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幼稚園家長交流會活動總結

當今社會, 拼爹的年代, 入園視乎已經成為老大難問題, 這多少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有關, 可是面對這樣的政策我們除了接受, 還能做什麼呢?我和大多數媽媽一樣, 沒關係, 沒金錢, 到了孩子該入園的時候, 就會覺得很迷惘, 孩子今年9月準備入園,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瞭解, 發現去瞭解一間幼稚園, 的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需要花時間, 花精力, 用關係, 用金錢等, 才能對幼稚園有初步的瞭解。


公立幼稚園, 基本上是不給入園參觀的, 其實很多媽媽都只是想進幼稚園看看, 看看環境, 看看老師, 問問問題, 而想要進公立幼稚園參觀,
Advertisiment
這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有很多幼稚園都說有幼稚園開放日, 可是基本上都很難知道具體是哪一天。
私立幼稚園, 一些被評級的, 基本上和公立幼稚園一樣, 不准入園參觀, 一些級別沒那麼高的, 相對來說可以入園看一下, 但是也要選對時間, 如果是在孩子上課的時候去, 基本上只能在門口諮詢, 但是就算你選對了時間, 能踏入幼稚園的門口, 但是卻也未必就能見到相關的人員, 進行諮詢瞭解。
所以, 我覺得入園前要做好很多很多準備, 其中瞭解幼稚園, 是最難的一項任務!
今年, 2012年, 報名的時間還沒到, 就陸續有很多媽媽們都來說, 幼稚園不再收小小班, 其實我也不太明白, 是不是每年都會有這種情況?針對入園,
Advertisiment
我和一些媽媽們之前剛好搞了一個“如何選擇和適應幼稚園”的家長交流會, 希望能通過這個活動, 為大家解決一些入園的問題!
4月3日家長交流會活動總結:(以下提到寶貝名字有寫錯的請見諒。 )
參與交流的18位家長在大榕樹下席地圍坐。 除了遙遙媽和陳老師外, 其他家長的孩子都是還沒上幼稚園的。
遙遙媽:這次交流會討論的主題是“如何選擇和適應幼稚園”, 目的不在找哪種幼稚園更好, 而是通過討論, 激發大家的思考, 這裡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是思考、找到自己內心的答案。

首先, 大家就“為什麼送孩子上幼稚園, 想找什麼樣的幼稚園”紛紛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寬寬媽:為了讓孩子有群體生活, 希望幼稚園注重孩子的人格心理的發展,
Advertisiment
給予孩子成長應有的自由。 自己從小受的家庭教育是限制比較多的, 所以不想孩子也在壓抑中長大。
童童媽:覺得到時候就該上幼稚園, 孩子在家會孤單, 上幼稚園學習與人交往。 想找注重孩子的人格和自由, 不強迫上課外興趣課, 沒有負面不利於孩子成長因素的幼稚園。
笑笑媽:到了年齡就該上幼稚園吧, 可以和社會接觸, 學點東西。 幼稚園最重要是要孩子快樂, 自己小時候沒上也很快樂。 希望就近, 可以早點接孩子, 沒有課外興趣課, 也不想全托。
帥帥媽:帥帥爸媽都沒上過幼稚園, 一樣快樂成長, 銜接小學也沒問題, 現在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 傾向選擇蒙氏、華德福這類非傳統幼稚園,
Advertisiment
對孩子尊重和認可, 不是灌輸式的教育, 而是適度的引導, 注重孩子的自我啟發。
米豆爸:孩子在上幼稚園的這個階段, 是培養人格、自我思考、社交能力等核心能力的重要階段, 這個“內核”是對以後上學、工作、整個人生起決定作用的, 有沒有一個幼稚園是在孩子這個階段, 很好的培養孩子的“內核”, 達到這個要求的呢?
瑤瑤媽:選園先是就近, 老師有愛心, 也要考慮費用。 有幾個朋友孩子在蒙氏幼稚園讀, 後期都轉到傳統園了。 對蒙氏幼稚園有點顧慮的是, 與小學的交接。
帥帥媽:我反而有幾個朋友孩子從蒙氏園畢業上小學, 而且還是比較嚴的重點小學。 經過一兩個月的磨合後, 過渡得很好, 老師都非常喜歡。 覺得他們自律性和創新能力特別好。
Advertisiment
蒙氏的自由是把規矩內化了, 秩序感更強。 如果為了以後上學坐定定, 而現在過於管束, 抹殺了0到6歲的能力發展, 那不是捨本逐末了?
