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的困擾:
女兒今年4歲, 在他不到1歲的時候, 我就給他準備了許多蠟筆, 可至今還沒畫完一根, 有很多支甚至一次都沒有用過。 都說這個年齡是塗鴉敏感期, 可我女兒怎麼就不愛塗鴉呢?
塗鴉可以調和孩子的心性, 轉化一些由於體力過剩帶來的身心衝突, 讓心情愉悅。 這種愉快的情緒感受, 也是孩子長大後熱愛繪畫的基礎。 塗鴉的確應該是孩子的自發行為, 我們無法手把手地教, 不過按我的經驗, 有時也可以利用點小技巧或者小遊戲進行干預, 激發他們的興趣。
用蠟筆來“開車”
這個案例,
Advertisiment
我和女兒繪畫的遊戲, 通常是在床上進行。 過程是這樣的:把一張紙當做一個城市。 她拿一支蠟筆, 我拿一支蠟筆, 我們倆同時從一個點出發。 我們各自決定自己的“開車”路線。 在這過程中, 我會注意她的線條變化。 如果她的線條太過於簡單, 沒有變化和節奏, 我就想辦法去跟她交叉, 或者做節奏的變化, 比如我會用語言描述我的開車狀態:“哎呀, 我車遇到紅燈了, 要停一下”“這裡有個路口, 需要慢慢地開車, 防止撞到東西”“這裡的路好多轉彎的地方”“加速……減速……”這時候,
Advertisiment
用蠟筆來“跑步”
這是我的一次輔導經過。 我坐到小男孩的身邊, 把一盒蠟筆放到他的手中, 問他喜歡什麼顏色, 請他找出來。 他很隨意地抽出一支, 並說:“我不喜歡畫畫。 ”“不畫畫, 我們來跑步吧, 怎麼樣?”我沖他笑。 他很疑惑地看著我, 不說話, 但是身體的反應是等著我開始。 我拿出一張紙, 讓他把握著蠟筆的手放在紙上, 並告訴他:“我們在這塊‘地上’跑步。 ”說完, 我用蠟筆開始在紙的一邊“跑步”——我很流暢而快速地畫了一條線條, 直達他手的位置。
“我跑到你這裡了, 追到你了!”我興奮地叫起來。 小傢伙馬上知道了遊戲的玩法, 也用蠟筆在紙面上飛快地“跑”起來, 我則在後面“追趕”他……後來, 他開始左手和右手握著蠟筆“奔跑”,
Advertisiment
擴展的2個要訣
通過“跑步”和“開車”這2個遊戲後, 會得到許多交叉的線條;這些交叉的線條就組成了形狀;有形狀的線條, 就是視覺上的圖形。
這些圖形如果進行想像, 或者賦予一定的意義, 就可以擴展成一幅很好的作品。 這個過程不是必須做, 要視孩子的特點和狀態來決定。 即使擴展, 也不必要做過多引導, 以免引起孩子不必要的緊張感。 具體的擴展過程, 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來操作:
具象化仔細觀察圖形, 找到跟孩子頭腦中的意象相吻合的圖形。 孩子可能在某些重複的線條當中看到了魚、花或者人、怪獸等。 感受性比較好的孩子, 可能會把線條當作感覺描繪出來。
Advertisiment
區域化可把這些圖形當做一塊地, 種花、種菜, 或者當作游泳池、幼稚園及孩子想變成的任何一個場所, 並用適當的顏色來表示。 比如, 當作海可用藍色, 當作地面可用咖啡色或者土紅色等, 不管做什麼, 都讓孩子自己決定。 塗色不要求塗滿或者好看, 賦予色塊一定意義即可。 這部分很個人化, 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也不一定每個形狀都要, 全聽從孩子的意願。
畫線不息, 成長不止
孩子用線條去反映萬物的動態變化, 這是一種對外部世界變化的把握能力。 比如, 桌子的線條、頭上的房頂、滑鼠線, 然後是遠處的花、樹、草、天上的雲彩,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線條裡, 有如此豐富的變化, 表明在潛意識裡, 孩子跟整個世界的互動是積極的、變化的、有適應性的;孩子的線條在變化, 其動作也在變化, 而動作的變化又帶來了體驗的變化和情感的變化。 如果孩子塗鴉的線條單一了, 不變化了, 就意味著他與世界的互動停止了——成長, 也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