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延遲, 是當嬰兒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雖然遵循正常的發展軌跡, 但表現出發展緩慢的一種狀態。 語言發展延遲在學齡前兒童中是最普遍發生的情況, 影響著5%到10%的學齡期前兒童。 —— 密西根醫學院”[1]
我的兒子小傑就是其中的一個。
過程中有時候會涉及到別的寶寶, 所以我連寶寶們的名字也都化名了。
我們媽媽群的媽媽, 只要一看就會明白是哪個寶寶, 我們在一起這麼久了, 我們連對方的寶寶們愛吃什麼都知道了。
小傑, 25個月大了, 我們住在新澤西的一個還算大的農村裡,
Advertisiment
在他12個月的時候, 我向他的兒科醫生表達了小傑有一點speech delay的情況, 兒醫認為雙語家庭很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 讓我多給他讀故事。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 小傑是我的第一個孩子, 所以我經驗很少, 可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因為瑣事太多, 跟他的交流不得章法, 我一直以為說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5個月的時候回國省親, 父母公婆都認為男孩子講話晚是正常的。
直到16個月的時候, 小傑仍然只能說“baba” “yaya”, 很少的情況會說“byebye” “mama”, 雖然能明白我的意圖, 但卻沒有回應。
我非常非常著急, 因為同齡的小寶寶們已經會說很多話了。
那個時候媽媽群中的A告訴我她的兒子托托也有同樣的情況, 她找了波士頓的Early Intervention System (早期介入服務),
Advertisiment
跟媽媽群裡的X聊過之後,
她也肯定了我應該試試EI的服務。
於是我撥打了新澤西州EI電話。
Early Intervention System 是一個美國政府設立的部門, 每個州自己運營, 每個州收納兒童的標準不同, 每個州又根據所在的郡設立了分區[2]。
在撥打電話後的第二周我終於收到了回信, 她們會在兩周以後來我家給小傑做評估。
什麼樣的小朋友可以使用早期介入服務(EIS)?
1 在某一方面有發展延遲——落後于同齡兒童。
2 因為在身體機能發麵發育有異於同齡的兒童, 而導致的發育發展落後——
包括基因異常, 先天缺損以及聽力損傷,
但不包括無學習能力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病症, 如閱讀障礙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 。
Advertisiment
評估的時候來了兩位女士, 兩個人問的問題各有側重, 主要是確認一些成長發育里程(milestone)的表現。
不確定新澤西其他郡的服務是怎樣的, 我所住的這個地方EI是跟Rutgers大學合作的(羅格斯大學)。
不出所料, 小傑在“交流”這一項, 得分是 - 3.0。 大概有30幾道題, 根據每一題的得分而得出五大項各自的分數。
在 -1和+1之間的得分是正常範圍, -3.0真的有點低。
於是, 小傑就算是符合條件的小孩子了, 就被納入了EIS的服務之內。
這種早期介入的服務, 會分派一個老師到家裡來輔導, 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 在玩遊戲的互動中教授語言。
先從最簡單的單詞來教。
大概第二周的時候, 小傑說出了他的第一個單詞, “bubble (泡泡)”, 是他最喜歡的遊戲,
Advertisiment
於此同時, 我也開始送小傑去幼稚園了。
我所住的這個公寓樓裡只有小傑一個小寶寶, 他沒有玩伴, 以前為了有小夥伴一起玩我都帶他一起去金寶貝和little gym, 但沒有很多固定的小夥伴可以一起玩。
為了語言環境, 我決定送他去幼稚園了, 送他去了有青梅竹馬小夥伴的連鎖式幼稚園, 小夥伴的名字叫小佛。
兒童的語言發展里程[3]
觀察別人
