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教子的那些老話對嗎?

再過兩天就是“六一”兒童節, 家長們都很重視。 因為, 凡是與孩子有關的事, 一定是家庭的大事。 家長都把孩子當成人生試卷, 都希望在教育上自己能拿高分, 於是, 我們的生活中流傳著各種與教育孩子有關的俗語, 新的時期家長們又賦予這些俗語新的內容。

俗話之一:七歲八歲 討人嫌

劉佳特別怕放學去接兒子, 因為, 一到學校, 肯定是挨老師說。 “你家孩子上課就沒有一時安靜的。 ”“下課了上躥下跳, 哪兒危險去哪兒。 ”不僅是老師, 很多同學的家長都會圍著她說:“你們家孩子又搶我們文具了。 ”“他總在我們孩子後邊亂動,

Advertisiment
太影響我們學習了。 ”“今天你們孩子竟然往我們孩子衣服裡扔沙子。 ”劉佳覺得頭都大了, 怎麼養了這麼淘氣的兒子。

劉佳的兒子東東, 10個月大就會走路, 可是, 從此劉佳就疲於奔命。 孩子不停地跳來撞去, 常常從一張椅子跳到另外一張椅子上, 站到沙發靠背上, 爬到桌子上, 傢俱經常被他弄壞。 翻箱倒櫃, 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是常事。 不能動的東西他偏要去動, 撥弄電源插座, 扳倒開水瓶, 搞得全家人不得安寧。

小時候, 東東的爺爺奶奶總說:“淘小子是好的。 ”可是, 上了小學以後, 東東在課堂上總是大聲講話, 經常打斷老師上課;他在椅子上動個不停, 直到椅子翻倒為止, 經常招惹鄰座同學, 時常發怪聲, 有時他會突然站起來,

Advertisiment
在教室裡跑來跑去。 老師幾乎天天請家長, 同學們也不喜歡跟他一起玩。 劉佳一批評兒子, 爺爺奶奶又說:“七歲八歲討人嫌, 淘氣點正常。 ”可是, 劉佳覺得這孩子再不管就不行了。 怎麼管呢?是打, 是罵, 是懲罰?真是發愁。

觀點:

七歲八歲, 是孩子的一個逆反期, 所以, 民間才有這樣的俗話。 不過, 家長要瞭解孩子是天性淘氣還是有多動症的傾向。 多動症兒童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淘氣兒童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能全神貫注, 甚至討厭被干擾。 在環境不熟悉的情況下, 淘氣的孩子行為比較規範;而多動症兒童缺乏自我約束的心理機制, 哪怕剛進入陌生環境, 也會表現出多動現象, 對什麼都動手動腳, 大吵大鬧, 制止也不見效果。

Advertisiment
多動症的兒童無目的性活動過多、行為衝動、運動協調性差, 並有知覺、語言、記憶的障礙。 如果孩子只是淘氣, 家長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來吸引孩子, 培養他的注意力, 鼓勵他控制自己。 如果孩子有多動症的跡象, 就應該早一點診斷並參加專業的訓練指導。

俗話之二 :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

蘇潔自從生了女兒楠楠之後就決定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並放棄了自己的工作。 蘇潔的老公何陽月收入4000元左右, 負擔著一家三口的生活。 楠楠今年9月份就要上幼稚園了, 在全家的努力下, 在一個國辦園得到了名額。 可是, 這些天, 蘇潔的計畫又變了, 她要退了這個名額, 讓孩子上一所比較知名的私立園。 她一再對何陽說,

Advertisiment
這家私立園的設施如何豪華, 教育理念如何科學。 何陽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覺得別折騰了, 一是這個園離咱們家比較遠, 孩子受罪。 再有, 一個月要2600多元, 我一大半的工資就沒了, 這會大大影響咱們的生活品質。 ”蘇潔卻堅持著:“孩子早期教育多重要啊, 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 現在正是關鍵期, 花多少錢都值。 ”何陽卻說:“你從孩子一出生就是這句話, 所以, 什麼時髦你就讓孩子學什麼, 游泳啊、英語啊、潛能開發課, 一課時120塊, 比我上大學還貴呢。 各種各樣的益智類書和玩具, 你見一樣就買一樣, 這些花費也有上萬元了。 我覺得咱們得量力而行。 ”蘇潔特別不愛聽這些話, 就反駁著:“你看周圍的孩子不都是這樣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Advertisiment
這話你沒聽過啊。 一切為了孩子, 這我還嫌孩子學得不夠多呢。 你看我們同學的孩子, 比楠楠大不了多少, 都認識好幾百個字了, 我聽著都著急。 現在付出多一些, 以後不後悔。 ”何陽也知道孩子的教育投入很重要, 可是, 又覺得總要考慮到家庭的實際情況, 卻又說服不了老婆, 只覺得壓力巨大, 自己有點承擔不起。

