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對五臟的中藥,補五臟的中草藥大全

如果你也對中藥有興趣, 不想吃藥吃的稀裡糊塗, 不妨看看下面的中藥匯總, 中藥不多, 都是常見常用的, 針對於五臟的中藥。

一、補心臟中藥

當 歸:生血補心, 扶虛益損, 逐瘀生新。

人 參:大補元氣, 止渴生津, 調榮養衛。

麥門冬:解渴祛煩, 補心清肺, 有熱自安。

遠 志:能驅驚悸, 安神鎮心, 令人多記。

川 芎:能止頭疼, 養新生血, 開郁上行。

二、補腎臟中藥

熟地黃:滋腎補血, 益髓填精, 烏髭黑髮,

龜 板:滋陰補腎, 除崩續筋, 更醫顱囟。

覆盆子:腎損精竭, 黑須明眸, 補虛續絕。

牛 膝:除濕痹痿, 腰膝酸痛, 益陰補髓。 (少用)

杜 仲:強筋壯骨, 足痛腰疼,

Advertisiment
小便淋瀝。 (少用)

三、補肝臟中藥

沙 參:消腫排膿, 補肝益肺, 退熱除風。

酸棗仁:斂汗祛煩, 多眠用生, 不眠用炒。

薏苡仁:專除濕痹, 筋節拘攣, 肺癰肺痿。

山茱萸:澀精益髓, 腎虛耳鳴, 腰膝痛止。

諸 醋:積瘕可去, 產後金瘡, 血暈皆治。

四、補脾臟中藥

白 術:健脾強胃, 止瀉除濕, 兼驅痰痞。

山 藥:理脾止瀉, 益腎補中, 諸虛可治。

陳 皮:順氣寬膈, 留白和脾, 消痰去白。

柴 胡:能瀉肝火, 寒熱往來, 瘧疾均可。 (少用)

白茯苓:滲濕利竅, 白化痰涎, 赤通水道。

五、補肺臟中藥

天門冬:肺痿肺癰, 消痰止嗽, 喘熱有功。

紫 菀:痰喘咳逆, 肺痰吐衄, 寒熱並濟。

五味子:生津止渴, 久嗽勞虛, 金水枯竭。

麥門冬:解渴祛煩, 補心清肺, 有熱自安。

沙 參:消腫排膿, 補肝益肺, 退熱除風。

六、補胃腑中藥

炙甘草:調和諸藥,

Advertisiment
炙則溫中, 生則瀉火。

芡 實:能益精氣, 腰膝酸痛, 皆主濕痹。

山 藥:理脾止瀉, 益腎補中, 諸虛可治。

陳 皮:順氣寬膈, 留白和脾, 消痰去白。

半 夏:健脾燥濕, 痰痿頭疼, 嗽吐堪入。

七、補膽囊中藥

當 歸:生血補心, 扶虛益損, 逐瘀生新。

山茱萸:澀精益髓, 腎虛耳鳴, 腰膝痛止。

酸棗仁:斂汗祛煩, 多眠用生, 不眠用炒。

五味子:生津止渴, 久嗽勞虛, 金水枯竭。

胡 椒:心腹冷痛, 下氣溫中, 跌撲堪用。

八、補大腸中藥

訶 子:澀腸止痢, 痰嗽喘急, 降火斂肺。

五倍子:療齒疳疾, 痔癬瘡膿, 兼除風熱。

龍 骨:夢☆禁☆遺精泄, 崩帶腸癰, 驚癇風熱。

砂 糖:潤肺利中, 多食損齒, 濕熱生蟲。

石 蜜:入藥煉熟, 益氣補中, 潤燥解毒。

九、補小腸中藥

牡 蠣:澀精止汗, 崩帶脅疼, 老痰祛散。

石 斛:卻驚定志,

Advertisiment
壯骨補虛, 善驅冷痹。

甘草梢:調和諸藥, 炙則溫中, 生則瀉火。

十、補膀胱中藥

龍 骨:夢☆禁☆遺精泄, 崩帶腸癰, 驚癇風熱。

續 斷:接骨續筋, 跌撲折損, 且固遺精。

菖 蒲:開心通竅, 去痹除風, 出聲至妙。

益智仁:安神益氣, 遺濁遺精, 嘔逆皆治。

黃 芩:枯瀉肺火, 而清大腸, 濕熱皆可。

十一、補三焦中藥

藿 香:能下膈氣, 安胃健脾, 浮腫消去。

益 智:安神益氣, 遺濁遺精, 嘔逆皆治。

炙甘草:調和諸藥, 炙則溫中, 生則瀉火。

白 術:健脾強胃, 止瀉除濕, 兼驅痰痞。

桂 枝:橫行手臂, 止汗舒筋, 治手足痹。

如果你想起到治病的作用, 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如果不控制好藥量, 可能沒有效果或者起相反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