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闢謠!霧化就是濫用抗生素,比輸液更傷身?

“霧化就是濫用抗生素!它比輸液更直接、更傷害孩子的身體!”這樣的流言, 近期在媽媽圈中傳得沸沸揚揚。

下為廣為流傳的謠言截圖

不少媽媽問“當真是這樣嗎?”

帶領大家對“霧化”一探究竟。

1、霧化治療, 就是另類攝入抗生素嗎?

不是。

霧化是一種給藥方式, 不是一種抗生素等某一類藥。 其原理是用霧化裝置將藥物分散成氣溶膠(微小的霧滴或微粒), 使其懸浮於氣體中, 使藥物直接到達病灶部位。

就像輸液、口服、貼皮等一樣, 霧化是藥物進入人體的一種方式。

圖:霧化治療的原理

2、霧化所用的藥物究竟是什麼成分?

Advertisiment

臨床會遇到的霧化藥物有以下幾種。

激素:

霧化用到的“布地奈德”是新型的表面糖皮質激素, 局部抗炎作用強, 激素用量僅為全身幾十分之一, 並迅速被肝臟滅活而幾乎不產生全身副作用。

目前國內用於霧化吸入的激素, 只有布地奈德一種。 其他如“地塞米松”等, 目前不推薦。

擴支氣管藥:

這類藥物是出現支氣管異常收縮(痙攣)時需要使用的藥物。 支氣管痙攣典型表現是寶寶出現喘息, 醫師聽診肺部有哮鳴音。

常見的藥物有:β-2受體激動劑:沙丁胺醇及特布他林, 一般情況下1天可以重複4次。

化痰藥:

可能遇到的藥物有鹽酸氨溴索、α-糜蛋白酶等。 最新國內已有鹽酸氨溴索的霧化專用劑型, 用藥經驗很少, 效果有待觀察。

Advertisiment

此類藥物目前多數應用的並非霧化劑型, 而是注射用針劑用來霧化吸入, 這種做法並不推薦。

抗微生物藥:

可能遇到的藥物有抗生素:慶大黴素等(目前沒有確切依據證明霧化吸入抗菌藥物有效, 而且抗菌藥物在國內也沒有兒科可以用的霧化劑型上市, 不推薦使用)。

還有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有臨床試驗證明利巴韋林霧化對毛細支氣管炎有效, 但目前國內亦無霧化劑型, 且臨床試驗使用的方法並非我們目前使用的霧化裝置, 故不推薦使用)。

中藥:

有時候家長會遇到少數醫生拿中成藥霧化用來化痰等。

這類藥物使用並沒有確切依據, 中藥直接吸入支氣管、肺泡, 可能造成不可預知的副作用, 不推薦使用。

小結:臨床上可以遇到的霧化藥物有多種,

Advertisiment
其中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布地奈德因副作用小而受到青睞, 擴支氣管藥在寶寶喘息時可以起到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 而抗微生物藥、化痰藥、中藥製劑都不推薦在霧化時使用。

3、有人說霧化比輸液更直接、傷害更大, 真的嗎?

當然不是真的。

輸液治療是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迴圈, 然後經由血液帶到病灶部位而發生作用。

而霧化治療因為不需要通過血液迴圈直接到達病灶部位, 全身吸收少, 因此全身不良反應小, 並且給藥劑量低, 安全性高。

4、為什麼有的寶寶在做完霧化之後小臉整個都發紅?是藥物過敏嗎?

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寶寶出現面部發紅, 可能是由於霧化時面罩扣得過緊、寶寶哭吵等原因引起,

Advertisiment
一般霧化過後會很快消失。 也可能是寶寶真的對藥物或面罩過敏, 如果出現面部發紅不能自行緩解, 或者出現呼吸困難等嚴重不適, 需要及時尋求醫生等説明。

確實也有可能是過敏, 只是幾率極低。 霧化傷害比輸液小, 並不代表寶寶霧化就不應該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所以, 如果長期霧化的寶寶, 需要在霧化後及時洗臉, 減少藥物在面部的停留。

5、所以每次做完霧化都要洗臉漱口?不這樣做有危害嗎?

霧化吸入治療是治療呼吸道疾病等的有效手段, 目的是讓藥物直接達到呼吸道。 而面部和口腔不是藥物應該達到的目的地。 如果藥物長期停留在不該停留的地方, 增加了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

所以,

Advertisiment
霧化也好, 其他治療手段也罷, 都是一種針對疾病的治療方法, 而不是用來日常護理的。 再“安全”的治療手段, 也不要沒事就做哦!

6、家有過敏寶寶, 可以買個霧化機、自己配藥給他做霧化嗎?

霧化用藥需遵醫囑

一般急性病, 如支氣管炎等, 霧化的可能的療程在一周左右, 在醫院治療之後就不必再在家霧化治療。 如果寶寶反復發病, 被醫生診斷為“哮喘”或“過敏性咳嗽”, 即便沒有任何症狀, 也可能需要在家中按時做霧化。 但是如果出現症狀反復, 還是要放棄在家中做霧化的想法, 及時尋求醫生幫助。

而且, 霧化藥物的選擇, 選哪一種藥霧化, 或是選哪幾種藥聯合霧化, 要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往往需要結合病史、症狀、醫生體檢及輔助檢查來確定, 要遵醫囑用藥。

如果自行用藥,藥物選擇不恰當,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要遵醫囑用藥。

如果自行用藥,藥物選擇不恰當,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