“如果一個嬰兒不觀察別人, 不回應周圍的聲響, 音樂, 遊戲或其他可動的玩具, 這或許是語言發展延遲的前兆。 ” —— Katrina Zeit, 辛辛那提兒童醫院語言專家
咿咿呀呀地嬰兒
Advertisiment
4-6個月之間的嬰兒會日益強烈地發出咿咿呀呀聲以及“喔”一類的其他聲音。
辨別出自己的名字
6-9個月的嬰兒應該可以在聽到自己的名字的時候從正在進行的動作中暫停下來。
第一次說話
12個月的時候, 嬰兒可以說出第一個字“mama” “baba”。 出門散步的時候可以指著看到的東西告訴他是什麼。
這個時候嬰兒應該可以揮手表達歡迎或者搖頭來表達拒絕了。
遵從簡單的指令
12-18個月之間的寶寶, 應該可以回應自己的名字, 明白“不可以”和“再見”, 以及做簡單的相應動作(“抱抱”, “拿好”)。
這個時候可以在玩耍中教授識別ta自己的身體部分, 比如說“你的肚子在哪裡?”。
開始說更多
18個月之後的寶寶, 會有一段語言爆發期, 詞彙量會大大增多。 當一個寶寶到兩歲的時候應該會說大概50個左右的詞,這個時候應該可以說片語了 “媽媽,拿” 一類的。
這時候應該在教的過程加入更多描述性詞語,相對於“球在哪裡?”,現在應該說“你的紅色球在哪裡?”
表達需求
24個月的寶寶,應該可以跟你溝通,告訴你ta的需求。
這個時期的寶寶應該學習組合詞語來表達,“我,想要,球”這樣的句式。
Speech Therapy (語言能力治療輔導)
來做輔導的老師是“Special Educator(特殊教育者)”,這麼分類是因為她們是專門輔導在某一方面需要幫助的兒童,來輔導小C的老師是高加索人,叫“金” ,她跟我說過週三也要去輔導一個有孤獨症的小男孩。
課程很簡單,幾乎不能叫課程,老師全程陪玩,但寓教於樂。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斷要求小傑重複今天需要學習的單詞。
比如說在玩疊杯遊戲的時候,不斷重複“高,高,高(up, up, up)”一類簡單的詞。
玩吹泡泡的時候,問“現在要做什麼?(What do you want?)”,要求小傑用食指指向吹泡泡的瓶子,並誘導說出“泡泡(bubble)”。
在玩傳球遊戲的時候,用手指向下一個傳球的人並說名字“給,mama”,以此來識別家庭成員。
金教了小傑簡單的手語,“結束了”, “打開”,“我想要”三個單詞使用頻率非常高,一天會用到很多很多次,手語的加入讓對話的雙方都非常方便。
小傑最近經常手口並用向我表達他想要我的手機(I want, phone)。
每週三次一對一互動教學,每次50分鐘,10分鐘留給老師做筆記寫總結,給出建議。
這個建議幾乎就是家長的作業。
課程過程中,鼓勵家長全程參與,這樣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繼續練習。
金每次來的時候會帶一大包玩具和小傑一起玩,會問他“要不要看看袋子裡有什麼東西?”,鼓勵他拉開袋子的拉鍊,每次也都會講一兩本書。
最近幾次用到了記憶卡(flash card)。
8月份開始的時候,小傑只會兩個單詞,如今他已經會20多個單詞了,可以加上手語來表達一個句子“我,想要,牛奶”,“結束了”,“打開,這個”。
目前還有口齒不清的問題,在發閉合音的時候非常奇怪的發不出來,比如說小傑可以說“baba”,但卻不能說“ball”,他的發音是“da t”;可以說“bubble”,但卻不能說“bye-bye”。
月底,我們會跟服務中心開例行的6個月一次的家庭會議,來確定是否需要引入語言專家的説明。
幼稚園的環境對小傑語言的啟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傑非常喜歡去幼稚園,他每日的9:30到下午3:00在幼稚園,下午我會接回來,週一週二週五3:30到4:30之間上語言輔導,沒有輔導的時候我們會出去買菜,或者去商場裡看看玩具區。
一些我們使用的學習方式
最開始的第一部分是加強“指”這個動作。
食指的動作(separation of index finger)也是一個考核點,是小傑在他的月齡中缺失的技能。
在小傑的第一次考核之前,他對想要的東西一直是伸手,而不是“指”。
在最初的一個月裡,金都在努力要求小傑指向他想要的東西,如果是伸整只手出來,她也會握住小手只留食指讓他指。
比如說,拿出吹泡泡的瓶子,指向它並問“你想要什麼?”,小傑可能會伸手,糾正他的動作,讓他指向泡泡。
加入簡單的嬰兒手語
嬰兒手語有三種益處:
● 實用,能讓寶寶少發脾氣;
● 更容易拉近與父母的距離;
● 提高認知能力,加速大腦的發展[4]。
小傑常用的手語有“結束了(all done)”,“打開(open)”,“想要(i want)”。他現在可以口詞不清地夾著手語來簡單地表述“想要,牛奶”。
音樂加動作
音樂和跳舞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
小傑很喜歡“愛因斯坦寶寶(Baby Einstein)”中的一段視頻,唱的是“公共汽車(The wheels on the bus)”。
這首歌根據公共汽車在行進過程中會發生的事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門的開合,就遮住眼睛和打開;
雨刷刷來刷去,就用手臂來模擬;
司機鳴笛,就做出按喇叭的動作;
乘客在車裡的顛簸,就蹦跳來表達。
金最開始看到小傑跳舞,表示很欣慰,覺得會越來越好。現在小傑會跟隨好幾隻歌曲做動作了。
跟隨歌詞所做出的動作可以加強小朋友對歌詞的理解,也讓他能明白那句歌詞的意思。
對聲音的模仿
在考核中,小傑缺失的另外一個技能是“模仿”,模仿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為了讓小傑能提起模仿的興趣,我們最開始是從聲音入手的。農場動物的叫聲,雞牛羊豬狗。
在公園裡散步的時候,遇到小狗我也會不停的重複小狗的叫聲,然後說“狗狗(doggy),汪汪”。
在跟他一起玩小火車的時候就一邊推著小火車,一邊發出“chu chu,chaka chaka chaka”的聲音。
金在給他讀繪本的時候也會發出聲音來模仿鳥兒的叫聲,比如說,指著書上的小鳥,說“bird,tweet tweet”。
聲色並茂地講繪本
像上面所說的,在講繪本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認真的講故事本身,為了能讓小傑對繪本感興趣,我總是買立體書,《親愛的動物園》這樣可以拉開的書,也買很多usborne的立體書。
小傑最喜歡的是《Night time (深夜裡)》,最後一頁上是一棵樹,上面有很多小鳥,最開始的時候他會指著小鳥,指一隻學一次小鳥叫聲,現在他學會了查數,就會指著小鳥查到10。
在他喜歡上這本書之後,我們就會加上書上原本的內容。
放棄使用奶瓶
這是個大家非常容易忽略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寶寶用奶瓶很可愛,其實喝奶可以用吸管杯,雖然都是吸這個動作,但使用的嘴部肌肉不一樣。
用吸管杯更能加強嘴部肌肉的使用,以此強化嘴部肌肉,讓發音更準確。這也是在考核中三番四次提到的問題,我也非常明確地表示從13個月以後就完全改成了吸管杯。
做一個友善的人,多打招呼
我在掌握一些要領之後,仍然保留這個服務,一方面也是因為到家裡拜訪的友人不是很多,我希望小傑能與人多接觸。
每次在走廊裡遇到鄰居我也會鼓勵他打招呼,最開始他並不會主動說“Hi”,我會拉著他的手跟別人說“Hi” “ ByeBye”,與人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久而久之,小傑就很喜歡跟遇到的每個人打招呼,他還說不出什麼高深的問候,但鄰居們都很喜歡看到他,覺得他很友善,很開朗。
醫學上的建議[5]
● 從嬰兒出生開始就跟ta講話,語言的魅力連新生兒也能獲益。
● 當嬰兒發出咿咿呀呀聲的時候,回應他。
● 與嬰兒玩簡單的遊戲,藏貓貓或者做蛋糕(patty-cake是首簡單的兒歌)。
● 做一個好的聽眾。
● 當寶寶跟你講話的時候認真的看著他。給寶寶足夠的反應時間來回答你的問題,或許等待會很漫長,但請努力等待5-10S再開口告訴他要怎樣回答。
● 像寶寶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告訴他你這一天裡的心情。
● 鼓勵他講故事或者分享一些事情。
● 不要強迫寶寶講話。
● 大聲的讀繪本。買書的時候買一些適合寶寶年齡的書,如果寶寶對故事本身不感興趣,那就描述一下圖片內容。
● 對著寶寶唱歌,給寶寶聽音樂。當寶寶學習一首新歌的時候,他也會學會一些新的詞,可以鍛煉他們的記憶力,聽力,以及描述事情的能力。
● 當寶寶講話的時候,嘗試著擴展他的描述,比如當他說“佩琪豬”,你可以說“你想要佩琪豬嗎?”
