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西部的一個小農場長大, 每天都和廣袤的大自然接觸。 一天, 我在穀倉的椽子下面發現了一個鳥巢, 於是我爬上了稻草堆的頂端, 在那裡, 我發現了四隻大張著嘴巴、緊閉著眼睛的雛鳥。 懷著對他們的父母將給他們帶來的食物的渴望, 他們的粉紅色的、沒有羽毛的身子移動著、有節奏地伸展著。 因為考慮到我的打擾可能會影響到幼鳥的安全感, 於是, 我非常小心, 儘量不碰到鳥巢或以其它任何方式打擾它們。
第二天, 鄰居家的女孩芭芭拉到附近來玩, 我告訴她, 我在穀倉裡發現了特別的東西。
Advertisiment
記憶中那天在穀倉裡發生的事一直使我很傷心, 我為那只小鳥受到的對待方式感到傷心, 同時, 我也為芭芭拉行為中明顯地缺少關愛之心感到傷心。 芭芭拉似乎對小鳥沒有親近的感覺, 也不理解我的感受, 為什麼芭芭拉和我對待我們周圍的生活有如此的不同呢?
關心的本質及它的培養
我們知道, 孩子是在生活中學習的。 如果他們和善良、尊敬生活在一起,
Advertisiment
關心究竟是什麼?我們怎樣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關心個體?我們知道關心並不是需要另外教給孩子的技能或概念或必須遵循的一系列道德箴言, 關心使對他人的關照和擔心的這種感情成為必要, 它也包含推理和價值, 它還包括一個人自願為另一個人犧牲自己。 從它完全的道德意義上說, 它包括的遠不止這些。 換句話說, 關心的感情一面是通過對他人的真正的理解來體現, 即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Advertisiment
從本質上說, 關心是一種美德, 是一種很具特色的反應方式, 如有禮貌的、謹慎的、勇敢的(Ryan,1996)。 美德或生活中倫理道德不是教會的, 而是感受到的。 “它們不是通過箴言形成, 而是通過和許多平凡的、普通的人的接觸形成的”(Hansen,1996.p.60)。 當然, 也不書通過一件事、一個事蹟、一次經歷或一堂課就能讓孩子學會關心或不關心, 它是通過孩子與他人的接觸逐漸形成的(Hansen,1996)。
“關心是從一個人對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的感知中產生的, 這種關係帶來了一個人對他人的幸福負有責任這樣一種特殊的感覺”()。 很明顯, 關心源於相互接觸或關係, 在孤立中它不會存在和發展。 對孩子來說, 學會關心他人需要有他們生活中的好的成年人的參與和幫助。
Advertisiment
關心和孩子
幾年前, 有人曾訪問了33個學齡前兒童, 訪問的重點是想知道這些孩子對於自然環境的不同方
面及他們自身與之的關係的理解、態度和情感(Wilson, 1994)。 對一些問題的回答反應出了他們對其他生命關心或不關心的態度。
這次訪問是在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環境中一個一個進行的。 訪問者提供了一些圖片以説明孩子們理解問題和不偏離問題。 其中一張圖片是三隻雛鳥在鳥巢裡, 它們的媽媽嘴裡叼著一隻蟲, 站在鳥巢邊的照片。 問每個孩子的問題是:“如果你靠近了這些觸鳥, 你將要做什麼?”孩子們的回答包括:“抓住它們”、“餵食給它們吃”、“愛☆禁☆撫它們”、“把他們帶回家”、“輕輕地抓住一隻”和“把它們放在我的手中”。
Advertisiment
類似的有暴力傾向的回答在其它一些相關問題中也有反應。 如對一張大蝴蝶的圖片, 訪問者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你靠近了這只蝴蝶, 你要做什麼?”回答包括:“把它趕走”、“抓住它把它撕開”、“把它碾碎”和“把它的翅膀撕下來”。
當然, 孩子們對訪問問題的回答也包括一些關心和尊敬的表達, 但有暴力傾向和不喜歡的回答要比之多得多。 如果憑此就證明孩子們是沒有愛心的、是有暴力傾向的, 當然不準確。 孩子們對他們所做出的回答並不是完全清楚, 他們的有暴力傾向的表達也許緣與恐懼。如果孩子害怕某一種動物,他們會有控制住它的願望,對它施加暴力,甚至殺死它,以防動物會傷害他們。
然而,這些有暴力傾向的表達是讓人擔心的。也許他們會對其它生命表現出不關心和無情的態度,也許那些說要傷害雛鳥的孩子們如果有機會,會真的把他們所說的付諸實施,我兒時的夥伴芭芭拉就是這樣做的。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關心並不是天生的,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有暴力傾向的表達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方式還不成熟。孩子們在對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時,他們對他人的感情和想法考慮的不是很周到,實際上,相對於利他主義來說,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他們在遇到事情時,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想要具備關心的美德,需要他們在生活中善於尋找發現能夠反映關心的行為。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他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關心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觀點,而不是一堂必須上的課。對老師來說,就意味著要在每天的學校生活中滲透這種態度、觀點。通過學生回饋,教師就可以判斷每天發生在課堂上的事情中,哪些有助於學生性格中美德(包括關心)部分的形成,哪些不利。
