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陪孩子太累,是因為方法不對(附高品質陪伴方法)

今天分享的話題是陪孩子太累, 是因為曾經偷懶, 陪孩子太累, 是因為方法不對!經常會有小學生的家長告訴我:上了一天班, 回家還要盯著孩子做作業, 好累啊, 我不盯, 他就不寫, 盯著也不寫, 氣的動不動就想發脾氣。

是啊, 當初你幹什麼來著?你現在的累是在為你曾經的偷懶買單。 你耽誤了孩子, 還對孩子發脾氣!

不怕你笑話, 透露一點蓮子媽以前的私生活。 蓮子出生的時候, 我還在銀行工作, 每天早出晚歸。 從她出生到3歲半, 下班就回家陪她, 工作以外的生活都是和她一起經歷的。 去上街一定會帶上她,

Advertisiment
去吃飯也一定會帶上她。 沒有單獨逛過一次街買過一件新衣服, 大部分時間是愛她陪她讀書給她聽, 瞭解觀察她, 用最適合她的方式陪伴她長大。

當時, 有些人很不理解我“與眾不同”的行為, 對我說,

你鑽錢眼裡了, 連買衣服的錢都捨不得。

是的, 我一來沒時間去買, 二來我把買衣服的錢都給蓮子買書了, 很早就是當當網的鑽石會員, 蓮子小時候, 每月的繪本消費都在1000元左右。

你這人怎麼這麼沒有生活情趣, 下班也不一起吃飯聊天喝咖啡, 下班就回家陪孩子!

除非迫不得已, 我把能推掉的外交活動都推了, 時間都用來陪你們嘮嗑, 誰陪蓮子讀書啊?

你是不是經常不帶蓮子出去玩啊?你是怎麼養孩子的?!她那麼膽小懦弱。

Advertisiment

每個媽媽身邊都有這麼一大堆人, “自信地”評論著別人家的孩子, 她們不瞭解, 我的蓮子在厚積薄發, 她每天都有成長。

說實在, 那會兒的確很辛苦, 但是我現在輕鬆啊!

她上學的時候我還在睡覺, 蓮子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 7點半上學, 上學前跑到我的床前親我一口, 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寫完作業就做她喜歡的事情, 從不看電視, 除了寒暑假, 平時電視是很少看的。

週末在家, 蓮子也比我起的早, 自覺地做她應該做的事情。 有時候聽到二寶醒了的哭聲, 第一時間跑過去, 抱起二寶說:媽媽還在睡覺, 不要吵醒媽媽睡覺啊, 媽媽很忙很辛苦的。 然後她就自己忙活起來, 幫他換紙尿褲。

被她感動著, 被她愛著, 被她體諒著,

Advertisiment
無比幸福。

而這一切收穫都是因為之前對她高品質的陪伴。 真的, 陪伴孩子不能偷懶, 尤其是孩子剛出生的前三年, 不要在孩子對你對依賴的時候選擇忙於自己的生活而忽視他。 你把孩子生出來, 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先做好母親,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 就不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他就來了, 請先把其他的事情放一放。

還有, 前三年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期, 到3歲的時候, 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到成人的80%, 如果我們把這黃金三年荒蕪了, 孩子錯過了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 真的有可能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陪伴孩子, 從來不能偷懶, 除了時間不能偷懶, 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和恰當的時機。 陪伴孩子不是不分時機和場合講道理,

Advertisiment
要先去讓孩子感到愛, 然後再要求孩子這樣那樣。

舉個例子, 昨天一位媽來微信說:我現在想有意的培養我家二寶(5歲)一些學習習慣, 比如讓他養成每天從幼稚園回到家洗完手後就去學習(可以看書, 畫畫, 做手工……)之後再去玩或看動畫片, 我的想法是不在意孩子完成的如何, 完成了多少量, 主要我想讓他培養一種學習習慣, 可是實行了有一個星期了, 孩子不僅不配合, 還發脾氣。

點評:

1、5歲就開始陪伴孩子學習習慣未免太早了, 而且這個年齡的孩子, 是不可能像小學生一樣做到書桌前去學習(看書畫畫做手工的), 就算他能做到書桌前, 媽媽也需要站到孩子的角度想想, 孩子從幼稚園回來一天沒有見媽媽了,

Advertisiment
多渴望媽媽的擁抱和愛☆禁☆撫啊。 再說了, 5歲的孩子, 還不到獨立閱讀的年齡啊。

2、孩子是陪伴出來的。 回到家, 媽媽做媽媽的事情, 孩子做孩子的事情, 這只是物理空間的陪伴, 而不是心靈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是你和孩子一起做事情, 在做事情的時候瞭解他觀察他的脾氣秉性氣質, 才能找到最正確的溝通和陪伴方式。

