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孩子發燒你必須知道這些事!

很多事情不發生在你身上, 不會有感悟。 就像沒有寶寶前, 你看路上的寶寶都很普通, 有了之後發現路上所有的寶寶都很可愛。

第一章、關於發燒

很多寶媽對發燒的認識片面, 加上一些道聼塗説, 然後就形成了自己對發燒的世界觀。

首先你得知道多少度才算發燒, 對於嬰兒發燒, 不能以37度的人體標準溫度作為衡量尺寸。 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 因此, 體溫容易不穩定。 一般說來, 超過37.5℃才認為是發熱了。

認識:

寶媽們對發燒的擔心和恐懼來源於寶寶發燒時活力不再, 胃口不好, 加上聽來的神馬燒壞腦子的案例。

Advertisiment

其實,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 發燒是一種症狀, 或者說疾病附帶的症狀, 而且是好的症狀(如果顛覆了你的世界觀, 先別拍磚, 接著往下看)。 發燒是因為體內病毒或者細菌等微生物入侵, 體內免疫力啟動, 產生白細胞去吞噬入侵微生物。 每次戰勝之後微生物之後, 產生抗體留在體內, 下次就不會得同樣的病了, 打疫苗也是同樣的原理。 所以, 發燒不全是壞事, 不持續的發燒有助於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寶寶出生有母體的免疫力保護, 6個月之後, 母體免疫力逐漸消失, 這時寶寶需要重建自己的免 疫系統。 所以, 6-8個月的寶寶都會有人生第一次發燒, 而且多數是幼兒急症。 可以說, 寶寶免疫系統的是伴隨著一次次的發燒而完善的,

Advertisiment
這個說法和民間的"嬰兒十八蒸"說法接近。

關於免疫力, 再舉個例子, 哪個小孩學走路的時候沒有摔過的?學會走路是伴隨著摔跤, 摔多了就知道怎麼保持平衡了。 同樣, 免疫力提高伴隨發燒, 身體會記住如何抵抗病毒和細菌, 下次來犯的時候就不會被輕易入侵了。 但有的寶媽會質疑, 寶寶從來沒有發燒過, 你的意思是我家寶寶沒有免疫力嗎?不一定每次寶寶的發燒父母都會察覺到, 有時可能低燒沒引起注意, 有時甚至很短。

很多寶媽都會反應寶寶發燒時手腳冰冷, 那是因為發燒時體內需要很多能量啟動免疫系統, 所以皮 膚毛孔收縮, 以減少散熱, 使熱量集中在體內, 體溫就能夠提高。 所以, 發燒通常不感覺到熱,

Advertisiment
而是感覺冷。 人的機體是一個很神奇的自動控制系統, 科學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析, 作為工程師, 寶爸只能感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體溫本身並不是觀察兒童疾病的真正的最關鍵的方法。 對成人來說, 體溫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輕重程度。 孩子並非如此, 因為他們的身體對溫度的控制還不完善。 有的孩子在感染輕微疾病時, 發燒也達40℃, 然而在得更嚴重的疾病時只有38.3℃。 孩子發燒時, 家長更應觀察他的臉色、神態和行動。 一個體溫為38.3℃卻臉色灰白、安靜得有點反常的孩子, 也許比一個體溫為39.4℃但仍能滿屋子亂竄亂鬧的孩子病得重。

第二章 發燒預防

防範勝於治療, 亡羊補牢, 為時晚矣。 與其在寶寶發燒的時候感歎寧願自己代替寶寶發燒,

Advertisiment
不如在平時用正確的方法照料寶寶。 下面分別介紹幾種預防發燒的法子:

流感疫苗接種:

流感是嚴重的呼吸道傳染病, 有季節性, 特點是發病率高, 而且傳染性強, 寶寶的免疫系統在不完善的情況下極易被傳染, 所以接種疫苗是有效地應對流感季節的高發病率。

接種疫苗的時機在寶寶6個月, 3歲, 8歲的時候。 6個月到3歲, 半劑量。 3歲到8歲, 整劑量。 如果3歲以前沒有接種, 接種2劑, 間隔28天。 8歲以後接種1劑。

有些寶媽質疑為什麼接種了流感疫苗, 還會得流感。 疫苗只對特定類型的流感病毒有預防作用, 流感病毒變異快, 變種多, 所以, 疫苗並不能完全預防流感。 但是接種的兒童比沒有接種的兒童得流感的可能性明顯小很多。

Advertisiment

注意:流感疫苗含有抗生素, 對雞蛋過敏不能接種, 對新黴素過敏者不能接種。 打完疫苗可能會身體不適引起發燒, 忽冷忽熱, 注意照料。

衛生習慣:

