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除了嚇唬 我們還懂什麼?

記得, 一次在親戚家吃晚飯, 他們家3歲的女兒貝貝時不時湊到電視跟前, 目不轉睛。 她媽媽是個大近視, 一看到這種情境, 就不可遏制地發急呵斥, 生怕女兒看壞了眼睛。 結果貝貝覺得這是個有趣的遊戲, 於是不斷貼近電視, 挑戰媽媽的耐心極限。 最後, 她媽媽不得不使出“殺手鐧”, 當女兒再次貼近電視的時候, 大喝一聲:“老虎跳出來吃你啦!”當時, 電視裡正播放著一個老虎的動畫片, 貝貝聞聽此言, 猛地向旁逃去, 小臉十分驚恐, 眼淚汪汪地躲進臥室, 怎麼哄也不再出來……

家長在管教孩子時, 一旦束手無策,

Advertisiment
便逮著什麼招管用, 就用什麼招, 不管科學不科學, 旨在立刻消滅當前問題, 緩解家長自身焦慮。 實踐告訴我們, “嚇唬”這一招“特靈驗”, 尤其對3歲左右的低齡幼兒, 為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萌芽的自我

所有的生命在最初的幾年, 都會經歷一系列考驗。 就像孩子嬌嫩的皮膚、尚不堅實的骨骼一樣, 他們的內心也處於萌芽期。 3歲左右的孩子能意識到:什麼是好的, 什麼是壞的;一方面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 另一方面又期待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他們探索自己能力的時候, 原本就不那麼確定, 因此, 當我們用語言嚇唬或誇大某些事實的時候, 他們確實感覺害怕。

比如, 當一個男孩嘗試用拒絕吃晚飯來表達不滿情緒時,

Advertisiment
他的奶奶威脅他“打電話給員警叔叔把不聽話的小孩抓走”, 小男孩趕緊回到飯桌邊;當一個女孩兒堅持要買一個娃娃時, 她的外婆嚇唬她“這個娃娃眼睛是綠的, 可能是鬼變的”, 女孩當即嚇得拉緊大人的手……

想像vs現實

對低齡孩子來說, 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區分想像和現實。 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幻想, 對外部和內部的界限有時不是那麼分明。 在他們的想像中, 原本就會有一些受威脅的畫面, 比如黑夜被大灰狼抓走、遭猛獸襲擊等。 有些恐懼來自於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因此, 他們大多會迷戀一些有力量的動漫偶像, 比如喜羊羊、孫悟空、奧特曼等等。 通過這些形象, 他們能間接地達到戰勝頭腦中令人害怕的想像。

Advertisiment
在文章開頭的那個例子中, 當孩子聽到媽媽說, 電視裡的老虎會跳出來吃自己, 非常驚恐, 之所以相信是因為:一方面說話的人是她依戀的媽媽, 另一方面她頭腦中的想像也令她信以為真。

嚇唬的“副作用”不小哦, 一起來看看:

我害怕——探索的能量被過度束縛

原本孩子想通過探索對抗大人, 證明自己也是有力量的。 在這個過程中, 過度嚴苛地使用一些恐嚇或威脅會束縛孩子對外界的探索, 並使其對自己能力顧慮重重。 由於內部界限和外部界限的模糊, 很多孩子在被大人嚇唬過以後, 那種恐懼的情緒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鬼怪的想像, 令其變得膽怯、刻板、不善變通。

比如, 有的孩子進了學校, 上課從不舉手發言, 總在擔心自己是否會說錯,

Advertisiment
哪怕很有把握的事情也會權衡再三;有的孩子到了中學還無法獨自入睡, 對黑暗的恐懼時時影響著他們, 甚至成年仍沿用這種極端化的思維模式, 對生活造成新的困擾。

我不信——探索的能量被過度誇大

當孩子大一些以後, 隨著認知能力不斷提高, 他們發現現實和大人的有些話有很大距離, 對大人的信任就會降低, 並且會漸漸發現大人的話並不可全信。 屆時, 他有能力瞞著大人做各種嘗試, 也將遇到更多不可預期的危險。 比如, 有的孩子在家裡玩火, 一不小心差點釀成火災。 顯然, 這種災難性的嘗試結果是我們所不願看見的。

那麼除了嚇唬, 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

1. 我教你——引導好奇的能量

記得大山在一次訪談中提到,

Advertisiment
自己和弟弟小時候揀煙頭抽著玩, 被媽媽發現後, 並沒有受到責罰。 媽媽反而去買了一整包煙讓兄弟倆嘗試, 小孩子並不喜歡煙味兒, 抽了兩三根就放棄了。 到了青春期那會兒, 同學們大抽特抽時, 自己卻覺得已經嘗試過了, 並不喜歡。 大山和他的弟弟成人後, 都沒有抽煙的習慣。

