條件。如,規則的制定應為幼兒自身對活動秩序的需要所產生,或者依據幼兒的能力,引導他們自己親自制定規則。我們尤其是讓教師明白,我們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是帶有一定規則的,其本身就是要充分發揮規則的作用。當然,當幼兒真正意識到秩序是由規則而來,而規則制定后,還必須由大家(每一個人)來共同執行時,幼兒就已經融入了集體,其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其社會性也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合作的價值就是要使一個人能夠與他人共處。當一個人具備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人在社會性方面獲得了良好發展,他完全可以自如的融入到社會之中了。所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引導教師關注有關雙人合作游戲、多人游戲和小組游戲、集體游戲出現的頻率和這些合作性游戲所帶來的價值。和教師共同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幼兒集體的作用并與課程設置中的合作游戲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有益的方法。比如,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帶動幼兒進行合作性游戲;利用教師的大教具進行全班性的對抗性游戲,這里需要幼兒同時要作到與本組人員的合作團結,另一方面要跟對方進行對抗。

通過在思維課程中關注幼兒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并在實施的過程加以強調和指導,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一個人的社會性發展不是簡單的用結果來要求就可以達成的。它需要一個人在主體意識上的日趨完善為基礎,使一個人所要做的一切更多的是真正出于他們本身需求以及要依靠通過培養過程而逐漸具備的能力。

特別強調 所謂主體意識就是指在對象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所具有的本質意識,即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主體同客體相互作用時由自身一定的素質結構所產生的功能表現。

我們在設計任何一種課程時,都要思考課程內容及形式的設置上,應有足夠的活動內容是讓幼兒對某項“任務”進行個體操作并獨立完成的。當然,這樣的活動設計需要預先設定難度梯度,使幼兒能夠在每次成功的完成某項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有勇氣和信心接受新挑戰。

如,在《釣魚》(小班)單元的活動中,做課教師提出是不是可以打亂活動的順序,從難度較大的活動做起,和幼兒一起共同解決難題,在此基礎上再由幼兒做前邊的內容,從而獨立完成相對容易的活動。教師們提出的意見是有她們的理由的,尤其現在我們提倡探索式學習和發現學習。但是,如果我們從幼兒發展中的獨立性培養問題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我們建議教師盡可能按活動設計進行。因為和教師一起分析幼兒的年齡特點時,教師也確實認為小班幼兒更適合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尤其是應該使年齡越小的幼兒越要獲得更多成功體驗。

很多初做思維課程的教師,都曾為大量的操作材料(幼兒人手一份)而苦惱。當建立了一定的操作常規并隨著幼兒獨立動手能力的增強,教師的苦惱逐漸轉化為了對這些操作材料的依賴和喜愛。也確實只有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才有可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獨立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機會。

自制對于人的社會性發展來說,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能夠使一個人產生目標明確的自覺行為。因為具有自制力的人會使自己的行為呈現出自覺性,而非受他人的控制和擺布。因而具有自制力的人往往能夠為一個明確的目標而自覺自愿地付出。

基于這點考慮,我們在設計活動的目標時,就把目標設置的重點放在化外部目標(我們認為應該讓幼兒達成的目標)為幼兒自身發展的內需目標。因為幼兒的自覺行為更多出于喜愛、喜歡和生理上的需求。那么游戲性、興趣性和操作性就是活動內容、形式、操作材料設計的原則。

談到專注,我們更多的想到是一個人在認真而持久地做事時的那種神態,這就是專注的價值既熱情和投入。很難想象,一個做事從來都是三心二意,不能真正投入的人怎么能夠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又怎么能夠獲得成功呢!熱情和投入可以使人長久的關注于一項事情(事業),從而獲得一定的結果,并使自己在專注于某事時獲得過程中的快樂。因此我們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可忽視要給幼兒創設能夠使他們專注做事的條件與環境。所以,除了使活動具有較強的游戲性和富有趣味、使材料看上去漂亮和好玩,我們還要給幼兒創設具有簡潔、明快和富于安全感的的環境。包括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沉穩和富有智慧的神態、舒緩而富有節奏感的語言。