3、孩子不是要求出來的, 是身教出來的。 當家長制定的計畫得到孩子的反抗時, 這時候不是先訓斥孩子沒有堅持的能力, 而是先反思自己, 是不是做錯了, 比如, 要求孩子的時機不對, 現在要求孩子有好的習慣會不會太早, 執行時是不是不夠民主, 讓孩子沒有發言權等等。

再舉個例子:一個媽媽說, 女兒最近很怕我, 做什麼事情都要看我臉色。我很困惑,平時我也不會打罵她,但是最近我和我老公吵架,吵得很凶,我心情也不好。要怎麼辦?

點評:媽媽心情不好,板著個臉,雖然沒有對女兒發火,但是,孩子會想像並擔心媽媽用同樣方式沖自己發火,當然小心翼翼地看著媽媽的臉色行事了。如果經常用這種表情和行為來陪伴孩子,能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愛嗎?能有安全的感覺而放手去探索世界嗎?

陪孩子最好的狀態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陪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融入生活的無痕教育。

舉個昨天陪伴蓮子跳繩的例子。

不是我自誇啊,這是我最慣用的方法,利用生活的小事融入教育的道理。跳繩這件小事讓蓮子實踐了兩個道理:熟能生巧和事半功倍。蓮子不僅實踐了道理,還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和方法。

當然,這只是發生在我家的一件小事,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她強大的內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這些不間斷小事日積月累而形成的。

昨晚,蓮子告訴我:媽媽,明天考試跳繩了,我要趕快練習練習。

跳了一會兒,蓮子問我:媽媽,我為什麼跳不快,也跳不多。

我:因為你練習的少,而且方法不對,所以結果不理想,我給你示範一下,你看看。

蓮子:哇,媽媽,你跳的真快。

我:從小練習的多,熟能生巧。還有就是我掌握了正確的跳繩方法。

蓮子:媽媽,你教教我。

我把跳繩的動作、方法、注意事項分解給她看。

蓮子又開始跳,跳的速度比以前快了。

這時,教育的契機來了。(契機的兩個條件:1、雙方心情愉快,溝通順暢。2,可以通過這個小事引出另外一個教育話題)

我告訴她:1、如果你這學期經常練習跳繩,你的跳繩速度會比現在快,經常練習當然快了。2、當你付出了努力,並且經常練習,卻還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你就要分析原因。首先:跳繩需要身體哪些部位的配合,這些部位的姿勢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怎麼改正?

和蓮子一起分析了跳繩慢的原因,她又試著跳了幾次,速度又比以前快了許多。

問題得到了解決,蓮子開心地跳著,跳的滿頭大汗。

(接著開始從跳繩這件小事引入學習的概念)

等蓮子跳完,我又對她說,除了跳繩,學習也一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進步就會非常快。解決其他問題也是一樣,當遇到困難時,先找找原因,再想想這個問題發生所涉及到的環節,然後想想在哪個環節上能改進方法,這樣,你慢慢就會進步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從來都沒有給蓮子講過什麼人生的大道理,這些大道理都是通過閱讀,然後在生活中利用適合的方式和場景告訴她。

如果我枯燥而喋喋不休地說,她不僅聽著煩,而且也理解不了,通過生活中的小事輕鬆地把道理融入到她的思想,讓空洞的道理結合生動的小事才更有說服力。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實踐。

她跳繩的時候,我一邊抱著二寶,一邊觀察她跳的不快的原因,當她遇到困惑的時候,我有積極去回應她,這就是高品質的陪伴。

陪伴不單單是陪著孩子,物理的接近,更重要的是能關注到孩子,能積極回應到孩子。

陪伴不是在同一個屋子裡,我們忙我們的,孩子忙孩子的,心靈的陪伴更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心和她的心在一起,就是做母親最好的陪伴。

那麼,高品質的陪伴是什麼呢?

1、你得有一個淡定的好心態,孩子做好某件事情,是無數次失敗後的成功。

就拿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他的手揮舞著,他想把手放到嘴巴裡,你知道他嘗試過多少次嗎?到最後,他終於把手放到嘴巴裡了,他開始滿足地吮吸著。我們看看似太太簡單的動作,對於嬰兒來說要努力幾個月。他把手放到嘴裡就是成長。

孩子就是這樣慢慢成長的。陪伴孩子,不能急於求成,不要讓孩子跟上家長的進度,而要慢下來,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這一點很重要。

2、不要把你的焦慮轉嫁給孩子,會讓孩子更不自信。

孩子不自信,孩子做不好,沒有去幫助她,反而去訓斥他,訓斥家長的孩子是無能的不會想辦法的家長。對於孩子種種不同的表現,你都在用同一種方式---訓斥來對待,你把焦慮用一種訓斥的方式來轉嫁給孩子。結果,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連最愛的媽媽都不認可我,我還能做好什麼呢?有的孩子會討好家長,只把好的事情和家長說,而做不好的事情避開不談。

這樣的陪伴,孩子怎麼能夠成長?!