● 經常帶著寶寶出行。
● 出行遊玩的經歷給你更多新鮮的事情可以講給寶寶聽。
● 拿著全家福,給寶寶講述。
● 每次當寶寶講話的時候,都儘量回應他 —— 這樣能讓他們感到鼓勵。
● 當你在講話的時候,多加入動作。
● 不要急於改正寶寶的語法錯誤。
● 跟寶寶一對一的玩遊戲,一邊玩一邊描述你們在玩的東西。
● 玩遊戲的時候,跟隨寶寶的步伐,這樣即便是你在喋喋不休的講話,他們也會對在做的活動保持熱情。
EIS收費狀況
EIS這項服務是政府扶植的,根據家庭收入狀況來決定收費的多少。
他們有一個表格,按照上一年稅後的收入額度,來判定每小時的收費。
我們每個月的收費大概在400美元左右,目前我還沒有收到帳單,所以我也不知道詳情。他們的帳單跟進的非常緩慢,我們已經進行快5個月了,我仍然沒有收到一張帳單。
帳單,可以向保險公司申報。在付完保險公司要求的這一年需要自付的額度(deductible)之後,剩餘的部分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賠付,稍微欣慰一些,能緩解一點點。
也就是說,如果我這一年的(deductible)自付額為1000,小傑的帳單為2000刀,在付完1000刀之後,保險公司會賠付另外1000的70%。
但也有的地區是不收費的,媽媽群裡的豆豆媽就說豆豆也用了EIS,但課程是免費的,而且每週還有一次跟學前班小朋友一起玩的活動。
還需要多久?
在小傑18個月的時候,他的兒童醫生認為,小傑在2歲半之前都會需要幫助。
EIS的制度中規定,在受幫助兒童達到3歲的時候需要轉出這個專案,轉入當前學區的學前班,由學校來接手,進行更加日常化的幫助。
所以在2歲半左右的時候,如果還需要更長一段時間的幫助的話,我們應該已經在準備跟學校聯繫了。
私人醫生收費情況
在最開始確定小傑需要幫助的時候,當然也同時考慮過私人醫生的服務。
但在約見私人醫生之前我問了一下她的收費,首次評估需要628美元,每次輔導需要238美元,按照每週三次的標準,以及我保險公司的賠付規則來看,私人醫生非常不適用我,這才選擇了政府扶植的EIS這個公共服務。
結語
希望我們的故事能幫助我們這一代的新爸爸新媽媽正視“語言發展延遲”這件事。
在國內,大部分家庭成員都住得非常近的,所以小朋友每天都能耳濡目染很多。
但生活在境外的小家庭,家裡經常只有爸爸媽媽和寶寶三個人,再加上雙語環境會多少產生一些錯覺,“語言發展延遲”這種情況非常多。
“晚說話,說明寶寶聰明”,“晚說話沒關係,XX家的孩子也是這時候還不會話說”,這樣的話跟我同樣處境的媽媽們一定聽過,這樣尋求心理安慰還是能免則免了吧。
讓小朋友儘快開始講話,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為了直面血淋淋的“2歲綜合症(Terrible 2)”,
一個總是會因為不順自己意就要發脾氣的小朋友,
如果能通過交流明白他的意圖,
或者讓他明白為什麼發生了讓他不如願的事情,
難道不是比看著他撒潑打滾痛哭流涕20分鐘,繼而一整天都愁雲籠罩,要好太多了嗎?
