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陪伴是孩子的一種能力 一種情商

陪伴是相互的

那天, 我在做線上直播, 女兒兜兜一直在我身旁安靜地看書, 很多網友感覺不可思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 怎麼可能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 一直安安靜靜地陪伴著媽媽工作呢?答案很簡單, 我一直和兜兜保持著平等的關係, 強調陪伴是我們雙向的過程:你需要媽媽的時候, 媽媽無條件地陪伴你;當媽媽需要你陪伴的時候, 你也要同樣盡力而為。

我曾在網上搜索“孩子陪伴”這一關鍵字, 但搜出來的內容全部都在講父母應該如何陪伴孩子, 而沒有一篇是關於孩子怎樣陪伴父母的。

Advertisiment
我們的教育一味地強調父母的付出, 卻沒有想到用同理心來規範孩子的言行, 這可以說是教育的盲區。

一天, 我們一家3口去看電影, 兜兜爸想看美國大片, 我想看喜劇, 而兜兜想看動畫片, 我提議每個人去看各自喜歡的影片, 先出來的人在大廳等, 3個人聚齊了, 再一起去吃午餐, 各自講一下自己看的影片。

兜兜極不情願地反抗, 還有各種理由:“我怕黑”“自己看沒意思”“別人的爸爸媽媽都能陪著孩子, 你們為什麼不能”......最終結果是, 我陪兜兜看了一場動畫片, 而她爸自己去看了美國大片。

散場時, 兜兜滔滔不絕地對爸爸講著剛看完的動畫片, 笑得前仰後合, 回頭看到我, 便問我:“媽媽, 你是不是也覺得特別有意思?還有, 後邊那一段很好笑,

Advertisiment
對吧?”

我坦白地告訴兜兜:“媽媽已經是成年人了, 看動畫片會覺得有些幼稚、無趣。 媽媽願意陪你去看, 只是因為媽媽愛你。 因為我要陪的那個人是你, 我才會心甘情願花2個小時陪在你身邊, 其實, 讓我覺得特別開心滿足的, 並不是這部影片本身, 而是你的笑容。 因為影片給你帶來了歡笑、感動, 所以我才覺得它是一部好的電影。 ”

兜兜突然意識到, 陪伴還有這樣深層的意義:不是因為媽媽喜歡這件事情, 而是因為媽媽喜歡我。 她乖巧地湊過來親吻我:“媽媽, 我也愛你, 以後我也可以陪你去做你喜歡的事情。 ”

從那天開始, 兜兜會放慢自己的腳步, 牽著我的手, 而不再是一個人興沖沖地奔跑在前邊喊:“媽媽, 我先去池塘撈魚了,

Advertisiment
你慢慢走!”我說:“你先去玩吧, 媽媽走得慢。 ”兜兜會耐心地說:“沒事, 我陪著你。 ”

漸漸地, 我們習慣了彼此相互的陪伴、包容, 甚至可以說某些時間的相互妥協。

直播的前一晚, 我和兜兜商量:“明晚, 媽媽在家做網路直播, 可能需要語音答疑, 你可以陪著媽媽一起做嗎?”兜兜很興奮:“當然了。 我需要做什麼?”

“如果有人提問你, 你就回答, 別人提問我的時候, 你就在媽媽身邊安靜地看書, 好不好?你可以去洗涮或者吃水果, 但是儘量不要發出聲音, 不然會有雜音, 我說的話對方可能會聽不清。 ”“沒問題。 ”兜兜爽快地答應了。

直播時, 有網友提問:“我也是職場媽媽, 下班後還要做家務, 沒有時間陪孩子怎麼辦?”我說:“可以讓孩子陪你, 因為陪伴是相互的。

Advertisiment
你做飯的時候, 可以對孩子說, 陪媽媽摘菜洗菜, 好不好?然後, 這半小時就順理成章地從純粹的家務時間, 變成親密的親子時間了。 ”

在合作中學會獨立

很多家長感覺讓孩子陪著自己工作、幹家務是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 其實, 陪伴也是孩子的一種能力, 一種情商。

不要讓孩子認為父母的陪伴是理所當然, 不陪伴就對父母發脾氣。 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瞭解大人的真實處境, 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不易, 才會讓他們對所獲得的倍加珍惜。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也需要陪伴, 並培養他們陪伴他人的能力, 會使孩子因此獲得更強大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除此之外, 在相互的陪伴中, 大人和孩子之間, 也要懂得給對方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

Advertisiment
就是常說的:在合作中學會獨立。

我們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 清空自己的時間、愛好、工作, 只為陪伴取悅孩子, 這樣的犧牲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有利, 倒不如給孩子還原我們真實的生活:沒有人能像父母一樣不計回報地適應孩子, 我們要過的, 當然也不是單方面適應孩子的生活, 而是要引導孩子進入、適應我們的生活, 因為孩子正需要觀察和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的能力。

陪伴的意義與尺度就在於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