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載體培育的五大能力

我們接觸過很多的父母, 他們有著不同年齡、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知識層次、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收入。 。 。 。 。 。 , 但他們都期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未來社會生存過程中, 能夠獲取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那如何來獲得快樂和幸福呢?

每一位元孩子的父母都會對孩子的未來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藍圖, 也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 孩子可以很好的讀書, 考上一所比較稱心的大學, 然後找一份不錯的工作, 可是父母們從自己的成長經歷, 會得出這樣結果:這一切不等於自己的孩子就能夠獲得他獨立生活後的快樂和幸福!那孩子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

Advertisiment

我們說, 孩子只有具備了五大基本能力, 即:

“邏輯思維分析能力”、

“邏輯思維自控、自抑能力”、

“邏輯思維社會溝通能力(強大的“目的性邏輯思維”資訊交換能力)”、

“主動編織目的性邏輯思維的能力(主動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自我承擔能力(責任感)”才能在將來獲得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下面我們將這五大能力介紹給各位父母。

邏輯思維分析能力

凱奇是一個2歲10個月的小男孩, 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候, 他爬在地上, 流著口水, 正在津津有味的閱讀一本成人雜誌, 而且令人驚異的是, 他的臉上露出了非常恬靜和愉悅的表情。

他的外婆自豪的給我們介紹, 凱奇的父母是高級知識份子,

Advertisiment
非常繁忙, 從小凱奇就生活在一個充滿知識的環境中。 家裡最多的就是書, 外婆為了教好凱奇, 就在牆上、地上、傢俱上, 凱奇有可能觸摸到的所有地方, 貼滿漢字。 凱奇也好像對文字充滿了興趣, 所以, 不到3歲的凱奇, 已經掌握的基本的閱讀的能力。

和凱奇的外婆暢談的快2個小時, 我們發現凱奇看見其他小朋友, 有點緊張, 行走不是很順暢, 很容易摔倒, 吃飯的時候容易噎到……

在這個案例中, 我們瞭解到, 由於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其成長環境相對單純, 主要由文字, 確切地說的抽象符號所構成。 在這個特定的資訊範疇內, 這個孩子形成了較其他孩子強一些的“單純邏輯思維分析能力”。 那這種能力對未來有益處嗎?作為一般父母是否應該借鑒,

Advertisiment
儘早培育出有“特殊能力”的孩子呢?

我們說, 如果父母想把您的孩子培育成所謂的‘天才’, 那麼父母只需要做一件事情, 就可以很容易的實現。 那就是, 孩子從出生之後, 把孩子可能採集到的一切資訊純潔和單一化, 也就是最大化地實現某個相對的資訊範疇的採集, 例如:數學領域的、語言文字領域的、音樂藝術領域的……, 由於孩子成長需要積極採集大量的資訊構建起邏輯思維(這是孩子成長的本能), 那麼他就會針對這個資訊範疇創建出超強的“單純邏輯思維分析能力”, ‘天才’就產生了。 然後呢?

團團的媽媽是一位博士在讀生, 她的丈夫就是一位14歲就上大學的‘天才’, 24歲清華博士畢業, 現為一名電腦工程師。

Advertisiment
她說第一次見到團團爸爸的時候, 簡直崇拜死了, 哈哈!原來傳說中的少年天才就長這個樣子呀!而後不久就結婚了。

團團爸爸, 一身學者氣, 在我們和團團媽媽溝通的過程中, 他只是安靜的聽著, 很少插話。 團團媽媽對團團爸爸的評價就是:團團爸爸很聰明, 很有工作能力和想法, 但是不會生活、不懂生活, 和他在一起沒有任何生活情趣, 是永遠需要別人照顧的孩子。 跟這樣人生活讓自己很累, 很辛苦, 自己沒有獲得幸福!

這就是父母需要的“天才”嗎?我們知道, “單純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良好形成往往意味著“複合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喪失或殘缺, 而“複合邏輯思維分析能力”才是人類在社會生存資訊環境中, 關乎生存品質的決定因素。

Advertisiment
而“複合邏輯思維分析能力”是建立在廣泛的社會類資訊、生活類資訊和科學知識類資訊豐富積累上的, 是需要多類資訊範疇中各種不同資訊的相互支撐才能最終形成的。

什麼是“邏輯思維分析能力”?“複合邏輯思維分析”?“單純邏輯思維分析”呢?