當一個寶寶到兩歲的時候應該會說大概50個左右的詞,這個時候應該可以說片語了 “媽媽,拿” 一類的。這時候應該在教的過程加入更多描述性詞語,相對於“球在哪裡?”,現在應該說“你的紅色球在哪裡?”
表達需求
24個月的寶寶,應該可以跟你溝通,告訴你ta的需求。
這個時期的寶寶應該學習組合詞語來表達,“我,想要,球”這樣的句式。
Speech Therapy (語言能力治療輔導)
來做輔導的老師是“Special Educator(特殊教育者)”,這麼分類是因為她們是專門輔導在某一方面需要幫助的兒童,來輔導小C的老師是高加索人,叫“金” ,她跟我說過週三也要去輔導一個有孤獨症的小男孩。
課程很簡單,幾乎不能叫課程,老師全程陪玩,但寓教於樂。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斷要求小傑重複今天需要學習的單詞。
比如說在玩疊杯遊戲的時候,不斷重複“高,高,高(up, up, up)”一類簡單的詞。
玩吹泡泡的時候,問“現在要做什麼?(What do you want?)”,要求小傑用食指指向吹泡泡的瓶子,並誘導說出“泡泡(bubble)”。
在玩傳球遊戲的時候,用手指向下一個傳球的人並說名字“給,mama”,以此來識別家庭成員。
金教了小傑簡單的手語,“結束了”, “打開”,“我想要”三個單詞使用頻率非常高,一天會用到很多很多次,手語的加入讓對話的雙方都非常方便。
小傑最近經常手口並用向我表達他想要我的手機(I want, phone)。
每週三次一對一互動教學,每次50分鐘,10分鐘留給老師做筆記寫總結,給出建議。
這個建議幾乎就是家長的作業。
課程過程中,鼓勵家長全程參與,這樣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繼續練習。
金每次來的時候會帶一大包玩具和小傑一起玩,會問他“要不要看看袋子裡有什麼東西?”,鼓勵他拉開袋子的拉鍊,每次也都會講一兩本書。
最近幾次用到了記憶卡(flash card)。
8月份開始的時候,小傑只會兩個單詞,如今他已經會20多個單詞了,可以加上手語來表達一個句子“我,想要,牛奶”,“結束了”,“打開,這個”。
目前還有口齒不清的問題,在發閉合音的時候非常奇怪的發不出來,比如說小傑可以說“baba”,但卻不能說“ball”,他的發音是“da t”;可以說“bubble”,但卻不能說“bye-bye”。
月底,我們會跟服務中心開例行的6個月一次的家庭會議,來確定是否需要引入語言專家的説明。
幼稚園的環境對小傑語言的啟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傑非常喜歡去幼稚園,他每日的9:30到下午3:00在幼稚園,下午我會接回來,週一週二週五3:30到4:30之間上語言輔導,沒有輔導的時候我們會出去買菜,或者去商場裡看看玩具區。
一些我們使用的學習方式
最開始的第一部分是加強“指”這個動作。
食指的動作(separation of index finger)也是一個考核點,是小傑在他的月齡中缺失的技能。
在小傑的第一次考核之前,他對想要的東西一直是伸手,而不是“指”。
在最初的一個月裡,金都在努力要求小傑指向他想要的東西,如果是伸整只手出來,她也會握住小手只留食指讓他指。
比如說,拿出吹泡泡的瓶子,指向它並問“你想要什麼?”,小傑可能會伸手,糾正他的動作,讓他指向泡泡。
加入簡單的嬰兒手語
嬰兒手語有三種益處:
● 實用,能讓寶寶少發脾氣;
● 更容易拉近與父母的距離;
● 提高認知能力,加速大腦的發展[4]。
小傑常用的手語有“結束了(all done)”,“打開(open)”,“想要(i want)”。他現在可以口詞不清地夾著手語來簡單地表述“想要,牛奶”。
音樂加動作
音樂和跳舞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