病從口入。 勤洗手, 飯前和便後以及在擁擠的公共場所或者和寵物呆過之後, 教育你的小孩不要用手去摸鼻子, 嘴巴或者眼睛——這些是病毒感染傳播最主要的途徑。

穿衣飲食:

要得小兒安, 三分饑和寒。 這是先人流傳下來的真理。 雖然有些先人留下來的沒有科學道理, 甚至是錯誤的認識, 但是這個可以有。

三分寒:現在很多寶媽讓寶寶習慣性地穿少點, 適應偏低的環境溫度。 其實, 也不是少穿, 只是回歸正常。 以前奶奶外婆輩擔心小孩穿的少, 經常給小孩捂很多, 寶寶又是喜歡動的,一出汗,毛孔一收縮,冷熱交替頻繁反而容易引起著涼。標準就是,減衣減被後,摸摸寶寶的小手,溫溫的就是溫度適宜。熟睡時,腳也是溫暖的,但不出汗,就是最舒適的溫度。

三分饑,寶寶的消化系統與他的免疫系統也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攝入食物過多,造成消化系統、代謝系統的超負荷運轉,腎臟、肝臟負擔過重。就會降低免疫系統,病毒容易入侵,引發疾病。尤其在生病期間,更忌諱吃的過多,就是這個道理。

食防:

輕微的感冒和流涕如果護理不當的話,後續也會引起發燒。這裡介紹一些食療方法。

蔥白水:大蔥根部的一段蔥白,約手指頭那麼長即可,加水煮約半小時,成300CC左右。可放冰糖調味。

川貝梨水或川貝蒸梨:都是很好的食療方法,在病還未發起時,抓緊多喝點梨水,一般會有明顯的效果。

如果還怕感冒還怕咳嗽,不妨兩種水一起煮。通常就是在川貝梨水中放上一段蔥白,還可以加上塊蘿蔔,既能預防感冒,還有營養。

特殊季節的重視:

尤其到春秋季、冷熱交替的季節,都是感冒及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要特別注意,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第三章 測量體溫

測量寶寶體溫的工具有很多種,精確度各不一樣,還和測量的部位有關係。

以下部位,精確度依次從高到低排序

肛門,體內溫度,不解釋。

口腔,1歲半以內的寶寶基本無法操作,因為有可能咬破工具。

腋窩,最常被測的地方

耳朵,需要技巧,但不難學。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測到,比如耳溫槍。

額頭,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所以精確度低。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測到,比如額溫槍。

結論:測得的體溫要校準,口腔溫度在36.1~37.5攝氏度之間通常被認為是正常的,腋下溫度加0.3度,肛門溫度則減去0.5度。

通常每隔2小時測量一次,新手媽媽通常是15分鐘測量一次,有木有?恨不得寶寶體溫馬上降下來,然後...就會選擇一些見效快但是有損寶寶長期健康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反復強調,正確的認識,外加良好的心態,這是治療疾病的基礎,一切的行為取決於你的認識和心態。

第四章 發燒起因

之前一直強調,發燒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發燒,有些是疾病伴隨的症狀,例如感冒,炎症。有些是身體反應,比如長牙,疫苗注射。瞭解發燒的起因有助於採用正確的治療方法,這裡列了幾種最常見的:

感冒:

嬰兒感冒伴隨發熱是常有的現象,最高體溫可達39~40℃(少數現象),熱程2~3天至1周左右。通常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是沒有特效藥的,病毒有100多種,部分藥物對部分病毒有效,所以...我家妹紙前天感冒了,燒得也不高,沒給任何藥,一天半就痊癒了。自己平時感冒的話,基本也不吃藥,就喝水,煮點蔥姜水喝。其實,感冒要講的詳細的話,可以講幾天幾夜,我還沒有時間研究,所以只是點到為止。

幼兒急疹

也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特點是高燒3-5天,突然燒退,然後疹起,1~2天內自行消退。可能伴有非特異性☆禁☆感冒症狀或其他稍微不適。常見於7-13個月大的嬰幼兒。至今為止沒有發熱病史的嬰兒,過了6個月以後如果出現38度以上的高熱,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幼兒急疹"。半數以上的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至1周歲半期間會出現"幼兒急疹",而6~8個月期間尤其多,因為6各月之後嬰兒從母體帶來的免疫力基本消失,這段期間最容易病毒感染,就我回答寶媽們發燒求助的帖子中,同齡圈2013年3月份到5月份最多,算下來就是6-8個月的寶寶,有木有?

