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在幼稚園不愛說話的寶寶

在家裡唧唧喳喳說個不停的寶寶, 一進幼稚園卻突然緘口不言了。 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呢?怎樣讓寶寶在幼稚園也活潑開朗、愛說愛笑呢?

菁菁的奇怪表現

菁菁的表現讓媽媽很納悶:她在家裡跟爸爸媽媽很愛說話, 一句一句說得清清楚楚, 但是在幼稚園裡不愛說話。 老師跟她說話, 她總是不回答, 只是看著老師點點頭或者搖搖頭。 媽媽讓她說“老師好”, 她要麼不說, 要麼低著頭用很小的聲音說。 她跟小朋友倒也合得來, 但是很少交流。 媽媽問她為什麼在幼稚園不說話, 本來正說話的她就又不說話了。

Advertisiment

專家:寶寶的選擇性緘默現象必須關注

選擇性緘默是指孩子已獲得基本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但因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卻沉默不語的現象。 其實質是孩子出現了社會適應困難, 而不是語言本身出現了障礙。 當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時候, 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的孩子主要借助眼神、手勢、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進行交流。 調查統計發現, 孩子3歲左右開始出現這種現象, 並且女孩比男孩更加常見。

選擇性緘默的寶寶有兩種不同的表現:一種是害羞、膽怯、退縮;另一種是衝動、攻擊、暴躁。 個別幼兒可能還有其他反應, 例如, 遺尿、遺糞等, 這與他們不用語言及時向成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狀況有關。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選擇性緘默, 需要到醫院做專業治療。 但大多數孩子都是暫時的, 屬於社會適應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父母發現之後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 選擇性緘默就會漸漸消失。

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選擇性緘默現象, 就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患有自閉症, 因為自閉症的孩子也不愛說話。 二者最大的區別是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已經獲得了基本的語言能力, 只是在某些場合默默不語;而自閉症患兒沒有獲得基本的語言能力, 無論跟家人還是外人都缺乏正常交流中的目光對視或一問一答的互動現象。 例如問他一個問題, 他通常是不回答或者只是重複你的問題。

Advertisiment
自閉症患兒需要早期發現和早期專業治療。

讓寶寶在幼稚園快樂開口的策略

1、不要急於逼迫寶寶開口

只要寶寶在家裡或者比較熟悉的場合說話正常, 就不要太擔心他的語言發展有障礙, 也不要過分強調寶寶沒有禮貌等品德問題。 如果家長心情急切, 強迫寶寶說話, 他會更加緊張, 說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誤解為口吃, 情況就更加糟糕, 家長也會更加慌亂了。 所以家長一方面要重視寶寶的選擇性緘默, 另一方面又不要急於求成, 要求寶寶馬上就改變狀況, 而要循序漸進地從正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2、調查有沒有對寶寶刺激比較大的事件

寶寶的心理挫折感是細膩和脆弱的, 在與周圍的父母、老師和同伴交往中,

Advertisiment
某個小小的事件可能都會讓他感到焦慮, 大大降低了他的安全感, 但是寶寶又難以名狀這個不良體驗, 於是就採用緘默的方式保護自己。 這就要求父母和老師細心觀察、調查, 及時給予鼓勵、支持和幫助。 例如有的寶寶是籠統地對幼稚園環境不適應, 有的寶寶是操作不了幼稚園的某個玩具, 有的寶寶是完成不好老師教的某個手工, 有的寶寶是適應不了某個同伴的交往方式……調查清楚以後, 再幫助寶寶排除面臨的具體困難。

3、使用積分法鼓勵寶寶快樂說話

在觀察和調查寶寶的同時, 可以用積分法鼓勵寶寶多多說話, 父母和老師配合, 效果更好。 比如, 健健是一個言語很少的小班男孩, 他父母都出國了,

Advertisiment
由姥姥和小保姆照看他。 他在班裡很安靜, 默默地玩自己的, 不與小朋友說話。 老師問一句他說一句, 不問他就不說話。 老師告訴健健:只要他主動開口與小朋友說話, 說一句就在一張表上蓋一個梅花印章, 等積累到十個印章的時候, 就獎給他一張貼紙。 但是若發現一個上午沒有說一句話, 就要劃掉一個印章。 老師的做法很有效。 當健健與小朋友交談有了很大地進步, 老師就改用口頭獎勵的方式, 兩個月後, 健健終於能交談自如了, 性格也變得開朗許多。

積分法有很多好處。 由於寶寶的適宜行為要積累到一定次數才能獲得獎勵, 他的動機和持久性可以從中得到培養。 而且如果寶寶不能達標, 就要減少積分, 並不直接對寶寶的身心進行懲罰,它的客觀性避免了對寶寶的傷害。

簡易圖表可以説明寶寶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有利於寶寶自主塑造良好行為。父母省去了許多說教,讓寶寶自主管教,是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對於矯正寶寶不用奶瓶喝水、不愛收拾玩具,也相當有效。

積分法的操作要領:

·用肯定句向寶寶明確目標行為

比如老師對健健說:“你要每天與小朋友說話。”不能這樣說:“你不能整天一個人待著。”因為只有肯定句才能讓寶寶明確自己應該怎麼做,而否定句只是告訴他不能做什麼,結果寶寶就無法明白他究竟能做什麼。

·建立基數

累計幾次行為就可以得到獎勵,這需要教育者的嘗試和決斷,一開始對低齡寶寶的起點可以定得低一點,以後根據情況變化再進行調整。

·確定積分標識

基數確定之後,就要選擇合適的積分標識,選擇用起來方便、及時和寶寶喜歡的標識,例如花紋印章、小紅花、小貼紙等。

·確定獎勵內容

寶寶用積分換取什麼樣的獎勵,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據幼兒的喜好來選擇。先用物質獎勵,再用精神獎勵,待幼兒表現自然、正常以後可以撤銷獎勵。

4、增加寶寶與同伴和老師單獨相處的機會

寶寶是因為面對集體環境人多的壓力而選擇緘默的,而在熟悉的環境並且人比較少的情況下,他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因此,父母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寶寶與某一個同伴多多相處,借此增加幼稚園集體環境對他的親和力。例如放學的時候,有意安排寶寶跟某個同伴一起回家;節假日兩家大人帶著孩子互訪或結伴出遊;在方便的時候,帶孩子到老師家裡做客,或者邀請老師到自己家裡來做客……這些都將帶給寶寶更多社會交往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寶寶不敢說話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5、讓老師知道寶寶的愛好和本領

寶寶對自己熟知的事物比較自信,父母主動跟老師交流寶寶有什麼愛好和本領,這樣老師就可以找一個親切的話題跟寶寶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還可以讓寶寶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幼稚園玩,鼓勵他與老師和玩伴一起分享,這些策略都有利於激發寶寶交流的欲望

6、讓寶寶學會接納和欣賞他人及外在環境

有的寶寶跟菁菁一樣在家裡不說幼稚園的事,有的寶寶卻說很多幼稚園的“壞事”,為自己在幼稚園不說話找很多理由,比如某個小朋友打我、老師不喜歡我、玩具不好玩、飯菜不好吃等等。寶寶描述的事實可能真實也可能虛假,家長在幫助寶寶解決問題的同時,更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學會接納和欣賞他人及外在環境,減少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點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他提高社會適應性。

並不直接對寶寶的身心進行懲罰,它的客觀性避免了對寶寶的傷害。

簡易圖表可以説明寶寶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有利於寶寶自主塑造良好行為。父母省去了許多說教,讓寶寶自主管教,是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對於矯正寶寶不用奶瓶喝水、不愛收拾玩具,也相當有效。

積分法的操作要領:

·用肯定句向寶寶明確目標行為

比如老師對健健說:“你要每天與小朋友說話。”不能這樣說:“你不能整天一個人待著。”因為只有肯定句才能讓寶寶明確自己應該怎麼做,而否定句只是告訴他不能做什麼,結果寶寶就無法明白他究竟能做什麼。

·建立基數

累計幾次行為就可以得到獎勵,這需要教育者的嘗試和決斷,一開始對低齡寶寶的起點可以定得低一點,以後根據情況變化再進行調整。

·確定積分標識

基數確定之後,就要選擇合適的積分標識,選擇用起來方便、及時和寶寶喜歡的標識,例如花紋印章、小紅花、小貼紙等。

·確定獎勵內容

寶寶用積分換取什麼樣的獎勵,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據幼兒的喜好來選擇。先用物質獎勵,再用精神獎勵,待幼兒表現自然、正常以後可以撤銷獎勵。

4、增加寶寶與同伴和老師單獨相處的機會

寶寶是因為面對集體環境人多的壓力而選擇緘默的,而在熟悉的環境並且人比較少的情況下,他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因此,父母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寶寶與某一個同伴多多相處,借此增加幼稚園集體環境對他的親和力。例如放學的時候,有意安排寶寶跟某個同伴一起回家;節假日兩家大人帶著孩子互訪或結伴出遊;在方便的時候,帶孩子到老師家裡做客,或者邀請老師到自己家裡來做客……這些都將帶給寶寶更多社會交往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寶寶不敢說話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5、讓老師知道寶寶的愛好和本領

寶寶對自己熟知的事物比較自信,父母主動跟老師交流寶寶有什麼愛好和本領,這樣老師就可以找一個親切的話題跟寶寶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還可以讓寶寶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幼稚園玩,鼓勵他與老師和玩伴一起分享,這些策略都有利於激發寶寶交流的欲望

6、讓寶寶學會接納和欣賞他人及外在環境

有的寶寶跟菁菁一樣在家裡不說幼稚園的事,有的寶寶卻說很多幼稚園的“壞事”,為自己在幼稚園不說話找很多理由,比如某個小朋友打我、老師不喜歡我、玩具不好玩、飯菜不好吃等等。寶寶描述的事實可能真實也可能虛假,家長在幫助寶寶解決問題的同時,更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學會接納和欣賞他人及外在環境,減少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點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他提高社會適應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