小傑很喜歡“愛因斯坦寶寶(Baby Einstein)”中的一段視頻,唱的是“公共汽車(The wheels on the bus)”。
這首歌根據公共汽車在行進過程中會發生的事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門的開合,就遮住眼睛和打開;
雨刷刷來刷去,就用手臂來模擬;
司機鳴笛,就做出按喇叭的動作;
乘客在車裡的顛簸,就蹦跳來表達。
金最開始看到小傑跳舞,表示很欣慰,覺得會越來越好。現在小傑會跟隨好幾隻歌曲做動作了。
跟隨歌詞所做出的動作可以加強小朋友對歌詞的理解,也讓他能明白那句歌詞的意思。
對聲音的模仿
在考核中,小傑缺失的另外一個技能是“模仿”,模仿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為了讓小傑能提起模仿的興趣,我們最開始是從聲音入手的。農場動物的叫聲,雞牛羊豬狗。
在公園裡散步的時候,遇到小狗我也會不停的重複小狗的叫聲,然後說“狗狗(doggy),汪汪”。
在跟他一起玩小火車的時候就一邊推著小火車,一邊發出“chu chu,chaka chaka chaka”的聲音。
金在給他讀繪本的時候也會發出聲音來模仿鳥兒的叫聲,比如說,指著書上的小鳥,說“bird,tweet tweet”。
聲色並茂地講繪本
像上面所說的,在講繪本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認真的講故事本身,為了能讓小傑對繪本感興趣,我總是買立體書,《親愛的動物園》這樣可以拉開的書,也買很多usborne的立體書。
小傑最喜歡的是《Night time (深夜裡)》,最後一頁上是一棵樹,上面有很多小鳥,最開始的時候他會指著小鳥,指一隻學一次小鳥叫聲,現在他學會了查數,就會指著小鳥查到10。
在他喜歡上這本書之後,我們就會加上書上原本的內容。
放棄使用奶瓶
這是個大家非常容易忽略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寶寶用奶瓶很可愛,其實喝奶可以用吸管杯,雖然都是吸這個動作,但使用的嘴部肌肉不一樣。
用吸管杯更能加強嘴部肌肉的使用,以此強化嘴部肌肉,讓發音更準確。這也是在考核中三番四次提到的問題,我也非常明確地表示從13個月以後就完全改成了吸管杯。
做一個友善的人,多打招呼
我在掌握一些要領之後,仍然保留這個服務,一方面也是因為到家裡拜訪的友人不是很多,我希望小傑能與人多接觸。
每次在走廊裡遇到鄰居我也會鼓勵他打招呼,最開始他並不會主動說“Hi”,我會拉著他的手跟別人說“Hi” “ ByeBye”,與人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久而久之,小傑就很喜歡跟遇到的每個人打招呼,他還說不出什麼高深的問候,但鄰居們都很喜歡看到他,覺得他很友善,很開朗。
醫學上的建議[5]
● 從嬰兒出生開始就跟ta講話,語言的魅力連新生兒也能獲益。
● 當嬰兒發出咿咿呀呀聲的時候,回應他。
● 與嬰兒玩簡單的遊戲,藏貓貓或者做蛋糕(patty-cake是首簡單的兒歌)。
● 做一個好的聽眾。
● 當寶寶跟你講話的時候認真的看著他。給寶寶足夠的反應時間來回答你的問題,或許等待會很漫長,但請努力等待5-10S再開口告訴他要怎樣回答。
● 像寶寶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告訴他你這一天裡的心情。
● 鼓勵他講故事或者分享一些事情。
● 不要強迫寶寶講話。
● 大聲的讀繪本。買書的時候買一些適合寶寶年齡的書,如果寶寶對故事本身不感興趣,那就描述一下圖片內容。
● 對著寶寶唱歌,給寶寶聽音樂。當寶寶學習一首新歌的時候,他也會學會一些新的詞,可以鍛煉他們的記憶力,聽力,以及描述事情的能力。
● 當寶寶講話的時候,嘗試著擴展他的描述,比如當他說“佩琪豬”,你可以說“你想要佩琪豬嗎?”