因為是寶寶第一次發燒,新生兒父母通常是措手不及,體溫飆到39度以上更是驚慌失措。即使心裡有準備,但實戰中還是會被幼兒急疹搞的灰頭土臉。我依稀可以記得妹紙第一次發燒時自己的驚慌,怎麼體溫還沒降下來,有木有?

炎症

炎症會伴隨發燒,而且是高燒。如中耳炎,肺炎,腦膜炎等駭人聽聞的詞兒,但要清楚不是因為發燒燒出炎症的,老人都這麼傳,也不是不無道理,但只講到表像,沒有利用科學方法去分析內因。發燒是體內的免疫力被啟動之後的表現,有疾病發燒是好事。

注射疫苗:

注射完疫苗也會有發熱,這種發熱屬於反應式發熱,不建議退燒藥。疫苗是減毒活菌,它的作用就是刺激寶寶的機體發生免疫反應來達到效果,很多時候,不持續的發燒恰恰好能起到刺激免疫反應的作用。如果持續高燒39度以上,心理上扛不住的寶媽可以給退燒藥,以防止發生小兒驚厥(發病率只有5%),如果你夠堅強,也想給寶寶一副純淨健壯的身子骨,不用理會。

長牙

由於體質的不同,有些寶寶在長牙時會出現發燒的症狀,這屬於正常的現象,而且一般不會燒太高,媽媽們不用過於擔心,做好日常的護理和治療即可。寶寶第一顆乳牙冒出來的時間通常在6個月到1歲之間。

手足口病

和幼兒急疹的相似處都是會出疹子,不同處是幼兒急症在燒退後出疹,手足口病是發燒時伴隨出疹子。初期症狀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疹子,和幼兒急疹很像吧。而且此病易於傳染,尤其是公共場所的傳染。通常是幼稚園裡一個小孩得了,周圍的小孩都會迅速傳染上。常見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這裡提一下,如果醫治不當可致死亡。所以家長一旦確認症狀,要馬上就醫。

水痘

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學齡前兒童為好發年齡,6個月以內的嬰兒較少發病。本病主要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傳染性很強,一次患病後可終身免疫。水痘屬較溫和的病,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第五章 判斷

發燒了,寶媽首先要面對的一個選擇題是to be(去醫院) or not to be(不去醫院)。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之所以艱難,因為做決定的時候你不是一個人在決定(受周圍輿論影響,比如寶奶奶或者寶姥姥),負責任的時候往往是你一個人默默地承擔。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這裡幫寶媽們分析兩種情況的利弊,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當下情況變通。

家庭料理:

熟悉和舒適的環境有利於寶寶休息,生病了,休息好是康復的前提。缺點是治療手段不多,尤其無法確診導致發燒的病因,遇上突發事件沒法及時回應。

注意事項:對於家庭料理的寶媽,有一種情況需要瞭解。高熱驚厥,就像遊戲裡的隱藏boss一樣,出現概率很小,5%的小孩持續高燒會驚厥,以其危害性之大,傳的人很多,容易造成恐慌。但是只要寶媽對這個事情有充分的認識,碰上了也就淡定了。

高熱驚厥,稱抽風,高熱時候發生抽筋,主要表現為突然意識不清,兩眼上吊或固定斜視,口吐白沫,面部青紫,四肢抽動,通常數秒後或數分鐘後緩解,一般持續數秒至幾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驚厥停止後神志即可恢復正常。是不是看著很恐怖,其實你只要瞭解這是小兒大腦功能暫時發生紊亂的一種症候,沒那麼可怕。多見於6個月~3歲的小兒。

驚厥本身不會有後遺症,也不會給寶寶造成根本性的損傷,或者燒傻之類的問題。雖然比較少發生,但是這裡要提一下應對方法,沒有經驗的父母應對的方法會造成更壞的後遺症。

1、不要搬動孩子,因為這時他的肌肉是僵直的,搬動容易造成骨折,通常孩子高熱驚厥10-20秒就停下來了,抱著孩子去醫院沒有意義,千萬別想著這個時候讓醫生來幫你。

2、盡可能讓孩子側躺,因為側躺時他的嘴角是最低位,口水和嘔吐物能順著嘴角流出來,而仰躺,嗓子和氣管是最低位,如有嘔吐物,易窒息。

3、找一個硬的東西,比如勺子,塞在孩子的上下牙之間墊著,防止咬破舌頭

4、孩子高熱驚厥停下來後,馬上帶去醫院檢查

對痙攣的時間進行計時,因為痙攣很令人焦心,所以痙攣的時間通常顯得比實際時間要長。也要注意小孩身體哪一部分先開始顫抖,對醫生治療有幫助。

孩子發生過一次熱性驚厥,以後就有可能再次復發。當孩子再次發燒,特別是病初體溫迅速升高時,過了38.5度,家長應儘早給他使用退燒藥。

去醫院:

醫院治療器械多,專業知識豐富,寶爸是出於受害和好奇才研究的,人家那是吃飯的傢伙,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糾正一點的是,很多人認為去醫院就是配藥,打針,掛水,這些都是結果導向論,去醫院最大的一個益處是瞭解病因,清楚病情現狀,重點在前面,最後才是對症下藥,至於治療方法有千千萬萬。所以寶媽如果頂不住輿論壓力的話,去醫院也無妨,檢查一下先,如果沒問題就當自己吃顆定心丸,如果有問題可以及時治療。

缺點是醫院環境嘈雜小孩休息不好,北上廣這些公立醫院,從你掛上號到醫生面前就要3,4個小時,娃早就燒焉了,醫生診斷3,4分鐘。容易被傳染其它疾病,燒沒退還搭個其它傳染病回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網上看了不少抱怨醫生的帖子,這裡我也給醫生說句公道話,天朝情況複雜,醫患關係尤甚,不全是醫生的問題,整個大環境如此,再好的醫生進了這個染缸都焉兒。未來解決醫患關係,靠政府沒戲,現狀就是政府體制的產物。寶爸愚見,未來希望在於互聯網醫療,類似于春雨掌上醫生這類的網路平臺,通過一些工具獲取患者症狀,醫生可以遠端線上問診,解決不了的才去醫院。具體案例見媽咪語儀。

以下情況不要做選擇題了,趕緊去醫院吧:

對於小於3個月的嬰兒,尤其是28天以內的新生兒的發燒,家長要特別謹慎。最好不要自己在家用退燒藥退燒,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兒表面看上去症狀可能不甚明顯,但會很不穩定,瞬間會發生心臟呼吸率竭,早去醫院看醫生,以免耽誤一些像肺炎,敗血症,尿路感染, 腦膜炎等嚴重感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的診治。

對於大於3個月的嬰兒,如果發燒伴隨嚴重咳嗽,腹瀉嘔吐或出疹,不是普通的病毒感染了,帶孩子去醫院,查明病因,以免退燒止痛後掩蓋病情。或者持續高燒(39度以上)3天,用藥和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

總結:90%的發燒由病毒傳染引起,針對病毒性傳染目前醫學界也沒有特效藥,病毒有100多種,僅部分藥物對部分病毒有效果,且機理不明。通常去醫院的話,除了配一些退燒藥,再塞給你一些有的沒的抗病毒藥物(吃不死人,對病毒也沒多大效果,上頭有指標,年底獎金就靠這個了),如果你催促急的話,醫生會給你來點抗生素,對病毒沒用,對降低寶寶抵抗力倒是很有用,呵呵。利益鏈是醫患關係其中的一點。10%的發燒是細菌傳染引起的,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打算讓寶自己扛,只能說這位寶媽的內心很強大。通常醫生會給抗生素消炎,可能會遭到寶媽們的白眼,你Y是想害我寶吧,不夠罵過癮的還會去網上發個帖子罵,碰巧被我流覽到,呵呵。當醫生也是挺難的,上頭領導有指標,下頭病人有要求。

第六章 物理降溫

寫物理降溫這章有點糾結,不知道如何講能講的清楚,怕寶媽們聽不懂,看暈了。發燒是由於體內微生物(病毒,細菌)入侵,身體免疫系統被啟動的信號,是好事來著,那為什麼還要再降溫呢?

舉例,老人喜歡用捂汗的方式對付發燒,這明明是升溫的方法,暈了吧,發燒不是要退燒嗎?怎麼反著來?但確實有效。只不過由於會容易出現脫水,所以現在禁止用捂被子的方式退燒。再來一個,成人感冒,喝姜湯,也是刺激體內溫度上升的一種方法,還是升溫。顛覆性的觀點得出了,微生物入侵導致的身體疾病,人體需要升溫,而不是降溫。如果以上兩個案例還站不住腳,寶媽們給寶寶服用退燒藥,藥效過後體溫反彈的更高的有木有?經常用退燒藥,退燒針,輸液來降溫的寶寶,發燒頻率高的寶寶有木有?