遙遙媽:遙遙算是在蒙氏園上學吧, 她的自律性和專注力很強, 對日後遵守小學規則我倒不擔心, 唯一有點顧慮的是傳統小學對孩子的尊重和創新的包容可能不足, 但這個問題不在幼稚園身上, 我不可能為所謂“適應”小學而犧牲她現在的快樂。 而且, 無論是傳統非傳統幼稚園, 上小學都是有適應過程的, 我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 我也相信自己能應對好。
接下來, 大家展開了更激烈、更深入的討論, 我不再詳述各自的發言, 因為, 以下諸多問題, 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也不在她們的答案, 而在於過程,思考的過程,你自己思考的過程。請沒參加交流會的你也來思考一下,自己內心的答案是什麼?和家人一起討論也會各有收穫。

為什麼送孩子去幼稚園?
你想找什麼樣的幼稚園?
傳統幼稚園和蒙氏、華德福等非傳統幼稚園有什麼差別?
蒙氏主張愛和自由,自由過了不就無法無天了?自由教育之下的孩子能適應社會嗎?
蒙氏的自由與規則是什麼關係?
傳統要求的“聽話”的管教方式能培養一個自律的人嗎?去除了監管,人會自覺守則嗎?
人為什麼會沖紅燈?
沖紅燈是因為:大人沒教過?馬路上沒人管?別人也沖?沒有車或車速很慢?……?
沒沖紅燈是因為:這是規則?自己的個人安全?沖紅燈會令開車的司機緊張、影響別人、不好的示範?……?
為什麼制定規則?我們瞭解規則背後的意義嗎?
不守規則犧牲的是社會效率?
在教孩子適應社會時,如果是用套子套住他,沒有套子的時候他會怎辦?
把守則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是縱容?還是促使其自我學習,發現和理解規則,甚至創造規則的能力?
在兩種不同管教方式成長起來的人,去到不一樣的社會環境,哪種人更容易適應?
自由與自律的關係?
傳統幼稚園為什麼普遍常用“管”的方式?一個班幾個孩子幾個老師?
不用嚴厲和威脅的方式,能不能管得了那麼多孩子?
管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又會有什麼結果?
老師的責任在哪裡?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幼稚園的目的和家長的目的是一致的嗎?怎麼樣去協調,使其更相近或一致?
蒙氏、華德福幼稚園的孩子能和小學接軌嗎?
傳統和非傳統幼稚園孩子升小學,哪個更容易適應?哪個學習的後勁更足?
孩子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去應對環境的變化?家長為此又需做什麼準備呢?
成績代表了什麼?是成功的前提嗎?
如果“成績”重要,怎樣才能讓成績好呢?孩子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家長又需要怎樣做呢?
現在社會上“混”得好的是成績好的人嗎?他們內心滿足、幸福嗎?
我希望孩子以後是怎樣的人呢?成功的?快樂的?……?
小孩的未來重要,還是現在重要?
成功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有自己的標準,還是遵照社會的標準?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我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嗎?

智商和情商哪個重要?
3-6歲的孩子要發展哪些能力最重要呢?對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整個人生,什麼是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有沒有一所幼稚園能塑造好對孩子發展最關鍵的“內核”的?這個“內核”包括什麼?怎樣塑造?
我選幼稚園看哪些因素?這些因素的排位是怎樣的?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對這些因素的具體要求是什麼?達到什麼標準我能接受?達不到的我能用其他辦法補嗎?
“蒙氏園”和“蒙事園”怎麼區分?
孩子幾歲送幼稚園比較適合?
孩子做好準備了嗎?我們自己做好準備了嗎?
對孩子入園後的表現,我們有期望和要求嗎?
孩子入園為什麼會哭?除了哭,還會有什麼其他表現呢?
我理解她這些行為的原因嗎?我能接受她的負面情緒嗎?我能怎麼做?
