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幼兒的情感教育

除了關心親人之外, 家長還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 讓孩子學會關心和同情他人, 還可以利用遊戲啟發孩子的同情心。

平平從幼稚園回到家, 要把剛學會的兒歌念給媽媽聽, 媽媽連忙放下手中的事情, 並邀請全家人一起專心地聽, 聽完之後熱烈鼓掌。 平平十分開心, 他主動幫媽媽搬椅子, 拿筷子。

亮亮從幼稚園回到家, 興奮地對爸爸說:“我得到小紅花了!”爸爸正在看書, 頭也沒抬, 淡淡地說了一聲“好”, 亮亮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 一下子沒了精神。

平平媽媽的熱情使平平“受關注”的需要得到了滿足,

Advertisiment
由此產生的積極情緒立即成為他為媽媽做事的動力。 亮亮爸爸的冷淡使亮亮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由此產生的消極情緒使他無精打彩。 可見, 幼兒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緒控制的。 因此, 幼兒情感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行為訓練的過程。

3-6歲幼兒的情緒情感具有外露、不穩、容易變化等特點, 情感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使幼兒逐步做到情緒穩定積極, 情緒認識準確、表達恰當, 並促進高級情感的萌發。 幼兒情感教育要全面滲透到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多利用大自然、生活情境和藝術作品對幼兒進行薰陶。 除了滲透和薰陶之外, 還可設計一些專門的遊戲活動進行培養。

下面結合幼兒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 介紹一些常用方法和遊戲活動:

Advertisiment

1、豐富幼兒的情緒情感認識和體驗, 並學會用恰當方式表達出來。

要不斷創造機會讓幼兒認識並體驗高興、喜歡、害怕、吃驚、悲傷、厭惡、氣憤、好奇等各種情緒和情感, 鼓勵幼兒把內心的體驗表達出來。 要做到這一點, 首先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準確地表達各種情緒, 給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樣。 如對孩子說:“你真乖, 媽媽很愛你。 ”“你現在不聽話, 爸爸生氣了。 ”“奶奶生病了, 媽媽心裡很難過。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認識情感,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遊戲, 下面是一些可供參考的形式。

情感圖片排隊

目的:説明幼兒認識各種基本情感:快樂、悲哀、生氣、害怕、厭惡、激動等。

材料:若干從雜誌上剪下來的圖片, 每種圖片能表現出一種基本情感。

Advertisiment

過程:

1、把圖片擺在桌子上, 和孩子討論圖片上的人的情緒和情感。

2、讓幼兒找出哪張圖片的人是生氣的、悲哀的、高興的等等;讓他們把所有類似情緒的圖片放在一起。

3、讓幼兒把3張或3張以上的圖片按情感強弱的程度排列, 例如快樂、比較快樂、很快樂。

半邊臉

目的:説明幼兒認識情感並使幼兒理解他人的情感。

材料:若干從雜誌上剪下來的面部圖片;硬紙板、膠水。

過程:

1、把圖片粘在硬紙板上, 再把每張臉剪成兩半。

2、讓幼兒看每幅圖片的一半, 然後讓他猜那個人是什麼情感;再讓他看另一半, 看看孩子的理解是否準確;最後把兩個半邊臉拼到一塊。

情感之聲

目的:幫助幼兒理解情感並清楚地意識到別人的情感。

Advertisiment

材料:答錄機、“情感之聲”磁帶。

過程:①錄下幼兒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 如氣憤的吼叫、悲哀的哭泣、快樂的大笑等。 也可以錄下用不同情感表達的同樣一句話, 如“喂, 你瞧。 ”“他過來了。 ”②讓幼兒判斷每種聲音所表達的情感是什麼。

2、學會關心和同情他人。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 在家裡, 好吃的先給他們吃, 好玩的先給他們玩, 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 不會關心他人, 缺乏同情心, 自私冷漠。 因此, 學會關心和同情他人是當今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對於家長來說,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和家人。 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的人, 很難談得上如何關心別人。

我們來看婷婷父母的做法。 從婷婷2歲開始, 父母就要求她在吃東西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第一口必須是爸爸或媽媽先吃, 如吃蘋果時要求女兒:“婷婷, 讓媽媽先咬一口。 ”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 吃東西時要想著父母吃了沒有, 時間久了, 孩子就會養成關心父母的習慣。 等婷婷3歲上幼稚園的時候, 老師們都發現她比別的孩子更有同情心, 更懂事。

我們來看另一位母親如何成功地對4歲的兒子進行情感教育的。 她兒子有一個壞習慣, 總是只穿著襪子滿屋亂跑, 打過罵過都不解決問題。 有一天, 小傢伙又把襪子踩得髒髒的, 坐在地上玩玩具。 媽媽壓抑住心中的怒火, 裝做沒看見。 她來到孩子身邊, 微笑著說:“孩子, 玩啥呢?讓媽媽看看。 ”邊說邊蹲下身子, 突然她痛苦地呻吟起來, 做出很難受的樣子邊捶背邊歎氣。 兒子嚇了一跳:“媽媽怎麼了?”“唉,媽媽今天累壞了,腰酸腿疼。”“我給你捶捶。”兒子站起身來。就在他伸腿的一刹那媽媽瞪大眼睛輕聲說:“兒子,你的襪子怎麼這麼髒?這下媽媽又要累壞了。”兒子吃了一驚,迅速收回雙腳,怯怯地看著媽媽,媽媽繼續裝著很難過地說道:“再累也不能讓我的好兒子穿髒襪子呀。唉,要是兒子愛媽媽一點,我也可以少累點呀!”孩子一下子撲到媽媽懷裡:“我要愛媽媽,我不累媽媽了,再也不穿著襪子到處亂跑了!”從此以後,這個孩子真的沒有再穿著襪子在地上亂跑了。情感教育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除了關心父母之外,家長還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讓孩子學會關心和同情他人,如在路上看到一個更小的孩子在哭,可以啟發孩子:“小弟弟很傷心,你怎麼安慰他呀?”碰到他人乞討,讓孩子給一些零錢。家長還可以利用遊戲啟發孩子的同情心。

