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 有一人叫匡衡, 勤奮好學。 家裡很窮, 白天必須幹活, 晚上他才能讀書。 但又買不起蠟燭, 天一黑, 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 可買不起蠟燭, 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 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 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 不過他更下定決心, 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 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 燭光透過來了。 借著這微弱的光線, 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 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Advertisiment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 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 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2 鑿壁借光的啟示由於匡衡家裡很窮, 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 掙錢糊口。 只有晚上, 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 他又買不起蠟燭, 天一黑, 就無法看書了。 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 內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借光的精神, 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好學的恒心與毅力。 對於現代的孩子可是非常幸福的, 人人都學習平等的機會,
Advertisiment
鑿壁借光擴展
【原文】:匡衡乃勤學而無燭, 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 家富多書, 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主人怪問衡, 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歎, 資給以書, 遂成大學。
【含義】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 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 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 勤學而無燭, 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書映光而讀之。 ”
【釋義】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
【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
【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示例】 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沒有鑿壁偷光、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