我能提前做些什麼?
我能預計孩子進園後可能會有哪些問題出現?情緒上的、生活自理上的、社交上的、課堂上的……?我知道如果遇到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嗎?我能容忍這些問題的存在嗎?
我願意和老師溝通嗎?老師願意和我溝通嗎?我和老師的溝通方式會是怎樣?
我對以上問題焦慮嗎?還是樂觀?還是迷茫?
看了上面一大堆問題,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頭疼吧。最簡單省事的方式就是“隨大流”:別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吧,准沒錯。可惜,這不是錯對的問題。這也不是一個人的答卷。
這次交流會大家討論的欲望很強,以至於嚴重超時,結束後還久久不肯離去。這樣的活動以後還會組織,互相交流學習。
陳老師的用心分享和我的一些見解在 75 樓,不放在這裡,是想大家先思考。學習,除了別人的啟發,更重要是自己的思考。
另外,補充陳老師的用心分享,和我的一些見解。
在我們談到幼小銜接問題時,作為一個曾經經歷過擇園痛苦、孩子現在已上三年級的家長,陳老師分享了對0-7歲階段的看法:
“……我們每個成年人心理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只不過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很多人不願意去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常去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心理問題,我去學習心理學,尋求一些幫助。接受過心理諮詢的都知道,無論什麼問題,心理諮詢師,無一例外的,都會問童年時發生什麼事,他不會問你小學、中學、談戀愛時發生的事,而是問童年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成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出現在0-7歲的童年期,它會影響成人後的工作、生活、與別人的關係……
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孩子0-7歲的心理發展,瞭解這個階段最重要是什麼。0-7歲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理解。而幾年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專家說法很有誤導性,讓家長注重智力的開發。知識性的學習其實可以往後在學,沒有孩子在一年級的學習會有問題。我們大學畢業求職面試時,也不會有人問你四歲的時候會多少字,會背多少唐詩,會算幾位數的加減。0-7歲是生活的學習,感官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像“自信”的學習難道是認知學習那樣簡單的累積嗎?
我們家長這代所受的教育使我們沒有安全感。怕輸在起跑線,如果人生是一場短跑,路邊的風景不重要,就是往70歲的終點猛跑,那麼這個起跑得快一些或許有意義。而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長跑,希望孩子跑得更長遠,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那麼,現在我們就要學習,瞭解孩子各個階段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硬塞和灌輸……”
另外,陳老師對入園的建議:儘量創造機會讓孩子熟悉環境,理解孩子入園的情緒。
我們換工作、進入新單位也會有擔憂,也需要適應。孩子進入陌生環境,沒有家人陪伴,肯定會有焦慮。孩子哭,是情緒的宣洩,不用制止。如果孩子硬壓抑著情緒,在幼稚園表現“很乖”,那麼回到家她會特別容易鬧彆扭,會容易哭。孩子剛進園特別容易生病,有他的心理原因。他的心理問題通過生理表現出來。我們很多人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很難接受負面情緒,受不了哭,見不得孩子不開心,想法設法要停止,這對心理健康不好。 (——我非常同意這一點,情緒沒有對錯,越壓抑越不走,接受情緒,是排解的第一步。有機會再組織大家學習情緒管理的學問,對自己、孩子、家庭、工作都很重要。)

交流會中還問到以下問題,我的回答僅供參考:
怎麼瞭解幼稚園資訊?
首先,如果是就近入園,可以向鄰居們打聽附近有什麼幼稚園,自己親自去看、和園長聊,看老師如何處理細節,還有和已經在這裡上學的孩子的家長聊。
第二,尋找家長的辦法有很多,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社區、公園玩,然後看到上了幼稚園的孩子,就與家長搭訕,有孩子在,人家一般都願意說,還可以帶孩子到幼稚園附近玩,找機會向接送的家長打聽。還可以在媽網上搜索幼稚園的名字,看相關的帖子,發站內短信給相關的家長詢問,或者發帖問。
第三,詢問家長幼稚園情況,不只是概括性的好或不好,要具體,怎麼好法,怎麼不好,具體的事例。通過多方面瞭解,幼稚園的教育理念、管理實施、老師是否有愛心和耐心,專不專業,懂不懂孩子心理,尊不尊重孩子,懂不懂引導的技巧,幼稚園重不重視與家長的溝通,遇到家長提出的問題,是回避、辯護的方式,還是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第四,上幼稚園的網站,如果有論壇,從中觀察瞭解。參加幼稚園的開放日或其它活動。
孩子多大送園好?