3、不要把教育的責任推給他人,教育永遠是家長的第一要責。

沒有時間陪孩子,工作忙,孩子讓爺爺奶奶不認字不會讀書給孩子聽,孩子的老師不行,孩子的學校不好,這些都是在找藉口,把責任推給別人。請記住,孩子是你的孩子,不是別人的孩子,學校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你的責任是育人,育人就是生育他養育他教育他。

你不陪伴就是只生不養啊!孩子的心靈成長比生理成長更重要!

4、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不間斷地讀書給他聽,讓他從書中明白生活的道理而不是從你的嘴巴裡。

那些來諮詢孩子不愛讀書的家長,都是自己不愛學習的家長,不讀書給他聽,他怎麼能知曉生活道理?怎麼能知道如何去和別人打交道?天天處在一個打麻將看電視逛遊樂場的家庭,他怎麼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呢?他又能通過什麼方式來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啊?

5、陪伴不需要太多時間,也不是你辭去工作全職陪伴。

如果你和孩子的溝通方法沒有變,再多的陪伴也沒有用,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們首先要清楚怎麼去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做法,這個事情有可衡量的標準嗎?我要通過什麼樣的努力才能達到這個標準?比如陪伴,不是和孩子朝夕相處就是陪伴,關鍵是陪伴的品質要好,陪伴最好的境界就是雙方相處的很愉悅,喜歡在一起。

6、陪伴是尊重接納而不是禁止。

很多家庭,一個大人看一個孩子,或者好幾個大人看一個孩子,天天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搞的跟階級鬥爭似的,結果是孩子哭,大人煩。這種陪伴,即使時間再長,也不能算是高品質。孩子之所以哭,是因為他的想法做法和需求得不到滿足,你沒有真正瞭解到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動機。你之所以煩,是因為你總是讓孩子按照你的意思來做,而不是尊重他的想法。

這能算是陪伴嗎?!

7、陪伴是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來發展自己。

陪伴孩子,要給孩子自由,包含思想自由和行為自由。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你首先需要接納和尊重他的這種天性。比如慢熱型的孩子,你不必時時刻刻在意他的不合群,不主動等等,慢慢等他發展了和認可了自我,他才會自然而然地向外界去發展自己。

陪伴就是雙方喜歡在一起,而雙方是沒有壓力的,相處是愉悅的。你陪伴孩子,也需要通過你的努力和改變,讓孩子從內心喜歡你的陪伴,認可你的陪伴,否則你再多的陪伴都是徒勞,只能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陪伴太累,是因為你方法不對,你不僅方法不對,而且還要求太多。

做什麼事情都要看我臉色。我很困惑,平時我也不會打罵她,但是最近我和我老公吵架,吵得很凶,我心情也不好。要怎麼辦?

點評:媽媽心情不好,板著個臉,雖然沒有對女兒發火,但是,孩子會想像並擔心媽媽用同樣方式沖自己發火,當然小心翼翼地看著媽媽的臉色行事了。如果經常用這種表情和行為來陪伴孩子,能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愛嗎?能有安全的感覺而放手去探索世界嗎?

陪孩子最好的狀態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陪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融入生活的無痕教育。

舉個昨天陪伴蓮子跳繩的例子。

不是我自誇啊,這是我最慣用的方法,利用生活的小事融入教育的道理。跳繩這件小事讓蓮子實踐了兩個道理:熟能生巧和事半功倍。蓮子不僅實踐了道理,還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流程和方法。

當然,這只是發生在我家的一件小事,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她強大的內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這些不間斷小事日積月累而形成的。

昨晚,蓮子告訴我:媽媽,明天考試跳繩了,我要趕快練習練習。

跳了一會兒,蓮子問我:媽媽,我為什麼跳不快,也跳不多。

我:因為你練習的少,而且方法不對,所以結果不理想,我給你示範一下,你看看。

蓮子:哇,媽媽,你跳的真快。

我:從小練習的多,熟能生巧。還有就是我掌握了正確的跳繩方法。

蓮子:媽媽,你教教我。

我把跳繩的動作、方法、注意事項分解給她看。

蓮子又開始跳,跳的速度比以前快了。

這時,教育的契機來了。(契機的兩個條件:1、雙方心情愉快,溝通順暢。2,可以通過這個小事引出另外一個教育話題)

我告訴她:1、如果你這學期經常練習跳繩,你的跳繩速度會比現在快,經常練習當然快了。2、當你付出了努力,並且經常練習,卻還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你就要分析原因。首先:跳繩需要身體哪些部位的配合,這些部位的姿勢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怎麼改正?