因此,我們建議教師給幼兒創設相對安靜和寬敞的操作環境,使幼兒有條件專注于所做的活動。同時,我們還建議教師把握幼兒操作的時間,在一個近20分鐘的活動時間單元里,應不少于幼兒進行個體操作時間為12—15分鐘。也有教師提出疑問,覺得幼兒在做活動過程中,過于專心和安靜,顯得不夠活潑。當然,這雖然和教師看的活動類型有關,但是我們對此疑問也做了充分的討論。比如,我們首先要看,幼兒是否對此活動內容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從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是否借助材料看到了幼兒思維的活躍性?幼兒思維上的活躍往往比我們表面看起來的熱鬧要重要的多。況且,我們知道幼兒的一日生活里,真正能夠讓幼兒沉靜下來,專注于某件事15分鐘左右的機會并不多。當我們了解到專注對于一個人的未來發展有極高的價值時,我們更應為此要多做一些。規則和效率無疑是由秩序產生的價值。我們可以看出,規則體現著公平,效率意味著結果。沒有公平和毫無結果肯定會引發混亂。在人的社會中,尤為需要秩序。我們總覺得規則一定是我們成人給幼兒的,我們要教他們,要告訴他們,要給他們我們成人認可的現成的規則。其實,幼兒本身就有追求秩序的需要,這從幼兒在繪畫和許多活動中的表現都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越小的幼兒越是覺得“你有的東西,我也必須有”,這雖然是幼兒自我中心的一種外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幼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要求一種公平。所以,在活動的設置及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為幼兒提供更能為其實現“公平”和“秩序”所需要的條件。如,規則的制定應為幼兒自身對活動秩序的需要所產生,或者依據幼兒的能力,引導他們自己親自制定規則。我們尤其是讓教師明白,我們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是帶有一定規則的,其本身就是要充分發揮規則的作用。當然,當幼兒真正意識到秩序是由規則而來,而規則制定后,還必須由大家(每一個人)來共同執行時,幼兒就已經融入了集體,其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其社會性也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合作的價值就是要使一個人能夠與他人共處。當一個人具備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人在社會性方面獲得了良好發展,他完全可以自如的融入到社會之中了。所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引導教師關注有關雙人合作游戲、多人游戲和小組游戲、集體游戲出現的頻率和這些合作性游戲所帶來的價值。和教師共同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幼兒集體的作用并與課程設置中的合作游戲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有益的方法。比如,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帶動幼兒進行合作性游戲;利用教師的大教具進行全班性的對抗性游戲,這里需要幼兒同時要作到與本組人員的合作團結,另一方面要跟對方進行對抗。

通過在思維課程中關注幼兒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并在實施的過程加以強調和指導,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一個人的社會性發展不是簡單的用結果來要求就可以達成的。它需要一個人在主體意識上的日趨完善為基礎,使一個人所要做的一切更多的是真正出于他們本身需求以及要依靠通過培養過程而逐漸具備的能力。

特別強調 所謂主體意識就是指在對象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所具有的本質意識,即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主體同客體相互作用時由自身一定的素質結構所產生的功能表現。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2個月寶寶的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力集中按1個月時那樣訓練。寶寶喜歡看彩色的圖畫,表示自己興趣。當看到喜歡的圖畫時會笑,看個不停動手想摸,看到不熟悉的會長久注視。2.視聽定向將各種發聲玩具在寶寶的視線內弄響給他聽,緩慢、清晰、... [詳細答案]

  • 1回答

    1個月寶寶的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力集中在小兒床上方,掛一些使之感興趣的物體,最好是紅色能發出響,吸引小兒興趣。2.視聽定向距小兒眼睛20-25釐米處,將彩色帶響聲的玩具緩慢移動,使小兒的視線隨玩具移動。 [詳細答案]

  • 1回答

    3個月寶寶的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親近母親母親走來時,寶寶顯示出快樂和急於親近的表情,有時還會呼叫,手舞足蹈。只有經常和寶寶逗樂的父親才能引起寶寶這種親切的激情。2.觸摸繼續訓練觸摸,除以前的方法外,可抱小兒至坐位,面前方上玩具... [詳細答案]

  • 1回答

    四個月嬰兒的認知能力的培養?

    1.尋找目標母親抱寶寶站在檯燈前,用手擰開燈說:“燈。”初時寶寶盯住媽媽的臉,不去注意檯燈。多次開關後,寶寶發現一亮一滅,目光向檯燈轉移,同時又聽到“燈”的聲音,漸漸形成了條件反射。以後再聽到大人說... [詳細答案]

  • 2回答

    寶寶要多大才會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呀?

    哈哈,寶媽媽不要急,我外甥是15個月學會叫的,我女兒12個只會沖著我笑,算是打招乎了,我想這個應該有個體差異的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