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阿姨覺得阿文這麼大了, 總拿著小毯子不好, 便忍不住給阿文的爸媽提建議, 讓他們和阿文玩“毛毯小精靈”的遊戲——趁阿文睡著, 把毛毯拿走, 換成阿文喜歡的玩具, 第二天, 等阿文醒來, 就告訴他毛毯小精靈飛走了。
睡前爸媽大致給阿文交代了一邊, 可阿文卻把毛毯偷偷塞進了褲子裡。 導致“計畫A”失敗。
阿文爸媽又採取“否定小毯子”的“計畫B”,
Advertisiment
這時, 隔壁的“多事”阿姨又貢獻良計了:泡醋的方法——把毛毯一腳泡在醋裡, 阿文覺得不好聞自然不玩了。 可結果卻是, 阿文為了消除怪味, 把小毯子放到沙堆搓一搓, 又埋進花園裡, 再挖出來, 雖然還有一點點怪味道, 但是阿文一點也不在乎, 繼續每天帶著它。 “計畫C”泡湯。
最後, 阿文快開學了, 為了阻止阿文每天帶著小毯子上學, 爸爸媽媽只好大聲嚴厲地制止:“不行!”、“不准”。 阿文委屈地哭了。
阿文哭著哭著, 媽媽突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她把小毯子剪開, 縫成了N條小手絹。
阿文開心極了, 現在他不管走到哪兒, 身上都帶著一條小手絹, 隔壁的阿姨也不再多話了。
Advertisiment
我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 是因為它能對應到我們育兒過程中的種種挑戰。 面對挑戰時, 我們或許本就有些許擔心, 加之身邊朋友的大驚小怪, 又變得更加焦慮。 通常, 我們也會威脅孩子、否定孩子、或者粗暴地將他與他喜歡的事情隔開, 使出渾身解數卻常常阻止不了孩子。
可靜下心來, 放下焦慮, 其實會有更加智慧的辦法。 就像阿文的媽媽, 將小毯子變成小手絹後, 阿文的舉動也就不再怪異了。
因為這個故事, 我也常常提醒自己, 遇到“挑戰”時, 我是否會有不一樣的解決辦法?能否更加智慧地去解決?
誰知前不久, 我就實踐了一番。
北方的冬季, 家裡有暖氣, 大概20多度的室內溫度。 愛自由的心心, 喜歡上了在家“裸奔”。 我有些擔心她會著涼,
Advertisiment
爺爺一遍遍地催促她快穿上衣服。 可越說她越逆反。
奶奶威脅她:“你不穿衣服, 我就不喜歡你了!”
小丫頭卻理直氣壯“頂嘴”:“媽媽喜歡我!”弄得在一旁的我哭笑不得。
我與她共情, 告訴她我的擔心, 她反倒安慰我:“媽媽, 沒事, 我不會感冒的!”
大家束手無策時, 又再次把這“艱巨”的任務交給我。 誰讓我是媽呢?還是一個專門研究“育兒”的媽媽。
我思索著, 突然冒出一個好辦法。
我順手拿起身邊的小猩猩和羽毛球。 開始講故事了:
羽毛球說:“小猩猩, 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心心她不會自己穿衣服!”
小猩猩不信:“怎麼會?我見過她自己穿衣服, 她不僅會穿衣服, 還會扣扣子, 連穿褲子都沒問題呢!”
就這麼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著,
Advertisiment
看, 換一種辦法, “挑戰”迎刃而解。
讀到這裡, 有人要懷疑了, 父母真的要這樣絞盡腦汁地哄孩子嗎?上學了、進入社會了, 誰會這樣“溫柔”對待他?我們這樣做會不會是在培養溫室裡的花朵?
我也曾這樣疑惑過, 的確, 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遇到解決不了的挑戰, 當我們亮出“殺手鐧”——“打一頓”時, 通常都能解決問題。 但長期效果是怎樣呢?父母樹立了權威的角色, 孩子與我們連接、溝通的紐帶卻斷裂了
我曾聽一位母親回憶過去對兒子的教育, 談起自己之前有過的情緒失控, 她有些後悔地說, 以後有孫子了, 一定會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氣, 遇事不著急,
Advertisiment
我不認為這是溺愛, 而是她明白了——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自己最親密的人用最溫柔的方式對待。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在於親子關係。 當我們在嬉笑中, 一遍遍穩固了親子關係, 未來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難, 你都會是他最安心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