● 經常帶著寶寶出行。
● 出行遊玩的經歷給你更多新鮮的事情可以講給寶寶聽。
● 拿著全家福,給寶寶講述。
● 每次當寶寶講話的時候,都儘量回應他 —— 這樣能讓他們感到鼓勵。
● 當你在講話的時候,多加入動作。
● 不要急於改正寶寶的語法錯誤。
● 跟寶寶一對一的玩遊戲,一邊玩一邊描述你們在玩的東西。
● 玩遊戲的時候,跟隨寶寶的步伐,這樣即便是你在喋喋不休的講話,他們也會對在做的活動保持熱情。
EIS收費狀況
EIS這項服務是政府扶植的,根據家庭收入狀況來決定收費的多少。
他們有一個表格,按照上一年稅後的收入額度,來判定每小時的收費。
我們每個月的收費大概在400美元左右,目前我還沒有收到帳單,所以我也不知道詳情。他們的帳單跟進的非常緩慢,我們已經進行快5個月了,我仍然沒有收到一張帳單。
帳單,可以向保險公司申報。在付完保險公司要求的這一年需要自付的額度(deductible)之後,剩餘的部分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賠付,稍微欣慰一些,能緩解一點點。
也就是說,如果我這一年的(deductible)自付額為1000,小傑的帳單為2000刀,在付完1000刀之後,保險公司會賠付另外1000的70%。
但也有的地區是不收費的,媽媽群裡的豆豆媽就說豆豆也用了EIS,但課程是免費的,而且每週還有一次跟學前班小朋友一起玩的活動。
還需要多久?
在小傑18個月的時候,他的兒童醫生認為,小傑在2歲半之前都會需要幫助。
EIS的制度中規定,在受幫助兒童達到3歲的時候需要轉出這個專案,轉入當前學區的學前班,由學校來接手,進行更加日常化的幫助。
所以在2歲半左右的時候,如果還需要更長一段時間的幫助的話,我們應該已經在準備跟學校聯繫了。
私人醫生收費情況
在最開始確定小傑需要幫助的時候,當然也同時考慮過私人醫生的服務。
但在約見私人醫生之前我問了一下她的收費,首次評估需要628美元,每次輔導需要238美元,按照每週三次的標準,以及我保險公司的賠付規則來看,私人醫生非常不適用我,這才選擇了政府扶植的EIS這個公共服務。
結語
希望我們的故事能幫助我們這一代的新爸爸新媽媽正視“語言發展延遲”這件事。
在國內,大部分家庭成員都住得非常近的,所以小朋友每天都能耳濡目染很多。
但生活在境外的小家庭,家裡經常只有爸爸媽媽和寶寶三個人,再加上雙語環境會多少產生一些錯覺,“語言發展延遲”這種情況非常多。
“晚說話,說明寶寶聰明”,“晚說話沒關係,XX家的孩子也是這時候還不會話說”,這樣的話跟我同樣處境的媽媽們一定聽過,這樣尋求心理安慰還是能免則免了吧。
讓小朋友儘快開始講話,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為了直面血淋淋的“2歲綜合症(Terrible 2)”,
一個總是會因為不順自己意就要發脾氣的小朋友,
如果能通過交流明白他的意圖,
或者讓他明白為什麼發生了讓他不如願的事情,
難道不是比看著他撒潑打滾痛哭流涕20分鐘,繼而一整天都愁雲籠罩,要好太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