我覺得孩子多大送園更好,不是取決於生理年齡,而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對於安全感比較缺乏的孩子,我覺得還是不要那麼早送園。
曾好幾次聽到一些家長說,早點送園,讓孩子學多點東西。有些孩子還不到兩歲。我覺得真是不分輕重,我不否認早期啟蒙的作用,但是家長要知道什麼階段,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別揠苗助長,幼兒期的安全感缺失,對成人後都有影響。
有些家長還說,早點送他去全托,不用那麼煩。我覺得是家長責任感不夠,也沒體會到養兒育女的幸福,不瞭解生活快樂的本質。真可惜。
個人覺得,一般孩子3歲半以後入園更好。因為他的安全感、自理能力、語言能力、理解能力都發展的更好一些,社交的欲望也更強。小一點的孩子,他的語言未發展好時,在與人相處中不能用語言解決問題,就容易受挫,用哭鬧或動手的方式來處理。小小孩,還沒有和同伴玩的強烈欲望,更依戀大人。除了安全感的原因外,大人更容易理解和滿足他的需求,大人會主動逗他玩,有意思。而同齡的小孩,“叫他不要推倒我的積木,他偏要來搗亂。”……幼兒喜歡和大一點的孩子玩。另外,一些集體性的遊戲,是需要孩子的語言、理解(規則)、肢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進行。有了集體遊戲的樂趣,孩子才會有更多的交友欲望。
有些家長,老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人比,你讓孩子怎麼會喜歡和那個孩子相處呢,避都來不及呢。有些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做,生活自理代勞,攀爬跳跑又怕他摔,什麼都說“你不行”,孩子就被說成限制成“不行”了,安全感和自信心都不足,不粘著你才怪。
想讓孩子獨立,不是把他推出去,而是從小在生活點滴上讓他多體驗,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他就會更願意走出去。 幾歲送園還要考慮家庭狀況,有一位要上班的媽媽,不認可老人帶孩子的方式,找了一家教育理念她認可的幼稚園,兩歲就送她去,覺得幼稚園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比老人帶要好。這也是適合她家庭狀況的、她能想到的最佳方式。
(兼職編輯:王潔) 而在於過程,思考的過程,你自己思考的過程。請沒參加交流會的你也來思考一下,自己內心的答案是什麼?和家人一起討論也會各有收穫。

為什麼送孩子去幼稚園?
你想找什麼樣的幼稚園?
傳統幼稚園和蒙氏、華德福等非傳統幼稚園有什麼差別?
蒙氏主張愛和自由,自由過了不就無法無天了?自由教育之下的孩子能適應社會嗎?
蒙氏的自由與規則是什麼關係?
傳統要求的“聽話”的管教方式能培養一個自律的人嗎?去除了監管,人會自覺守則嗎?
人為什麼會沖紅燈?
沖紅燈是因為:大人沒教過?馬路上沒人管?別人也沖?沒有車或車速很慢?……?
沒沖紅燈是因為:這是規則?自己的個人安全?沖紅燈會令開車的司機緊張、影響別人、不好的示範?……?
為什麼制定規則?我們瞭解規則背後的意義嗎?
不守規則犧牲的是社會效率?
在教孩子適應社會時,如果是用套子套住他,沒有套子的時候他會怎辦?
把守則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是縱容?還是促使其自我學習,發現和理解規則,甚至創造規則的能力?
在兩種不同管教方式成長起來的人,去到不一樣的社會環境,哪種人更容易適應?
自由與自律的關係?
傳統幼稚園為什麼普遍常用“管”的方式?一個班幾個孩子幾個老師?
不用嚴厲和威脅的方式,能不能管得了那麼多孩子?
管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又會有什麼結果?