傳統的擦酒精和枕冰袋都是降溫的方法,即使你不同意我上面升溫的觀點,這兩種方法也有問題,酒精是能降溫,但是對寶寶刺激大,而且容易被皮膚吸收,有可能造成酒精中毒。冰袋,發燒的時候手腳是感覺到冷耳不是熱,因為毛孔收縮(熱脹冷縮),倫家都趕腳冷了,你還敷冰塊???有些寶媽因為寶寶額頭熱,敷個濕毛巾,這個可以有,因為發熱導致頭部不舒服,敷個濕毛巾寶寶會舒服點兒,但是別太涼。至於退熱貼,見我的升溫觀點,不多說了,反正貼著也不會對寶寶有大的損害。

再來看看建議的降溫方法方法:

1. 將家裡的環境溫度提高,最好能提高到28-30°C,發燒時皮膚毛孔是收縮的,要想增加散熱,就要使環境溫度比軀體高,這樣皮膚血管才會擴張,才能使散熱增多。

2.泡溫水浴,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通過讓皮膚血管擴張,熱量散發快。大人感冒也有去蒸桑拿的,同樣的原理,我感冒就經常去健身房蒸桑拿。

3.如果孩子不願意洗溫水浴,也可溫水蘸濕毛巾,擰得稍幹後,擦脖子、胳膊、前胸、後背、大腿等部位,位於肘窩、腋窩、頸部的大血管部位要多擦幾下,效果比溫水浴差一些。

其實,還是升溫。提高環境溫度,寶爸會出汗,升溫!溫水澡是通過血管擴張,升溫!溫水擦血管,還是升溫!就權且叫物理降溫吧,只要達到治病的效果,說成啥不重要。

升溫之後會出汗,需要補水,保持體內充足的水分。如果不肯喝水,可以榨個橙汁,寶寶都愛喝,還能起到刺激食欲的效果。還有個說法是排尿散熱,多喝水本身也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加快,代謝快了,體溫也會上升。試著兩手搓的速度加快了,就會感覺到暖,粒子摩擦導熱,這個又涉及到物理了,stop!再講下去寶媽們就暈了,呵呵。

注意:很多寶媽反應寶寶在夜間容易發高燒,這是因為寶寶身體的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體溫,導致體溫高。而寶寶生病的時候,精神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不喝水,就缺水了。

按摩:還是理解為升溫,説明體內運動加速,造成升溫。

網上盛傳已久,因為不吃藥不打針就能自痊,深的寶媽們青睞。可惜,因為不是每個媽媽都能掌握,據我知道極少寶媽會,頗有葵花寶典的韻味,想要退燒,必先按摩,即使按摩,未必退燒。所以我對此類是加分的看法,你可以去試,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不奏效,先別研究為毛不奏效了,留著有空了再研究。

手抄一份葵花寶典,這年頭,武林秘笈網上到處都是,呵呵。

推攢竹穴200次(平時喂母乳時也可以經常給孩子推),砍宮(用大拇指自眉頭向眉梢分推)200次,太陽穴1分鐘,瀉肺經(由指端向手掌方向直線推動無名指)200次,瀉天河水(正臂內側正中線,用食中二指沿這條線從腕部推向肘部)200次。

寶寶又是喜歡動的,一出汗,毛孔一收縮,冷熱交替頻繁反而容易引起著涼。標準就是,減衣減被後,摸摸寶寶的小手,溫溫的就是溫度適宜。熟睡時,腳也是溫暖的,但不出汗,就是最舒適的溫度。

三分饑,寶寶的消化系統與他的免疫系統也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攝入食物過多,造成消化系統、代謝系統的超負荷運轉,腎臟、肝臟負擔過重。就會降低免疫系統,病毒容易入侵,引發疾病。尤其在生病期間,更忌諱吃的過多,就是這個道理。

食防:

輕微的感冒和流涕如果護理不當的話,後續也會引起發燒。這裡介紹一些食療方法。

蔥白水:大蔥根部的一段蔥白,約手指頭那麼長即可,加水煮約半小時,成300CC左右。可放冰糖調味。

川貝梨水或川貝蒸梨:都是很好的食療方法,在病還未發起時,抓緊多喝點梨水,一般會有明顯的效果。

如果還怕感冒還怕咳嗽,不妨兩種水一起煮。通常就是在川貝梨水中放上一段蔥白,還可以加上塊蘿蔔,既能預防感冒,還有營養。

特殊季節的重視:

尤其到春秋季、冷熱交替的季節,都是感冒及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要特別注意,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第三章 測量體溫

測量寶寶體溫的工具有很多種,精確度各不一樣,還和測量的部位有關係。

以下部位,精確度依次從高到低排序

肛門,體內溫度,不解釋。

口腔,1歲半以內的寶寶基本無法操作,因為有可能咬破工具。

腋窩,最常被測的地方

耳朵,需要技巧,但不難學。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測到,比如耳溫槍。

額頭,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所以精確度低。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測到,比如額溫槍。

