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視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

在寶寶的語言敏感時期, 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最重要。 家長要重視寶寶所在的語言環境。 因為在寶寶成長發育時期, 總是喜歡模仿, 無論是動作還是語言。

重視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
日常生活語言環境最重要
對寶寶語言的開發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 父母或看護人不斷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 包括身體語言、情緒語言、表情語言等等。 對於寶寶來說, 語言無處不在。 沒有一個專門的訓練結構, 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語言訓練方法, 比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環境更重要。
背兒歌, 學習發音教寶寶背兒歌, 是對寶寶抽象語言訓練的方法之一。
Advertisiment
教幾句兒歌, 然後媽媽說一句, 寶寶接一句, 這樣能讓寶寶對兒歌產生興趣, 寶寶背的兒歌越多, 對抽象語言的理解能力就會越強。 聽故事, 理解語言給寶寶講有趣的故事, 也是訓練寶寶語言的好方法。 寶寶最喜歡聽與自己和爸爸媽媽, 以及他認識的人有關的故事。 如果給寶寶講小動物的故事, 你試著把故事中小動物的名字都換成你們和寶寶的名字, 寶寶會非常願意聽, 而且百聽不厭。 把主人公換成寶寶熟悉的人給1歲多的寶寶講書中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與爸爸媽媽和他本人沒有任何關係, 寶寶很難聽完一個完整的故事, 大多聽到一半就不安靜了。 而且, 很少再喜歡聽第二次、第三次。
Advertisiment
相反, 給寶寶講書中同樣的故事, 但把故事的主人公換成寶寶熟悉的人, 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等等, 再把故事中所涉及的任務, 換成寶寶經歷過和見過的事, 寶寶不但能夠認真聽完一個完整的故事, 還能夠參與到故事中來, 詢問一些故事情節。
檢驗媽媽的故事
寶寶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 判斷是否出了問題。 如果媽媽給寶寶講同樣一個故事, 當媽媽改變了某些重要的情節或詞句時, 寶寶可能會做出反應。 如果媽媽帶寶寶出去做戶外活動, 總是帶上一個小布娃娃, 當有一次沒有帶時, 寶寶或許會提醒媽媽帶上, 或許寶寶還不會表達, 也不會提醒, 但寶寶會意識到缺了什麼。 所以, 寶寶可能會煩躁, 媽媽卻不理解寶寶為什麼鬧。
Advertisiment
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會無緣無故地鬧人, 媽媽不必煩惱, 這正是寶寶在成長。
如何表達“沒時間陪寶寶玩”
寶寶鬧著讓媽媽陪著玩, 可媽媽沒有時間, 便對寶寶說:“別搗亂, 沒看媽媽忙著嗎?自己玩去。 ”這樣的語言給寶寶傳遞的資訊是:媽媽不想陪寶寶玩, 媽媽不高興了。 寶寶會感到委屈, 有損自尊心。 媽媽應該這樣表達:停下手中的工作, 蹲下來, 兩手扶著寶寶的肩膀, 或攬著寶寶的腰, 兩眼溫和地注視著寶寶, 語調平和地對寶寶說:“媽媽很願意陪你玩, 但媽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定要在今天完成。 現在媽媽不能陪你玩, 你自己先玩, 等媽媽把這個任務完成了, 再陪你玩。 ”寶寶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媽媽的話,
Advertisiment
不能理解媽媽的任務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在今天完成。 但寶寶會理解媽媽, 寶寶所接受的資訊是積極的, 他不會因為媽媽不陪他玩, 而感到被媽媽丟棄了。
驚人的身體語言
這個月齡段的寶寶, 最多可掌握約100個詞彙, 理解約200個詞彙, 能夠使用63種手勢中的40~50種, 這是令人震驚的。 父母不能僅聽寶寶說什麼, 還要看寶寶用肢體“說”什麼。 比如寶寶伸出胳膊, 小手指著正在行走的羊群, 嘴裡卻什麼也沒說, 或僅僅說“恩、恩”, 或“咩、咩”, 或“看、看”。 寶寶是在告訴父母:他發現了羊群, 看那群羊多麼好玩, 羊吃什麼?也像我一樣喝奶嗎?羊身上為什麼有卷卷的毛, 而我卻沒有?羊為什麼不像我一樣穿衣服?羊住在哪裡?它們的媽媽在哪裡?父母要盡可能想像著寶寶的問題,
Advertisiment
給寶寶講述有關“羊的故事”。 這就是對寶寶的智慧開發, 是對寶寶好奇心的滿足, 對寶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的正確引導。
小編總結:父母們要重視寶寶在寶寶語言敏感期時的日常語言環境, 給寶寶提供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和認知環境, 讓寶寶健康地成長。
(兼職編輯:陳曉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