準則、建議及相關論點
在孩子怎樣學會關心的問題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尺度需要把握。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理解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中的標準和準則,他們需要知道一個人去打別人和一個人去拿屬於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
另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理解和他們共處於同一個社會的其他人的感情,舉例來說,他們需要知道如果他對另一個孩子說“廢物”,那個孩子就會非常傷心;如果他們將蚱蜢的腳撕下來,就會讓造成它承受過度的痛苦。
現代文學作品提供了很多老師和家長可以遵循的準則,運用這些準則來為孩子們創設一些環境,讓他們在這些環境中能夠“捕捉”到看待和對待其他人的積極的、肯定的方式。有人建議,要經常利用有關的兒童文化來培養他們積極的態度和行為。
文學作品確實是道德教育的一種強有利的工具,它能使學生貼近生活,並鼓勵他們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文學作品不能代替生活,學生學習公正和關心必須通過現實中的公正和關心來學習。因此,下面的準則和相關建議重點在於怎樣在孩子接受的早期教育中學會關心。
向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介紹周圍環境中好的事例,向他們解釋這些事例怎樣有利於周圍環境。如:
把使用過的東西用作其它用途(如,蛋盒、紙袋等)
修補壞的東西,而不是丟棄
用風扇或者開窗來代替空調
把衣服一排排晾起來,而不是使用烘乾機
當在外面玩的時候,要注意確保動植物不受傷害(如,防止折斷樹枝、剝落樹葉、攪擾鳥巢等)
用可回收材料做美術和手工藝品
在玩的時候不要吃東西
帶孩子一起到花園中做事,讓他們給花草樹木施肥,照顧小動物,在這個過程中,要確保孩子們所做的是對其它生命有益的
鼓勵孩子們愛護環境,讓他們到美麗的、神秘的、壯觀的大自然中去
創建一個“自然環境”,在那裡孩子們可以經常有機會發現野生動植物,讓他們和自然界的事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2、讓關心成為一種受人尊敬的美德。如:
互相作有關心行為的典範,讚揚有關心表現的行為。
尊重所有的生物(如,埋葬死了的金魚,而不是把它扔進廁所沖掉)
使用物品時動作輕柔,以避免損壞。
在任何時候,都要作孩子們學習的楷模,以可作示範的態度和行為來表達尊敬、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
結論
許多老師同意,教學含有開發智力和道德教育兩個方面,他們認為,他們不但有責任教給學生知識,還應該影響教育學生“成為好人”。對一些教師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努力嘗試在全天的教學中以正式、非正式的課程來影響教育學生,一些努力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一些影響
。“學生每天的課堂生活同最正規、最有效的課程一樣具有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師必須深入挖掘學生每天的課堂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這些事例能反映關心和尊敬嗎?如果能堅持這樣做的話,孩子們將成長為具有關心和尊敬美德的人。
對我們所有人都適用的道德需要是關心他人和關心世界。對於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來說,頭腦中有這種觀念,將使我們在關心照顧孩子們的過程中,對“關心”的意義給予特別關注。實際上,我們作為關心的給予者,不但是關心我們班上的每個孩子,而且要幫助孩子養成關心的態度。幫助孩子成為有關心態度的人,不但有助於他們周圍社交群體和大環境中人的利益,而且有助於他們個體的全面發展。