結論:測得的體溫要校準,口腔溫度在36.1~37.5攝氏度之間通常被認為是正常的,腋下溫度加0.3度,肛門溫度則減去0.5度。

通常每隔2小時測量一次,新手媽媽通常是15分鐘測量一次,有木有?恨不得寶寶體溫馬上降下來,然後...就會選擇一些見效快但是有損寶寶長期健康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反復強調,正確的認識,外加良好的心態,這是治療疾病的基礎,一切的行為取決於你的認識和心態。

第四章 發燒起因

之前一直強調,發燒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發燒,有些是疾病伴隨的症狀,例如感冒,炎症。有些是身體反應,比如長牙,疫苗注射。瞭解發燒的起因有助於採用正確的治療方法,這裡列了幾種最常見的:

感冒:

嬰兒感冒伴隨發熱是常有的現象,最高體溫可達39~40℃(少數現象),熱程2~3天至1周左右。通常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是沒有特效藥的,病毒有100多種,部分藥物對部分病毒有效,所以...我家妹紙前天感冒了,燒得也不高,沒給任何藥,一天半就痊癒了。自己平時感冒的話,基本也不吃藥,就喝水,煮點蔥姜水喝。其實,感冒要講的詳細的話,可以講幾天幾夜,我還沒有時間研究,所以只是點到為止。

幼兒急疹

也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特點是高燒3-5天,突然燒退,然後疹起,1~2天內自行消退。可能伴有非特異性☆禁☆感冒症狀或其他稍微不適。常見於7-13個月大的嬰幼兒。至今為止沒有發熱病史的嬰兒,過了6個月以後如果出現38度以上的高熱,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幼兒急疹"。半數以上的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至1周歲半期間會出現"幼兒急疹",而6~8個月期間尤其多,因為6各月之後嬰兒從母體帶來的免疫力基本消失,這段期間最容易病毒感染,就我回答寶媽們發燒求助的帖子中,同齡圈2013年3月份到5月份最多,算下來就是6-8個月的寶寶,有木有?

因為是寶寶第一次發燒,新生兒父母通常是措手不及,體溫飆到39度以上更是驚慌失措。即使心裡有準備,但實戰中還是會被幼兒急疹搞的灰頭土臉。我依稀可以記得妹紙第一次發燒時自己的驚慌,怎麼體溫還沒降下來,有木有?

炎症

炎症會伴隨發燒,而且是高燒。如中耳炎,肺炎,腦膜炎等駭人聽聞的詞兒,但要清楚不是因為發燒燒出炎症的,老人都這麼傳,也不是不無道理,但只講到表像,沒有利用科學方法去分析內因。發燒是體內的免疫力被啟動之後的表現,有疾病發燒是好事。

注射疫苗:

注射完疫苗也會有發熱,這種發熱屬於反應式發熱,不建議退燒藥。疫苗是減毒活菌,它的作用就是刺激寶寶的機體發生免疫反應來達到效果,很多時候,不持續的發燒恰恰好能起到刺激免疫反應的作用。如果持續高燒39度以上,心理上扛不住的寶媽可以給退燒藥,以防止發生小兒驚厥(發病率只有5%),如果你夠堅強,也想給寶寶一副純淨健壯的身子骨,不用理會。

長牙

由於體質的不同,有些寶寶在長牙時會出現發燒的症狀,這屬於正常的現象,而且一般不會燒太高,媽媽們不用過於擔心,做好日常的護理和治療即可。寶寶第一顆乳牙冒出來的時間通常在6個月到1歲之間。

手足口病

和幼兒急疹的相似處都是會出疹子,不同處是幼兒急症在燒退後出疹,手足口病是發燒時伴隨出疹子。初期症狀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疹子,和幼兒急疹很像吧。而且此病易於傳染,尤其是公共場所的傳染。通常是幼稚園裡一個小孩得了,周圍的小孩都會迅速傳染上。常見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這裡提一下,如果醫治不當可致死亡。所以家長一旦確認症狀,要馬上就醫。

水痘

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學齡前兒童為好發年齡,6個月以內的嬰兒較少發病。本病主要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傳染性很強,一次患病後可終身免疫。水痘屬較溫和的病,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第五章 判斷

發燒了,寶媽首先要面對的一個選擇題是to be(去醫院) or not to be(不去醫院)。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之所以艱難,因為做決定的時候你不是一個人在決定(受周圍輿論影響,比如寶奶奶或者寶姥姥),負責任的時候往往是你一個人默默地承擔。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這裡幫寶媽們分析兩種情況的利弊,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當下情況變通。

家庭料理:

熟悉和舒適的環境有利於寶寶休息,生病了,休息好是康復的前提。缺點是治療手段不多,尤其無法確診導致發燒的病因,遇上突發事件沒法及時回應。

注意事項:對於家庭料理的寶媽,有一種情況需要瞭解。高熱驚厥,就像遊戲裡的隱藏boss一樣,出現概率很小,5%的小孩持續高燒會驚厥,以其危害性之大,傳的人很多,容易造成恐慌。但是只要寶媽對這個事情有充分的認識,碰上了也就淡定了。

高熱驚厥,稱抽風,高熱時候發生抽筋,主要表現為突然意識不清,兩眼上吊或固定斜視,口吐白沫,面部青紫,四肢抽動,通常數秒後或數分鐘後緩解,一般持續數秒至幾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驚厥停止後神志即可恢復正常。是不是看著很恐怖,其實你只要瞭解這是小兒大腦功能暫時發生紊亂的一種症候,沒那麼可怕。多見於6個月~3歲的小兒。

驚厥本身不會有後遺症,也不會給寶寶造成根本性的損傷,或者燒傻之類的問題。雖然比較少發生,但是這裡要提一下應對方法,沒有經驗的父母應對的方法會造成更壞的後遺症。

1、不要搬動孩子,因為這時他的肌肉是僵直的,搬動容易造成骨折,通常孩子高熱驚厥10-20秒就停下來了,抱著孩子去醫院沒有意義,千萬別想著這個時候讓醫生來幫你。

2、盡可能讓孩子側躺,因為側躺時他的嘴角是最低位,口水和嘔吐物能順著嘴角流出來,而仰躺,嗓子和氣管是最低位,如有嘔吐物,易窒息。

3、找一個硬的東西,比如勺子,塞在孩子的上下牙之間墊著,防止咬破舌頭

4、孩子高熱驚厥停下來後,馬上帶去醫院檢查

對痙攣的時間進行計時,因為痙攣很令人焦心,所以痙攣的時間通常顯得比實際時間要長。也要注意小孩身體哪一部分先開始顫抖,對醫生治療有幫助。

孩子發生過一次熱性驚厥,以後就有可能再次復發。當孩子再次發燒,特別是病初體溫迅速升高時,過了38.5度,家長應儘早給他使用退燒藥。

去醫院:

醫院治療器械多,專業知識豐富,寶爸是出於受害和好奇才研究的,人家那是吃飯的傢伙,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糾正一點的是,很多人認為去醫院就是配藥,打針,掛水,這些都是結果導向論,去醫院最大的一個益處是瞭解病因,清楚病情現狀,重點在前面,最後才是對症下藥,至於治療方法有千千萬萬。所以寶媽如果頂不住輿論壓力的話,去醫院也無妨,檢查一下先,如果沒問題就當自己吃顆定心丸,如果有問題可以及時治療。

缺點是醫院環境嘈雜小孩休息不好,北上廣這些公立醫院,從你掛上號到醫生面前就要3,4個小時,娃早就燒焉了,醫生診斷3,4分鐘。容易被傳染其它疾病,燒沒退還搭個其它傳染病回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網上看了不少抱怨醫生的帖子,這裡我也給醫生說句公道話,天朝情況複雜,醫患關係尤甚,不全是醫生的問題,整個大環境如此,再好的醫生進了這個染缸都焉兒。未來解決醫患關係,靠政府沒戲,現狀就是政府體制的產物。寶爸愚見,未來希望在於互聯網醫療,類似于春雨掌上醫生這類的網路平臺,通過一些工具獲取患者症狀,醫生可以遠端線上問診,解決不了的才去醫院。具體案例見媽咪語儀。

以下情況不要做選擇題了,趕緊去醫院吧:

對於小於3個月的嬰兒,尤其是28天以內的新生兒的發燒,家長要特別謹慎。最好不要自己在家用退燒藥退燒,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兒表面看上去症狀可能不甚明顯,但會很不穩定,瞬間會發生心臟呼吸率竭,早去醫院看醫生,以免耽誤一些像肺炎,敗血症,尿路感染, 腦膜炎等嚴重感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的診治。

對於大於3個月的嬰兒,如果發燒伴隨嚴重咳嗽,腹瀉嘔吐或出疹,不是普通的病毒感染了,帶孩子去醫院,查明病因,以免退燒止痛後掩蓋病情。或者持續高燒(39度以上)3天,用藥和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

總結:90%的發燒由病毒傳染引起,針對病毒性傳染目前醫學界也沒有特效藥,病毒有100多種,僅部分藥物對部分病毒有效果,且機理不明。通常去醫院的話,除了配一些退燒藥,再塞給你一些有的沒的抗病毒藥物(吃不死人,對病毒也沒多大效果,上頭有指標,年底獎金就靠這個了),如果你催促急的話,醫生會給你來點抗生素,對病毒沒用,對降低寶寶抵抗力倒是很有用,呵呵。利益鏈是醫患關係其中的一點。10%的發燒是細菌傳染引起的,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打算讓寶自己扛,只能說這位寶媽的內心很強大。通常醫生會給抗生素消炎,可能會遭到寶媽們的白眼,你Y是想害我寶吧,不夠罵過癮的還會去網上發個帖子罵,碰巧被我流覽到,呵呵。當醫生也是挺難的,上頭領導有指標,下頭病人有要求。