載體培育認為

“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在社會生存資訊環境實際應用過程中, 根據“目的性邏輯思維”不同的目的又分為“複合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和“單純邏輯思維分析能力”。

所謂“複合邏輯思維分析”是指進行分析的目的物件本質相對複雜, 其需要邏輯思維進行多個範疇中的目的資訊組合才可實現的、相對複雜的“複合目的性邏輯思維”的編織過程。

所謂“單純邏輯思維分析”是指在社會生存資訊環境中某個相對獨立的社會資訊範疇內, 針對某個相對單純的邏輯思維目的進行邏輯思維分析的過程,其在進行邏輯思維分析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資訊基本上都屬於同一個資訊範疇內的資訊。

我們提醒父母:在是否過多培養孩子的“單純邏輯思維分析能力”這個問題上,父母應當給予慎重的考慮。

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在自己經濟條件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帶孩子出去看看,走走,多接觸一些資訊,這是對的。起碼,培育“形式”實現了。那麼孩子“能力”隨之提高了嗎?

顧先生常常問諮詢來的父母:“你們是否經常帶孩子去動物園?”

父母:“當然,幾乎每2周去一次。”

顧先生:“帶孩子去動物園的目的是什麼?”

父母:“看動物呀!給動物喂吃的,孩子喜歡去。”

顧先生:“也就是,去動物園可以讓孩子認識很多動物,讓他們愛護動物。增加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對嗎?”

父母:“對。”

顧先生:“你的目的實現了嗎?如何實現的,比如觀察能力。”

父母:“沒有想過,不用目的性這麼強吧,孩子還小,只要孩子高興就好吧!”

這樣想未嘗不可,只不過喪失了很好地培育時機而已。我們知道父母和孩子去動物園的一日流程不外乎這樣:因為是週末,所以不會起的很早,何況經常去動物園,所以大概8點左右起床,收拾準備一下基本上9點半左右到動物園。到了動物園,你們就想趁著孩子精神好,趕快去看動物們,最好都能走一遍,把動物看全了。跑了一大圈,快到中午了,大家都累了,就想著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吃個午飯,然後下午4點左右到家,孩子在車上可能疲憊的還會睡上一大覺,一天的活動就這樣基本結束了。

父母:“恩,基本上是這樣。”

顧先生:“好,那孩子現在和之前談起他/她喜歡的動物的內容有所增加嗎?好奇心依然很高漲嗎?”

媽媽:“她很喜歡猴子,是因為可以給猴子喂吃的,後來不可以隨便餵食了,她好像就沒有特別喜歡的了。不過還是很喜歡去動物園的。”

顧先生:“恩,我們說,觀察能力或者說注意能力的培育是在相對純潔的資訊環境中才有可能良好實現的。比如孩子喜歡猴子,不錯,那麼我們今天就去看猴子,只看猴子。孩子在看的時候,大人就在一旁陪伴著,解答孩子的問題,盡可能幫助孩子去描述,……,圍繞著這一切的活動,才有可能去實現之前你們為孩子最初設定的培育目標,才有可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對“興趣”的延續,否則動物園跟社區內的遊樂設施就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了”

孩子喜歡去動物園,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提——好奇,那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能抓住這個有效的培育時機呢?我們就以這個案例為例,如果想實現我們這一主題談論到的“複合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育,父母可嘗試設定如下一些有趣的,又不是非常牽扯自己精力的活動:

活動之前可以讓孩子預測一下當天的天氣(比如:天氣是否會下雨?是否很熱?是否會颳風?等等)

活動之前可以設想一下在動物園可能遇到的人和事

大家討論一下活動當天所需要的物品

讓孩子選擇這次想要去看的動物,瞭解一些關於這個動物的資料

活動當天在看孩子選擇的那個動物過程中,討論一些更為細緻的問題,如果沒有答案,回來再討論,晚上,和孩子一起把今天的活動回顧一下,討論當天發生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父母看到這裡可能會說,“哦,有的時候我們也探討,可是孩子說‘不知道’,那我們的談話有意義嗎?”當然有了,因為孩子所積累的資訊有限,還沒有能力去構建更為細緻的細節並和你們探討細節和經驗感受,但是父母這樣做會引發孩子的注意力,引發孩子去感受經驗的興趣。