他們的有暴力傾向的表達也許緣與恐懼。如果孩子害怕某一種動物,他們會有控制住它的願望,對它施加暴力,甚至殺死它,以防動物會傷害他們。然而,這些有暴力傾向的表達是讓人擔心的。也許他們會對其它生命表現出不關心和無情的態度,也許那些說要傷害雛鳥的孩子們如果有機會,會真的把他們所說的付諸實施,我兒時的夥伴芭芭拉就是這樣做的。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關心並不是天生的,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有暴力傾向的表達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方式還不成熟。孩子們在對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時,他們對他人的感情和想法考慮的不是很周到,實際上,相對於利他主義來說,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他們在遇到事情時,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想要具備關心的美德,需要他們在生活中善於尋找發現能夠反映關心的行為。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他們應該讓孩子們知道關心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觀點,而不是一堂必須上的課。對老師來說,就意味著要在每天的學校生活中滲透這種態度、觀點。通過學生回饋,教師就可以判斷每天發生在課堂上的事情中,哪些有助於學生性格中美德(包括關心)部分的形成,哪些不利。
準則、建議及相關論點
在孩子怎樣學會關心的問題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尺度需要把握。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理解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中的標準和準則,他們需要知道一個人去打別人和一個人去拿屬於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
另一個是,孩子們需要理解和他們共處於同一個社會的其他人的感情,舉例來說,他們需要知道如果他對另一個孩子說“廢物”,那個孩子就會非常傷心;如果他們將蚱蜢的腳撕下來,就會讓造成它承受過度的痛苦。
現代文學作品提供了很多老師和家長可以遵循的準則,運用這些準則來為孩子們創設一些環境,讓他們在這些環境中能夠“捕捉”到看待和對待其他人的積極的、肯定的方式。有人建議,要經常利用有關的兒童文化來培養他們積極的態度和行為。
文學作品確實是道德教育的一種強有利的工具,它能使學生貼近生活,並鼓勵他們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文學作品不能代替生活,學生學習公正和關心必須通過現實中的公正和關心來學習。因此,下面的準則和相關建議重點在於怎樣在孩子接受的早期教育中學會關心。
向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介紹周圍環境中好的事例,向他們解釋這些事例怎樣有利於周圍環境。如:
把使用過的東西用作其它用途(如,蛋盒、紙袋等)
修補壞的東西,而不是丟棄
用風扇或者開窗來代替空調
把衣服一排排晾起來,而不是使用烘乾機
當在外面玩的時候,要注意確保動植物不受傷害(如,防止折斷樹枝、剝落樹葉、攪擾鳥巢等)
用可回收材料做美術和手工藝品
在玩的時候不要吃東西
帶孩子一起到花園中做事,讓他們給花草樹木施肥,照顧小動物,在這個過程中,要確保孩子們所做的是對其它生命有益的
鼓勵孩子們愛護環境,讓他們到美麗的、神秘的、壯觀的大自然中去
創建一個“自然環境”,在那裡孩子們可以經常有機會發現野生動植物,讓他們和自然界的事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2、讓關心成為一種受人尊敬的美德。如:
互相作有關心行為的典範,讚揚有關心表現的行為。
尊重所有的生物(如,埋葬死了的金魚,而不是把它扔進廁所沖掉)
使用物品時動作輕柔,以避免損壞。
在任何時候,都要作孩子們學習的楷模,以可作示範的態度和行為來表達尊敬、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
結論
許多老師同意,教學含有開發智力和道德教育兩個方面,他們認為,他們不但有責任教給學生知識,還應該影響教育學生“成為好人”。對一些教師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努力嘗試在全天的教學中以正式、非正式的課程來影響教育學生,一些努力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一些影響
。“學生每天的課堂生活同最正規、最有效的課程一樣具有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師必須深入挖掘學生每天的課堂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這些事例能反映關心和尊敬嗎?如果能堅持這樣做的話,孩子們將成長為具有關心和尊敬美德的人。
對我們所有人都適用的道德需要是關心他人和關心世界。對於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來說,頭腦中有這種觀念,將使我們在關心照顧孩子們的過程中,對“關心”的意義給予特別關注。實際上,我們作為關心的給予者,不但是關心我們班上的每個孩子,而且要幫助孩子養成關心的態度。幫助孩子成為有關心態度的人,不但有助於他們周圍社交群體和大環境中人的利益,而且有助於他們個體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