第六章 物理降溫

寫物理降溫這章有點糾結,不知道如何講能講的清楚,怕寶媽們聽不懂,看暈了。發燒是由於體內微生物(病毒,細菌)入侵,身體免疫系統被啟動的信號,是好事來著,那為什麼還要再降溫呢?

舉例,老人喜歡用捂汗的方式對付發燒,這明明是升溫的方法,暈了吧,發燒不是要退燒嗎?怎麼反著來?但確實有效。只不過由於會容易出現脫水,所以現在禁止用捂被子的方式退燒。再來一個,成人感冒,喝姜湯,也是刺激體內溫度上升的一種方法,還是升溫。顛覆性的觀點得出了,微生物入侵導致的身體疾病,人體需要升溫,而不是降溫。如果以上兩個案例還站不住腳,寶媽們給寶寶服用退燒藥,藥效過後體溫反彈的更高的有木有?經常用退燒藥,退燒針,輸液來降溫的寶寶,發燒頻率高的寶寶有木有?

傳統的擦酒精和枕冰袋都是降溫的方法,即使你不同意我上面升溫的觀點,這兩種方法也有問題,酒精是能降溫,但是對寶寶刺激大,而且容易被皮膚吸收,有可能造成酒精中毒。冰袋,發燒的時候手腳是感覺到冷耳不是熱,因為毛孔收縮(熱脹冷縮),倫家都趕腳冷了,你還敷冰塊???有些寶媽因為寶寶額頭熱,敷個濕毛巾,這個可以有,因為發熱導致頭部不舒服,敷個濕毛巾寶寶會舒服點兒,但是別太涼。至於退熱貼,見我的升溫觀點,不多說了,反正貼著也不會對寶寶有大的損害。

再來看看建議的降溫方法方法:

1. 將家裡的環境溫度提高,最好能提高到28-30°C,發燒時皮膚毛孔是收縮的,要想增加散熱,就要使環境溫度比軀體高,這樣皮膚血管才會擴張,才能使散熱增多。

2.泡溫水浴,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通過讓皮膚血管擴張,熱量散發快。大人感冒也有去蒸桑拿的,同樣的原理,我感冒就經常去健身房蒸桑拿。

3.如果孩子不願意洗溫水浴,也可溫水蘸濕毛巾,擰得稍幹後,擦脖子、胳膊、前胸、後背、大腿等部位,位於肘窩、腋窩、頸部的大血管部位要多擦幾下,效果比溫水浴差一些。

其實,還是升溫。提高環境溫度,寶爸會出汗,升溫!溫水澡是通過血管擴張,升溫!溫水擦血管,還是升溫!就權且叫物理降溫吧,只要達到治病的效果,說成啥不重要。

升溫之後會出汗,需要補水,保持體內充足的水分。如果不肯喝水,可以榨個橙汁,寶寶都愛喝,還能起到刺激食欲的效果。還有個說法是排尿散熱,多喝水本身也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加快,代謝快了,體溫也會上升。試著兩手搓的速度加快了,就會感覺到暖,粒子摩擦導熱,這個又涉及到物理了,stop!再講下去寶媽們就暈了,呵呵。

注意:很多寶媽反應寶寶在夜間容易發高燒,這是因為寶寶身體的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體溫,導致體溫高。而寶寶生病的時候,精神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不喝水,就缺水了。

按摩:還是理解為升溫,説明體內運動加速,造成升溫。

網上盛傳已久,因為不吃藥不打針就能自痊,深的寶媽們青睞。可惜,因為不是每個媽媽都能掌握,據我知道極少寶媽會,頗有葵花寶典的韻味,想要退燒,必先按摩,即使按摩,未必退燒。所以我對此類是加分的看法,你可以去試,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不奏效,先別研究為毛不奏效了,留著有空了再研究。

手抄一份葵花寶典,這年頭,武林秘笈網上到處都是,呵呵。

推攢竹穴200次(平時喂母乳時也可以經常給孩子推),砍宮(用大拇指自眉頭向眉梢分推)200次,太陽穴1分鐘,瀉肺經(由指端向手掌方向直線推動無名指)200次,瀉天河水(正臂內側正中線,用食中二指沿這條線從腕部推向肘部)200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