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拜師學藝, 往往是提兩瓶酒, 封幾包糕點之類, 事情就搞掂了。 雖然學徒要在師傅家打雜, 端茶送水, 燒火劈柴, 相當于保姆或者勤雜工, 但畢竟有了機會, 幾年熬下來, 技藝也就學到手。
現在不行了, 一切都要錢, 你再有天賦, 再有誠意, 老師的價碼擺在那里, 一節課多少錢, 少一分你也休想進門。
商業社會, 一切都要花錢。 教育也是消費, 出多少錢, 買多少服務。
理性地想, 我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妥, 反而這使人際關系變得簡單。 你值多少錢, 就收多少錢, 收多少錢就辦多少事, 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 我就省了賠笑臉,
Advertisiment
但這一切好處必須有一個前提, 就是我出得起錢。
我為什么出得起錢呢?就因為我也身處在商品社會中, 我的價值也由金錢來體現, 我工作, 我出色, 我創造價值, 我就能得到優厚的報酬。
社會其實就是這么運轉的。 所以不要埋怨社會不公, 社會自有它自己的規則。 至于這規則是否合理, 我們可以評論, 卻難以改變, 作為個人來說, 你只能去適應它。
努力掙錢, 這是一個優秀家長必須做到的。
此外, 我們仍然可以發揚舊時拜師學藝的精神, 讓人情為冷漠的金錢關系增添亮色。 要相信, 老師也是人, 是人都是有人性的。 你首先要尊重他, 你才可能得到同樣的尊重。
哪怕你是按價碼交足了學費的,
Advertisiment
社會規則總是在忽略個性的基礎上生成的, 它只考慮群體而不考慮個人, 所以規則總是冷漠的。 但執行規則的是人, 因此在價格交易之外, 還有情感的空間, 只要你把人當人看待, 彼此的關系就可以更人性化, 教育也就能夠達到更細膩、更完美的程度。
編輯: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