老師的責任在哪裡?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幼稚園的目的和家長的目的是一致的嗎?怎麼樣去協調,使其更相近或一致?
蒙氏、華德福幼稚園的孩子能和小學接軌嗎?
傳統和非傳統幼稚園孩子升小學,哪個更容易適應?哪個學習的後勁更足?
孩子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去應對環境的變化?家長為此又需做什麼準備呢?
成績代表了什麼?是成功的前提嗎?
如果“成績”重要,怎樣才能讓成績好呢?孩子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家長又需要怎樣做呢?
現在社會上“混”得好的是成績好的人嗎?他們內心滿足、幸福嗎?
我希望孩子以後是怎樣的人呢?成功的?快樂的?……?
小孩的未來重要,還是現在重要?
成功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有自己的標準,還是遵照社會的標準?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我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嗎?

智商和情商哪個重要?
3-6歲的孩子要發展哪些能力最重要呢?對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整個人生,什麼是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有沒有一所幼稚園能塑造好對孩子發展最關鍵的“內核”的?這個“內核”包括什麼?怎樣塑造?
我選幼稚園看哪些因素?這些因素的排位是怎樣的?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對這些因素的具體要求是什麼?達到什麼標準我能接受?達不到的我能用其他辦法補嗎?
“蒙氏園”和“蒙事園”怎麼區分?
孩子幾歲送幼稚園比較適合?
孩子做好準備了嗎?我們自己做好準備了嗎?
對孩子入園後的表現,我們有期望和要求嗎?
孩子入園為什麼會哭?除了哭,還會有什麼其他表現呢?
我理解她這些行為的原因嗎?我能接受她的負面情緒嗎?我能怎麼做?
我能提前做些什麼?
我能預計孩子進園後可能會有哪些問題出現?情緒上的、生活自理上的、社交上的、課堂上的……?我知道如果遇到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嗎?我能容忍這些問題的存在嗎?
我願意和老師溝通嗎?老師願意和我溝通嗎?我和老師的溝通方式會是怎樣?
我對以上問題焦慮嗎?還是樂觀?還是迷茫?
看了上面一大堆問題,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頭疼吧。最簡單省事的方式就是“隨大流”:別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吧,准沒錯。可惜,這不是錯對的問題。這也不是一個人的答卷。
這次交流會大家討論的欲望很強,以至於嚴重超時,結束後還久久不肯離去。這樣的活動以後還會組織,互相交流學習。
陳老師的用心分享和我的一些見解在 75 樓,不放在這裡,是想大家先思考。學習,除了別人的啟發,更重要是自己的思考。
另外,補充陳老師的用心分享,和我的一些見解。
在我們談到幼小銜接問題時,作為一個曾經經歷過擇園痛苦、孩子現在已上三年級的家長,陳老師分享了對0-7歲階段的看法:
“……我們每個成年人心理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只不過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很多人不願意去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常去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心理問題,我去學習心理學,尋求一些幫助。接受過心理諮詢的都知道,無論什麼問題,心理諮詢師,無一例外的,都會問童年時發生什麼事,他不會問你小學、中學、談戀愛時發生的事,而是問童年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成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出現在0-7歲的童年期,它會影響成人後的工作、生活、與別人的關係……
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孩子0-7歲的心理發展,瞭解這個階段最重要是什麼。0-7歲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理解。而幾年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專家說法很有誤導性,讓家長注重智力的開發。知識性的學習其實可以往後在學,沒有孩子在一年級的學習會有問題。我們大學畢業求職面試時,也不會有人問你四歲的時候會多少字,會背多少唐詩,會算幾位數的加減。0-7歲是生活的學習,感官的發展,人格的形成,像“自信”的學習難道是認知學習那樣簡單的累積嗎?
