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
日常生活語言環境最重要
對寶寶語言的開發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 父母或看護人不斷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 包括身體語言、情緒語言、表情語言等等。 對於寶寶來說, 語言無處不在。 沒有一個專門的訓練結構, 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語言訓練方法, 比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環境更重要。
背兒歌, 學習發音教寶寶背兒歌, 是對寶寶抽象語言訓練的方法之一。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檢驗媽媽的故事
寶寶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 判斷是否出了問題。 如果媽媽給寶寶講同樣一個故事, 當媽媽改變了某些重要的情節或詞句時, 寶寶可能會做出反應。 如果媽媽帶寶寶出去做戶外活動, 總是帶上一個小布娃娃, 當有一次沒有帶時, 寶寶或許會提醒媽媽帶上, 或許寶寶還不會表達, 也不會提醒, 但寶寶會意識到缺了什麼。 所以, 寶寶可能會煩躁, 媽媽卻不理解寶寶為什麼鬧。
Advertisiment
如何表達“沒時間陪寶寶玩”
寶寶鬧著讓媽媽陪著玩, 可媽媽沒有時間, 便對寶寶說:“別搗亂, 沒看媽媽忙著嗎?自己玩去。 ”這樣的語言給寶寶傳遞的資訊是:媽媽不想陪寶寶玩, 媽媽不高興了。 寶寶會感到委屈, 有損自尊心。 媽媽應該這樣表達:停下手中的工作, 蹲下來, 兩手扶著寶寶的肩膀, 或攬著寶寶的腰, 兩眼溫和地注視著寶寶, 語調平和地對寶寶說:“媽媽很願意陪你玩, 但媽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定要在今天完成。 現在媽媽不能陪你玩, 你自己先玩, 等媽媽把這個任務完成了, 再陪你玩。 ”寶寶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媽媽的話,
Advertisiment
驚人的身體語言
這個月齡段的寶寶, 最多可掌握約100個詞彙, 理解約200個詞彙, 能夠使用63種手勢中的40~50種, 這是令人震驚的。 父母不能僅聽寶寶說什麼, 還要看寶寶用肢體“說”什麼。 比如寶寶伸出胳膊, 小手指著正在行走的羊群, 嘴裡卻什麼也沒說, 或僅僅說“恩、恩”, 或“咩、咩”, 或“看、看”。 寶寶是在告訴父母:他發現了羊群, 看那群羊多麼好玩, 羊吃什麼?也像我一樣喝奶嗎?羊身上為什麼有卷卷的毛, 而我卻沒有?羊為什麼不像我一樣穿衣服?羊住在哪裡?它們的媽媽在哪裡?父母要盡可能想像著寶寶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父母們要重視寶寶在寶寶語言敏感期時的日常語言環境, 給寶寶提供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和認知環境, 讓寶寶健康地成長。
(兼職編輯:陳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