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孩子生病後的用藥問題

人難免會生病, 如今我們生病了首先都會選擇吃藥, 而在這一點上, 我們在給藥的途徑中存在很多的誤會。 如:人們現在不喜歡口服給藥, 也不喜歡肌肉注射, 而喜歡靜脈給藥。 家長這麼想, 當孩子一發燒, 家長就會要求醫生給輸液、吊瓶, 自認為這種方法來的比較快, 是效果比較好的。 事實上, 不是這樣的, 靜脈給藥所造成的危害以及產生的副作用是遠比口服給藥大得多, 嚴重得多。 一旦孩子在輸液後遇到了不良反應或中毒, 後果不堪設想的, 很有可能會危及到孩子的生命。 因此, 在給藥的方法上我們宣導:能口服的就不打針、不輸液。

Advertisiment
然而, 像這種給藥的不合理性, 連我們的醫務人員也認識不清。 這是需要我們重視的。 當然, 口服給藥也存在一些實際問題。 如過去宣傳“良藥苦口利於病”, 這個觀點現在就有所改變了。 有些“良藥”味道太苦, 孩子還沒有吃進去就吐得滿身。 因此, 現在許多兒童用藥開始重視口感, 如香蕉味的、橘子味的藥都有;過去給孩子喂藥是捏著鼻子往下灌。 當初我們在學校裡還學過一套灌藥的辦法, 就是讓勺子不離開嘴角, 一旦吐出來了再灌進去。 現在,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 這種強迫性的喂藥方法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大部分的家長沒有想到在給孩子喂藥前自己嘗一嘗的, 所以給孩子喂藥還是比較讓人頭疼的。
Advertisiment
我們要始終牢記一點: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影, 我們在給孩子用藥時要注意孩子的生理解剖特點:第一:小孩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 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的過程一般都比成人要快, 所以小兒需要的藥量就與成人大不一樣。 經常有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醫生讓7.5毫升分3次吃。 家長回家一看藥品說明書上寫的是2—5歲吃5毫升, 一天吃兩次。 家長會納悶為什麼會不一樣?所以, 醫生最好在看完病後開藥的時候告訴家長:這個說明書上是按年齡組分段的, 而我們是按體重分的;說明書上說的是一種比較安全的用藥量, 而醫生要根據孩子的病情、胖瘦、營養狀況等情況給藥。 這樣給藥的量會有一些差別。
Advertisiment
醫生這樣說明以後家長就會放心很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