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愛、自由和其他(上)

自從貼出了我上次“懲戒”開開的經過以後, 收到不少媽媽的回帖, 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 我總結了一下, 覺得我當時的處理方式是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其一、當時在片子快要結束之前, 就應該給開開提個醒, “看完了就要去吃飯了哦。 ”覺得好瓶的點子不錯, 放個小鬧鐘在邊上, 跟他講, 等鐘的指標走到哪裡的時候, 我們就該吃飯去了。 這樣既比較直觀, 開開容易明白時間的概念, 又可以慢慢教給他識鐘。 可謂一舉兩得。

其二、在開開開始哭鬧, 但是還沒有就地打滾之前, 應該充滿感情地抱住他, 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他,

Advertisiment
我們不能再看電視了, 媽媽知道你很不願意這樣, 可是, 你前面已經答應過媽媽看完就要去吃飯的, 是不是?

其三、如果開開繼續哭鬧, 既而發展到在地上打滾, 我應該仍然柔聲細語地告訴他媽媽的立場, 如果他執迷不悟的話, 就告訴他, 如果他再不起來, 媽媽就要讓他一個人留在那裡了。 還可以象有些媽媽建議的那樣, 再一次試試擁抱他, 告訴他媽媽愛他。 如果他還是推開媽媽, 那我只好灰溜溜地走嘍。 我知道人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 會拒絕任何人, 雖然其實是很想人家來給臺階下, 這個時候, 其實最好就是給對方一點空間, 讓他冷靜下來。 告訴他, 媽媽希望開開不要在地上打滾。 無論什麼時候, 都不要說 “媽媽不喜歡寶寶了”,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喜歡的只是寶寶的某些行為而已。

最後是, 當風波過去以後, 告訴寶寶, 媽媽愛他。 有媽媽建議我等開開平靜下來以後再跟他講道理, 我倒覺得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說。 如果風波剛過, 我們又再去提起那事, 會不會又扯動那根筋呢?我是有點擔心的, 所以, 當時開開平靜下來以後, 我就沒有再提起了。

在忙忙碌碌的育兒過程中, 抽空看了些有關的書籍, 有點臨陣磨槍, 摸石頭過河的感覺。 看書, 基本上是看些綱要, 瞭解作者的基本思想, 然後汲取些自己覺得有道理的道理。 書是死的, 人才是活的嘛, 更何況專家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 哪能盡聽書上的?盡信書, 不如無書嘛!有了理論武裝, 到了實際生活當中,

Advertisiment
還是要靈活應用的。 每個家長不一樣, 每個孩子不一樣, 每次我們碰到的情況也不一樣的。 所以, 對於書上講的, 對於專家們講的, 也不能全盤接受。 毛主席不是有句名言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回到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 我的一家之言是:需要的。 大家都在討論孫瑞雪老師的 “愛和自由”。 我沒有看過這本書, 只是從網上看得摘抄和大家的評論。 感覺到有一點疑惑, 好象大家覺得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沒有一點約束, 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 自由也是相對的。 紀律和自由是相輔相成的, 不是對立的。 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也不是所有的約束孩子的家長都是法西斯。 現在大家有點談教養變色,

Advertisiment
以為給孩子立規矩就是非得板起臉來訓孩子。 我以為不然, 教育有很多種方式, 規矩有多有少, 有不同的立法,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規矩,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因材施教。 不過大家看了我上次那個帖子, 可能以為給孩子立規矩都得這樣勞神傷心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給開開講道理做規矩的時候都是如春風拂面, 在潛移默化之間做到的喔。 但是在有些時候, 沒有辦法的時候, 也只能忍痛做規矩。

關於自由是相對的來講, 看到有人問, 如何對待孫老師講的給孩子選擇食物的自由?我想, 孫老師應該不會提倡讓孩子自己去超市買他喜歡吃的東西, 而家長不做任何引導吧?他今天買了什麼, 就吃什麼?而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