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開學第一天,孩子一言不合就告狀?五招教你巧妙引導抒發情感

“老師, 某某小朋友欺負我!”

“媽媽, 今天在幼稚園, 某某小朋友把我的玩具搶去了!”
“爸爸, 某某小朋友打我!”

心理學家認為, “愛告狀”在幼兒期比較明顯, 是心理發育和人際交往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直至消失。 “愛告狀”既是孩子在幼兒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未成熟的表現, 也是孩子和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 同時, 這個時期正是孩子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時期。

案例重播

李女士說, 3歲多的女兒多多最近特別喜歡告狀, 而且都是為了一點小事。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李女士帶多多坐公車, 旁邊座位上有位先生帶著和女兒差不多的小女孩。 多多觀察了對方一會兒, 立即大聲對李女士說:“媽媽, 你說過小孩子不能塗指甲油的。 你看, 那個小朋友塗指甲油了!”這話雖然有道理, 可多多不分場合地說出來, 讓李女士感到很尷尬。

據幼稚園老師反映, 多多在幼稚園也是如此, 發現小朋友稍微做了一點不對的事情, 就馬上跑到老師面前告狀:“老師, 他亂扔東西。 ”“老師, 他欺負別的小朋友。 ”老師還沒反應過來, 她就已經跑開了, 好像她告狀不是為了讓老師懲罰別人, 只是想讓老師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對於女兒的告狀行為, 李女士表示有些不知所措。

為什麼3歲多的孩子愛告狀呢?其實,

Advertisiment
孩子告狀是一種依賴心理的表現, 實際上, 孩子的告狀是否應該制止, 關鍵看其告狀的動機, 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表達內心原始的正義感

3歲左右的孩子剛建立起規矩意識, 他們覺得規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他們在樂於遵守規矩的同時, 也希望其他小朋友遵守規矩。 當其他小朋友違背了他熟悉的規矩時, 他就會特別關注, 而且會忍不住表達不滿。 對於孩子的這種心理, 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孩子內心原始的正義感。

解決對策

肯定孩子的規矩意識, 但要提醒孩子:“對於別人不遵守規矩的行為, 沒必要向老師告狀, 心理清楚對錯就行了, 可以私下悄悄地告訴那位小朋友, 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還要提醒孩子不要當眾大聲告狀,

Advertisiment
那樣會讓其他小朋友很尷尬。

2宣洩內心緊張不安的情緒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發生矛盾而受了委屈, 或者見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就會感到恐懼、緊張, 而向父母或老師告狀。 實際上他們這種行為, 是為了宣洩內心緊張不安的情緒, 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解決對策

瞭解事情的原委, 安撫孩子的情緒。 比如, 拍拍孩子的肩膀和後背, 或給孩子一個擁抱, 鼓勵孩子不要害怕。

3希望大人肯定他的是非判斷

孩子愛告狀, 說明他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 但很多父母發現, 孩子告狀時, 總是說別人的缺點, 一方面是希望父母肯定他的判斷, 另一方面是希望父母誇獎他比別的孩子優秀。

解決對策

對於孩子的是非判斷, 要做出相應的評價。

Advertisiment
孩子判斷得對, 應予以肯定;反之, 則指正孩子的錯誤。 同時, 還要溫和地提醒孩子:“小朋友確實不對, 你也應該避免類似的行為。 ”

4遇到困難尋求幫助

當孩子與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 而自己又無法解決時, 孩子會感到手足無措, 於是就通過告狀向大人尋求解決的辦法。

解決對策

對於孩子無法解決的矛盾, 父母應引導孩子思考對策, 啟發孩子找到方法。 如果孩子真的無法想到解決辦法, 可以給孩子提供參考意見, 然後鼓勵孩子獨自去解決問題。

5想逃避責任、逃避懲罰

孩子雖然善良單純, 但他們也有逃避責任的天性, 當他們做錯事時, 害怕被大人批評、責駡, 就通過告狀來先發制人或轉移目標, 以達到逃避責任、避免懲罰的目的。

Advertisiment

解決對策

弄清楚是非曲直, 別讓孩子的目的得逞, 但也不宜斥責孩子, 可以試著跟孩子講道理, 鼓勵他承認錯誤, 勇敢地承擔責任。

總而言之, 對於孩子的告狀, 父母應該認真傾聽, 瞭解事實細節, 並以理解的心態安慰孩子。 同時, 教孩子換位思考, 體會別人的感受, 並鼓勵孩子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鼓勵孩子獨立面對人際糾紛。 這樣, 孩子的告狀行為一定會隨著他年齡的增大而慢慢減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