好奇是一種能量, 如果引導得當, 它會被釋放或者往好的方向流淌。 我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剪刀, 她爸爸很緊張, 總想制止, 但我堅持讓女兒用正確的方式使用剪刀, 並且告訴她, 應該避免何種危險的動作。 慢慢地, 女兒就可以靈活地使用剪刀了。

2. 我提醒你——實事求是地告知

家長也可以在表達任何不同意見之前, 加上“我提醒你”四個字, 然後將孩子行為所引發的後果實事求是地告知他,不隨意誇大。

比如,波波用球砸人,那我們可以提醒他“不要用球砸人,球要往空的地方扔”,如果他不聽,直接沒收球即可。孩子對語言的把握通常不那麼準確,所以有時行為干預會立竿見影。當然,大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說得更多一些。

一次,6歲的女兒故意說了個謊,然後問我:“我的鼻子長了嗎?”當我回答“沒有”時,女兒的下一個問題等著我:“說謊的時候鼻子真的會長長嗎?”我實事求是地回答:“不會的,媽媽有時候猜得到,有時候也不知道。媽媽想知道真實的情況,也無非想幫你或提醒你注意點什麼。”女兒對我的回答基本滿意,也沒有因為“鼻子不會長長”而放開說謊,有時反而覺得她對我更信任了。

3. 你看這兒——轉移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那麼穩定,此時此刻他或許對某樣東西充滿興趣,但事實上,這種注意力稍加轉移就不再執著。比如文中提到的貝貝,與其說她對電視機發生了興趣,不如說她對和媽媽一起的互動遊戲發生了興趣,因此,如果那時,貝貝的媽媽突然躲到門後,只伸出一隻手在外面搖晃,想必貝貝一定會離開電視機,去門後探索了。

總之,動輒就用嚇唬的手法管理孩子,最後嚇掉的往往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換一招有時並不如說的那麼輕巧,起先,還真會有點不習慣。事實上,這也要求家長本身具有靈活調節焦慮情緒的能力,就像流覽器中的安全防護等級一樣,等級太低,電腦易中病毒;等級太高,則遮罩掉了很多有用的資訊。如果我們防護不足,孩子將處於一種不受保護的狀態,像一台在網上裸奔的電腦;如果我們的防護過強,就會犧牲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適應新環境時顯現困難。所以,如果你想要做點改變,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只要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就已經足夠好了。

文/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 郭 茅

然後將孩子行為所引發的後果實事求是地告知他,不隨意誇大。

比如,波波用球砸人,那我們可以提醒他“不要用球砸人,球要往空的地方扔”,如果他不聽,直接沒收球即可。孩子對語言的把握通常不那麼準確,所以有時行為干預會立竿見影。當然,大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說得更多一些。

一次,6歲的女兒故意說了個謊,然後問我:“我的鼻子長了嗎?”當我回答“沒有”時,女兒的下一個問題等著我:“說謊的時候鼻子真的會長長嗎?”我實事求是地回答:“不會的,媽媽有時候猜得到,有時候也不知道。媽媽想知道真實的情況,也無非想幫你或提醒你注意點什麼。”女兒對我的回答基本滿意,也沒有因為“鼻子不會長長”而放開說謊,有時反而覺得她對我更信任了。

3. 你看這兒——轉移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那麼穩定,此時此刻他或許對某樣東西充滿興趣,但事實上,這種注意力稍加轉移就不再執著。比如文中提到的貝貝,與其說她對電視機發生了興趣,不如說她對和媽媽一起的互動遊戲發生了興趣,因此,如果那時,貝貝的媽媽突然躲到門後,只伸出一隻手在外面搖晃,想必貝貝一定會離開電視機,去門後探索了。

總之,動輒就用嚇唬的手法管理孩子,最後嚇掉的往往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換一招有時並不如說的那麼輕巧,起先,還真會有點不習慣。事實上,這也要求家長本身具有靈活調節焦慮情緒的能力,就像流覽器中的安全防護等級一樣,等級太低,電腦易中病毒;等級太高,則遮罩掉了很多有用的資訊。如果我們防護不足,孩子將處於一種不受保護的狀態,像一台在網上裸奔的電腦;如果我們的防護過強,就會犧牲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適應新環境時顯現困難。所以,如果你想要做點改變,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只要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就已經足夠好了。

文/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 郭 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