我們家長這代所受的教育使我們沒有安全感。怕輸在起跑線,如果人生是一場短跑,路邊的風景不重要,就是往70歲的終點猛跑,那麼這個起跑得快一些或許有意義。而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長跑,希望孩子跑得更長遠,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那麼,現在我們就要學習,瞭解孩子各個階段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硬塞和灌輸……”
另外,陳老師對入園的建議:儘量創造機會讓孩子熟悉環境,理解孩子入園的情緒。
我們換工作、進入新單位也會有擔憂,也需要適應。孩子進入陌生環境,沒有家人陪伴,肯定會有焦慮。孩子哭,是情緒的宣洩,不用制止。如果孩子硬壓抑著情緒,在幼稚園表現“很乖”,那麼回到家她會特別容易鬧彆扭,會容易哭。孩子剛進園特別容易生病,有他的心理原因。他的心理問題通過生理表現出來。我們很多人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很難接受負面情緒,受不了哭,見不得孩子不開心,想法設法要停止,這對心理健康不好。 (——我非常同意這一點,情緒沒有對錯,越壓抑越不走,接受情緒,是排解的第一步。有機會再組織大家學習情緒管理的學問,對自己、孩子、家庭、工作都很重要。)

交流會中還問到以下問題,我的回答僅供參考:
怎麼瞭解幼稚園資訊?
首先,如果是就近入園,可以向鄰居們打聽附近有什麼幼稚園,自己親自去看、和園長聊,看老師如何處理細節,還有和已經在這裡上學的孩子的家長聊。
第二,尋找家長的辦法有很多,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社區、公園玩,然後看到上了幼稚園的孩子,就與家長搭訕,有孩子在,人家一般都願意說,還可以帶孩子到幼稚園附近玩,找機會向接送的家長打聽。還可以在媽網上搜索幼稚園的名字,看相關的帖子,發站內短信給相關的家長詢問,或者發帖問。
第三,詢問家長幼稚園情況,不只是概括性的好或不好,要具體,怎麼好法,怎麼不好,具體的事例。通過多方面瞭解,幼稚園的教育理念、管理實施、老師是否有愛心和耐心,專不專業,懂不懂孩子心理,尊不尊重孩子,懂不懂引導的技巧,幼稚園重不重視與家長的溝通,遇到家長提出的問題,是回避、辯護的方式,還是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第四,上幼稚園的網站,如果有論壇,從中觀察瞭解。參加幼稚園的開放日或其它活動。
孩子多大送園好?
我覺得孩子多大送園更好,不是取決於生理年齡,而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對於安全感比較缺乏的孩子,我覺得還是不要那麼早送園。
曾好幾次聽到一些家長說,早點送園,讓孩子學多點東西。有些孩子還不到兩歲。我覺得真是不分輕重,我不否認早期啟蒙的作用,但是家長要知道什麼階段,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別揠苗助長,幼兒期的安全感缺失,對成人後都有影響。
有些家長還說,早點送他去全托,不用那麼煩。我覺得是家長責任感不夠,也沒體會到養兒育女的幸福,不瞭解生活快樂的本質。真可惜。
個人覺得,一般孩子3歲半以後入園更好。因為他的安全感、自理能力、語言能力、理解能力都發展的更好一些,社交的欲望也更強。小一點的孩子,他的語言未發展好時,在與人相處中不能用語言解決問題,就容易受挫,用哭鬧或動手的方式來處理。小小孩,還沒有和同伴玩的強烈欲望,更依戀大人。除了安全感的原因外,大人更容易理解和滿足他的需求,大人會主動逗他玩,有意思。而同齡的小孩,“叫他不要推倒我的積木,他偏要來搗亂。”……幼兒喜歡和大一點的孩子玩。另外,一些集體性的遊戲,是需要孩子的語言、理解(規則)、肢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進行。有了集體遊戲的樂趣,孩子才會有更多的交友欲望。
有些家長,老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人比,你讓孩子怎麼會喜歡和那個孩子相處呢,避都來不及呢。有些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做,生活自理代勞,攀爬跳跑又怕他摔,什麼都說“你不行”,孩子就被說成限制成“不行”了,安全感和自信心都不足,不粘著你才怪。
想讓孩子獨立,不是把他推出去,而是從小在生活點滴上讓他多體驗,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他就會更願意走出去。 幾歲送園還要考慮家庭狀況,有一位要上班的媽媽,不認可老人帶孩子的方式,找了一家教育理念她認可的幼稚園,兩歲就送她去,覺得幼稚園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比老人帶要好。這也是適合她家庭狀況的、她能想到的最佳方式。
(兼職編輯:王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