觀點:

三歲看大, 看的是什麼?這個時期關鍵是形成生活習慣和確立基本人格。 三歲以前是兒童早期教育的關鍵期, 這話沒錯, 但早期教育往往被誤解為學習更多的知識。 其實這個階段重要的還是各種良好習慣和健康性格的形成。 孩子的成長培育路遠且長, 幼年更多的是在塑“形”, 而不是在塑“識”。 家長應該量力而行, 親身參與,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讓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俗話之三: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

成成暑假後就上6年級了,他卻上課睡覺,下課打鬧,作業不做,考試胡寫……成成在練習冊上畫小人兒,他的腦子裡把那些小人兒當成老爸,用筆尖兒在上邊紮小洞,一邊紮一邊恨恨地想:“讓你打我,讓你逼我……”

成成的爸爸老杜一直認為:必須能給孩子特別優越的成長環境。於是,他在事業功成名就後,準備當爸爸時已經43歲了。有了兒子以後,他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老杜和愛人都是精明要強的人,他們覺得孩子一定要比自己強,才不算給老子丟臉。他們給孩子立了各種生活和學習的規矩,定了大量的目標。老杜深信:“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當然,現在不興打孩子了,但是一定要嚴管,要“魔鬼訓練”。

從孩子上一年級,老杜就要求:考試一定得是前三名。不達目標,就不給飯吃,不給買好東西……孩子到了三年級以後,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出現厭學。老杜著了急,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找了一對一家教。到了四年級,又想盡辦法把孩子轉到了“優質校”。

新轉學,孩子說什麼也不去。老杜第一次動手打了孩子,並強行把孩子塞進車里弄到了學校。孩子大哭大鬧,但是,老杜認為,這是為孩子好。成成進了新學校,沒有朋友,學習習慣不適應,成績越來越差。老杜打孩子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從用手到用棍子、皮帶……孩子從哭鬧到反抗,到消極應對。成成覺得,反正每天都是罵和打,無所謂。他做了一個超人的模型寫上自己的名字,他想:我可以變成超人飛到天上就好了。

觀點:

孩子在三四年級時成績下降,如果家長採取的是冷靜分析和積極應對,給孩子信心,也許孩子很快會走出這個低谷。給孩子轉學,用處罰、加大壓力,甚至武力的辦法想扭轉局面,卻讓孩子身心受傷。孩子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現在,要解決的其實不是學習問題,而是讓孩子重新感受到愛,重新愛上生活。再用體罰解決問題,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俗話之四:從小不怕慣 長大金不換

亞梅把兒子送到了考場――今天有一項重要的英語競賽。兒子已經14歲了,上了初三。可是,亞梅還如同對待一個小學生一樣,給兒子檢查著准考證有沒有帶,筆是不是夠用。

進場的鈴聲響了,兒子一定要讓媽媽送自己進去。亞梅向門前的老師們賠著笑臉,請求給自己這個“特殊待遇”。可是,老師們不同意,兒子犯了脾氣:“你不送我進去,我就不考了。”不論亞梅怎麼哄,兒子就是不動地兒,亞梅的汗不停地往下流。她再三地求著門前的老師:“求求你們,讓我送孩子進去,我怕他找不到考場。”可是,不論怎麼交涉,亞梅也進不去大門,兒子也不肯讓步。眼看考試的時間就要到了,亞梅一把拉起孩子推開門口的老師,沖進了大門。

後邊老師的呼喊,前邊老師的攔阻,亞梅都沒理會。她拉著孩子沖過了好幾道“關卡”,直到把孩子推進了應去的考場,亞梅才長出一口氣。她被一大批老師包圍住了,大家的指責聲不斷,亞梅心裡卻比剛才踏實了,因為她知道兒子已經被她安排好了。

亞梅是把孩子當一件“珍品”來“供奉”的。兒子的一切都由她一手包辦。孩子挑食,她變著花樣做吃的。孩子不喜歡上幼稚園,她辭了工作當全職媽媽。孩子愛發小脾氣,她把自己“訓練”得百依百順。亞梅把兒子捧在掌心裡,孩子沒自己洗過內衣,沒自己熱過一次飯,甚至沒自己去買過一件東西。亞梅每天累得腰酸腿疼,孩子的生活能力卻越來越差,越來越任性,她卻總是安慰自己說:從小不怕慣,長大金不換。亞梅相信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改掉這諸多的壞毛病,就像樹大自然直一樣。

觀點:

的確,我們不能苛責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把許多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們沒有掌握的一些技能、養成的一些習慣會隨著成長逐步增加完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因為不良的習慣一旦形成,再想去糾正,可能會事倍功半。就像在空白的紙上作畫容易,但在一張塗汙的紙上再創作就難了。培養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足夠的生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學習成績來,這些更重要。把自己永遠當成孩子的拐杖,孩子就失去了自己行走的能力。單純地期待樹大自然直是不切實際的。

親身參與,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讓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俗話之三: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

成成暑假後就上6年級了,他卻上課睡覺,下課打鬧,作業不做,考試胡寫……成成在練習冊上畫小人兒,他的腦子裡把那些小人兒當成老爸,用筆尖兒在上邊紮小洞,一邊紮一邊恨恨地想:“讓你打我,讓你逼我……”

成成的爸爸老杜一直認為:必須能給孩子特別優越的成長環境。於是,他在事業功成名就後,準備當爸爸時已經43歲了。有了兒子以後,他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老杜和愛人都是精明要強的人,他們覺得孩子一定要比自己強,才不算給老子丟臉。他們給孩子立了各種生活和學習的規矩,定了大量的目標。老杜深信:“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當然,現在不興打孩子了,但是一定要嚴管,要“魔鬼訓練”。

從孩子上一年級,老杜就要求:考試一定得是前三名。不達目標,就不給飯吃,不給買好東西……孩子到了三年級以後,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出現厭學。老杜著了急,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找了一對一家教。到了四年級,又想盡辦法把孩子轉到了“優質校”。

新轉學,孩子說什麼也不去。老杜第一次動手打了孩子,並強行把孩子塞進車里弄到了學校。孩子大哭大鬧,但是,老杜認為,這是為孩子好。成成進了新學校,沒有朋友,學習習慣不適應,成績越來越差。老杜打孩子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從用手到用棍子、皮帶……孩子從哭鬧到反抗,到消極應對。成成覺得,反正每天都是罵和打,無所謂。他做了一個超人的模型寫上自己的名字,他想:我可以變成超人飛到天上就好了。

觀點:

孩子在三四年級時成績下降,如果家長採取的是冷靜分析和積極應對,給孩子信心,也許孩子很快會走出這個低谷。給孩子轉學,用處罰、加大壓力,甚至武力的辦法想扭轉局面,卻讓孩子身心受傷。孩子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現在,要解決的其實不是學習問題,而是讓孩子重新感受到愛,重新愛上生活。再用體罰解決問題,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俗話之四:從小不怕慣 長大金不換

亞梅把兒子送到了考場――今天有一項重要的英語競賽。兒子已經14歲了,上了初三。可是,亞梅還如同對待一個小學生一樣,給兒子檢查著准考證有沒有帶,筆是不是夠用。

進場的鈴聲響了,兒子一定要讓媽媽送自己進去。亞梅向門前的老師們賠著笑臉,請求給自己這個“特殊待遇”。可是,老師們不同意,兒子犯了脾氣:“你不送我進去,我就不考了。”不論亞梅怎麼哄,兒子就是不動地兒,亞梅的汗不停地往下流。她再三地求著門前的老師:“求求你們,讓我送孩子進去,我怕他找不到考場。”可是,不論怎麼交涉,亞梅也進不去大門,兒子也不肯讓步。眼看考試的時間就要到了,亞梅一把拉起孩子推開門口的老師,沖進了大門。

後邊老師的呼喊,前邊老師的攔阻,亞梅都沒理會。她拉著孩子沖過了好幾道“關卡”,直到把孩子推進了應去的考場,亞梅才長出一口氣。她被一大批老師包圍住了,大家的指責聲不斷,亞梅心裡卻比剛才踏實了,因為她知道兒子已經被她安排好了。

亞梅是把孩子當一件“珍品”來“供奉”的。兒子的一切都由她一手包辦。孩子挑食,她變著花樣做吃的。孩子不喜歡上幼稚園,她辭了工作當全職媽媽。孩子愛發小脾氣,她把自己“訓練”得百依百順。亞梅把兒子捧在掌心裡,孩子沒自己洗過內衣,沒自己熱過一次飯,甚至沒自己去買過一件東西。亞梅每天累得腰酸腿疼,孩子的生活能力卻越來越差,越來越任性,她卻總是安慰自己說:從小不怕慣,長大金不換。亞梅相信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改掉這諸多的壞毛病,就像樹大自然直一樣。

觀點:

的確,我們不能苛責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把許多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們沒有掌握的一些技能、養成的一些習慣會隨著成長逐步增加完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因為不良的習慣一旦形成,再想去糾正,可能會事倍功半。就像在空白的紙上作畫容易,但在一張塗汙的紙上再創作就難了。培養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足夠的生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學習成績來,這些更重要。把自己永遠當成孩子的拐杖,孩子就失去了自己行走的能力。單純地期待樹大自然直是不切實際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