你生病了嗎

目的:體驗並表達不幸,學會關心和安慰別人。

過程:

1、請孩子在小被子上躺下,讓他假裝生病,回想自己生病的情形並表現出來。

2、父母和其他家人輪流用溫柔的態度和輕輕的動作做一些照顧病人的事情,詢問孩子的感受,並安慰他。

3、換父母或其他家人假裝生病,讓幼兒進行安慰和照顧。

如果家裡有幾個孩子,則讓他們輪流扮演生病者和安慰者效果更好。

3、初步萌發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等,例如在集體生活中的快樂、勞動之後的高興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例如發現問題時的驚訝、解決問題後的喜悅和欣慰等。美感是對美的體驗,既包括對自然景色、藝術作品的喜愛,也包括對髒亂現象的厭惡和不滿。

例如,有個大班的老師為了讓孩子辨別樂音和噪音,培養美感,在一次上課時,準備了兩盤錄音帶,一盤事先錄上美妙的音樂,另一盤則即時錄製噪音。“請小朋友把椅子搬到老師這兒來。”老師站在已經開始錄音的答錄機旁邊對孩子們說。於是,講話的聲音、椅子碰地的聲音、椅子碰桌子的聲音都錄在了磁帶上。待孩子們坐好後,老師便把一段美妙的音樂放出來。當孩子們正陶醉時,改放剛錄製的嘈雜的聲音。聽著,聽著,孩子們捂上了耳朵。於是,老師又放了一段優美的音樂,孩子們捂著耳朵的手又放下來了,臉上露出了笑容。然後,老師讓孩子們談談剛才的感受……從此,班上的喊叫聲、吵鬧聲少了很多。這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通過直接對比,使孩子對美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驗。這種對比的方法家長也可以借鑒。

兒子嚇了一跳:“媽媽怎麼了?”“唉,媽媽今天累壞了,腰酸腿疼。”“我給你捶捶。”兒子站起身來。就在他伸腿的一刹那媽媽瞪大眼睛輕聲說:“兒子,你的襪子怎麼這麼髒?這下媽媽又要累壞了。”兒子吃了一驚,迅速收回雙腳,怯怯地看著媽媽,媽媽繼續裝著很難過地說道:“再累也不能讓我的好兒子穿髒襪子呀。唉,要是兒子愛媽媽一點,我也可以少累點呀!”孩子一下子撲到媽媽懷裡:“我要愛媽媽,我不累媽媽了,再也不穿著襪子到處亂跑了!”從此以後,這個孩子真的沒有再穿著襪子在地上亂跑了。情感教育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除了關心父母之外,家長還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讓孩子學會關心和同情他人,如在路上看到一個更小的孩子在哭,可以啟發孩子:“小弟弟很傷心,你怎麼安慰他呀?”碰到他人乞討,讓孩子給一些零錢。家長還可以利用遊戲啟發孩子的同情心。

你生病了嗎

目的:體驗並表達不幸,學會關心和安慰別人。

過程:

1、請孩子在小被子上躺下,讓他假裝生病,回想自己生病的情形並表現出來。

2、父母和其他家人輪流用溫柔的態度和輕輕的動作做一些照顧病人的事情,詢問孩子的感受,並安慰他。

3、換父母或其他家人假裝生病,讓幼兒進行安慰和照顧。

如果家裡有幾個孩子,則讓他們輪流扮演生病者和安慰者效果更好。

3、初步萌發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等,例如在集體生活中的快樂、勞動之後的高興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例如發現問題時的驚訝、解決問題後的喜悅和欣慰等。美感是對美的體驗,既包括對自然景色、藝術作品的喜愛,也包括對髒亂現象的厭惡和不滿。

例如,有個大班的老師為了讓孩子辨別樂音和噪音,培養美感,在一次上課時,準備了兩盤錄音帶,一盤事先錄上美妙的音樂,另一盤則即時錄製噪音。“請小朋友把椅子搬到老師這兒來。”老師站在已經開始錄音的答錄機旁邊對孩子們說。於是,講話的聲音、椅子碰地的聲音、椅子碰桌子的聲音都錄在了磁帶上。待孩子們坐好後,老師便把一段美妙的音樂放出來。當孩子們正陶醉時,改放剛錄製的嘈雜的聲音。聽著,聽著,孩子們捂上了耳朵。於是,老師又放了一段優美的音樂,孩子們捂著耳朵的手又放下來了,臉上露出了笑容。然後,老師讓孩子們談談剛才的感受……從此,班上的喊叫聲、吵鬧聲少了很多。這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通過直接對比,使孩子對美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驗。這種對比的方法家長也可以借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