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視秩序敏感期 教你如何給寶寶定規矩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來的地方, 毛巾要掛在原來的位置上不能變, 出門要按程式和常規的路線, 穿衣服、換褲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式”, 時常讓家長抓狂不已。


如果家裡2~4歲的孩子忽然變成小管家和小員警, 嚴謹勤奮地忙著維持家裡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式, 一旦家長破壞秩序和程式就會引起孩子的哭鬧和反抗, 家有寶寶育兒網可以告訴您:這些“信號”都在提醒家長, 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

留心秩序敏感期的“信號”

2歲3個月的朵朵突然變得很執拗, 比如哭得眼淚鼻涕一大把, 媽媽急忙拿來紙巾擦,

Advertisiment
她卻大叫要毛巾擦, 爸爸拿了熱熱的洗臉毛巾來, 她又哭著說要幹毛巾擦。 早上, 爸爸給她沖好奶拿來, 朵朵看到卻大哭:“我要媽媽沖!”無休止的哭鬧讓爸媽火冒三丈, 但朵朵不依不饒, 直到爸爸真的把奶倒掉, 媽媽重新沖了奶她才破涕為笑。
專家解釋說, 一般而言,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 隨著認知的發展, 言語以及行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積累, 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出現。


2~4歲是寶寶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們在建構內在秩序的同時, 對於外在的秩序也非常敏感, 一般會對場所、順序、所有物、約定和習慣等方面有要求。
如果孩子突然無理取鬧, 哭喊著“不是這樣, 應該那樣的時候, 家長有必要停下來想一想,

Advertisiment
今天的情況與平時有什麼不同:這是陌生的場所?是時間緊自己做事情匆忙順序與平時不一樣?家裡面是不是物品更換了地方?沒有經過寶寶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的哭鬧是因為這些原因, 說明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了。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

為什麼幼兒會突然對秩序如此敏感?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 處於敏感期的孩子獲得秩序感的滿足時, 會感覺安全和快樂, 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秩序感, 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們也會將物品擺放有序, 做事條理清楚, 這些都是讓他們受益終生的習慣。
在專家看來, 秩序敏感期也是孩子思維、自我意識以及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

Advertisiment
孩子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現, 是孩子認識客觀事物以及相互關係的內在要求的外化, 孩子通過“我要做”、“我要自己做”、“我不”來表達對環境的認識、對事物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態度。

家長也要秩序化

非要讓已經攪碎的雞蛋恢復原樣自己重新攪一遍, 面對“較真”的寶寶, 家長常常感到很無奈, 要麼順從了寶寶的意願, 要麼“威逼利誘”讓孩子遵從。
秩序敏感期往往是和執拗期聯繫在一起的, 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常常讓家長感到無奈。 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是首要的, 家長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放慢速度, 耐心觀察和傾聽孩子;二是成人自身也要秩序化。



如果家長能給孩子積極的理解和適當的滿足, 首先會幫助孩子緩解成長焦慮,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將來會比較樂觀、熱情、積極。 其次是説明孩子更好地認識事物及事物之間的關係、人和環境的關係等, 這對孩子未來瞭解規則、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非常重要,同時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規則的建立以及規矩的接納要比其他時候更來的容易, 也更容易將家長訂立的規則一直執行下去!
所以敏感期表現別“鎮壓”, 其實也是建立規則認識的黃金期, 家長需要給孩子多點耐心, 積極的將規則和秩序聯繫起來, 讓孩子學會什麼是規則, 他/她為什麼需要遵守規則!這樣孩子就不會再出現家長所覺得的“執拗”。

孩子秩序感太強, 家長該怎麼辦?

所謂孩子秩序感太強, 可能有兩種情況,

Advertisiment
一是敏感期時間長, 比如4歲以後還很“執拗”, 二是秩序感近乎苛刻, 事物的位置和做事程式要求嚴謹。 家長對這些情況要引起重視, 可從幾個方面調整。
首先是檢查父母和教養人有沒有做事過於追求完美、對環境整潔要求過高的情況, 如果有, 要適當調整。 其次是關注孩子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水準, 加強他和同齡孩子的交往及戶外活動, 促進孩子對不同環境、不同人的不同秩序的認識。


尊重理解孩子, 這是最重要的, 每個孩子對秩序的需求不同, 對外界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有的家長誤將孩子敏感期的表現, 當成是孩子無理取鬧, 當孩子有敏感期行為表現時, 錯誤地認為要趁著這個機會扳一扳孩子的倔脾氣, 採取的方式是“鎮壓”,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衝突,不利於孩子規則的建立。

採取的方式是“鎮壓”,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衝突,不利於孩子規則的建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