我們說,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孩子遇到強勢怎麼辦?遇到弱勢怎麼辦?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可以自己處理?什麼事情需要和大人商量才可以做?如何做不給別人增加麻煩?如何做才能與人與己方便……,這些都需要強大的分析能力。

針對某個相對單純的邏輯思維目的進行邏輯思維分析的過程,其在進行邏輯思維分析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資訊基本上都屬於同一個資訊範疇內的資訊。

我們提醒父母:在是否過多培養孩子的“單純邏輯思維分析能力”這個問題上,父母應當給予慎重的考慮。

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在自己經濟條件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帶孩子出去看看,走走,多接觸一些資訊,這是對的。起碼,培育“形式”實現了。那麼孩子“能力”隨之提高了嗎?

顧先生常常問諮詢來的父母:“你們是否經常帶孩子去動物園?”

父母:“當然,幾乎每2周去一次。”

顧先生:“帶孩子去動物園的目的是什麼?”

父母:“看動物呀!給動物喂吃的,孩子喜歡去。”

顧先生:“也就是,去動物園可以讓孩子認識很多動物,讓他們愛護動物。增加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對嗎?”

父母:“對。”

顧先生:“你的目的實現了嗎?如何實現的,比如觀察能力。”

父母:“沒有想過,不用目的性這麼強吧,孩子還小,只要孩子高興就好吧!”

這樣想未嘗不可,只不過喪失了很好地培育時機而已。我們知道父母和孩子去動物園的一日流程不外乎這樣:因為是週末,所以不會起的很早,何況經常去動物園,所以大概8點左右起床,收拾準備一下基本上9點半左右到動物園。到了動物園,你們就想趁著孩子精神好,趕快去看動物們,最好都能走一遍,把動物看全了。跑了一大圈,快到中午了,大家都累了,就想著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吃個午飯,然後下午4點左右到家,孩子在車上可能疲憊的還會睡上一大覺,一天的活動就這樣基本結束了。

父母:“恩,基本上是這樣。”

顧先生:“好,那孩子現在和之前談起他/她喜歡的動物的內容有所增加嗎?好奇心依然很高漲嗎?”

媽媽:“她很喜歡猴子,是因為可以給猴子喂吃的,後來不可以隨便餵食了,她好像就沒有特別喜歡的了。不過還是很喜歡去動物園的。”

顧先生:“恩,我們說,觀察能力或者說注意能力的培育是在相對純潔的資訊環境中才有可能良好實現的。比如孩子喜歡猴子,不錯,那麼我們今天就去看猴子,只看猴子。孩子在看的時候,大人就在一旁陪伴著,解答孩子的問題,盡可能幫助孩子去描述,……,圍繞著這一切的活動,才有可能去實現之前你們為孩子最初設定的培育目標,才有可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對“興趣”的延續,否則動物園跟社區內的遊樂設施就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了”

孩子喜歡去動物園,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提——好奇,那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能抓住這個有效的培育時機呢?我們就以這個案例為例,如果想實現我們這一主題談論到的“複合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育,父母可嘗試設定如下一些有趣的,又不是非常牽扯自己精力的活動:

活動之前可以讓孩子預測一下當天的天氣(比如:天氣是否會下雨?是否很熱?是否會颳風?等等)

活動之前可以設想一下在動物園可能遇到的人和事

大家討論一下活動當天所需要的物品

讓孩子選擇這次想要去看的動物,瞭解一些關於這個動物的資料

活動當天在看孩子選擇的那個動物過程中,討論一些更為細緻的問題,如果沒有答案,回來再討論,晚上,和孩子一起把今天的活動回顧一下,討論當天發生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父母看到這裡可能會說,“哦,有的時候我們也探討,可是孩子說‘不知道’,那我們的談話有意義嗎?”當然有了,因為孩子所積累的資訊有限,還沒有能力去構建更為細緻的細節並和你們探討細節和經驗感受,但是父母這樣做會引發孩子的注意力,引發孩子去感受經驗的興趣。

我們說,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孩子遇到強勢怎麼辦?遇到弱勢怎麼辦?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可以自己處理?什麼事情需要和大人商量才可以做?如何做不給別人增加麻煩?如何做才能與人與己方便……,這些都需要強大的分析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