和蓮子一起分析了跳繩慢的原因,她又試著跳了幾次,速度又比以前快了許多。

問題得到了解決,蓮子開心地跳著,跳的滿頭大汗。

(接著開始從跳繩這件小事引入學習的概念)

等蓮子跳完,我又對她說,除了跳繩,學習也一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進步就會非常快。解決其他問題也是一樣,當遇到困難時,先找找原因,再想想這個問題發生所涉及到的環節,然後想想在哪個環節上能改進方法,這樣,你慢慢就會進步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從來都沒有給蓮子講過什麼人生的大道理,這些大道理都是通過閱讀,然後在生活中利用適合的方式和場景告訴她。

如果我枯燥而喋喋不休地說,她不僅聽著煩,而且也理解不了,通過生活中的小事輕鬆地把道理融入到她的思想,讓空洞的道理結合生動的小事才更有說服力。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實踐。

她跳繩的時候,我一邊抱著二寶,一邊觀察她跳的不快的原因,當她遇到困惑的時候,我有積極去回應她,這就是高品質的陪伴。

陪伴不單單是陪著孩子,物理的接近,更重要的是能關注到孩子,能積極回應到孩子。

陪伴不是在同一個屋子裡,我們忙我們的,孩子忙孩子的,心靈的陪伴更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心和她的心在一起,就是做母親最好的陪伴。

那麼,高品質的陪伴是什麼呢?

1、你得有一個淡定的好心態,孩子做好某件事情,是無數次失敗後的成功。

就拿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他的手揮舞著,他想把手放到嘴巴裡,你知道他嘗試過多少次嗎?到最後,他終於把手放到嘴巴裡了,他開始滿足地吮吸著。我們看看似太太簡單的動作,對於嬰兒來說要努力幾個月。他把手放到嘴裡就是成長。

孩子就是這樣慢慢成長的。陪伴孩子,不能急於求成,不要讓孩子跟上家長的進度,而要慢下來,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長。這一點很重要。

2、不要把你的焦慮轉嫁給孩子,會讓孩子更不自信。

孩子不自信,孩子做不好,沒有去幫助她,反而去訓斥他,訓斥家長的孩子是無能的不會想辦法的家長。對於孩子種種不同的表現,你都在用同一種方式---訓斥來對待,你把焦慮用一種訓斥的方式來轉嫁給孩子。結果,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連最愛的媽媽都不認可我,我還能做好什麼呢?有的孩子會討好家長,只把好的事情和家長說,而做不好的事情避開不談。

這樣的陪伴,孩子怎麼能夠成長?!

3、不要把教育的責任推給他人,教育永遠是家長的第一要責。

沒有時間陪孩子,工作忙,孩子讓爺爺奶奶不認字不會讀書給孩子聽,孩子的老師不行,孩子的學校不好,這些都是在找藉口,把責任推給別人。請記住,孩子是你的孩子,不是別人的孩子,學校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你的責任是育人,育人就是生育他養育他教育他。

你不陪伴就是只生不養啊!孩子的心靈成長比生理成長更重要!

4、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不間斷地讀書給他聽,讓他從書中明白生活的道理而不是從你的嘴巴裡。

那些來諮詢孩子不愛讀書的家長,都是自己不愛學習的家長,不讀書給他聽,他怎麼能知曉生活道理?怎麼能知道如何去和別人打交道?天天處在一個打麻將看電視逛遊樂場的家庭,他怎麼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呢?他又能通過什麼方式來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啊?

5、陪伴不需要太多時間,也不是你辭去工作全職陪伴。

如果你和孩子的溝通方法沒有變,再多的陪伴也沒有用,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們首先要清楚怎麼去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做法,這個事情有可衡量的標準嗎?我要通過什麼樣的努力才能達到這個標準?比如陪伴,不是和孩子朝夕相處就是陪伴,關鍵是陪伴的品質要好,陪伴最好的境界就是雙方相處的很愉悅,喜歡在一起。

6、陪伴是尊重接納而不是禁止。

很多家庭,一個大人看一個孩子,或者好幾個大人看一個孩子,天天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搞的跟階級鬥爭似的,結果是孩子哭,大人煩。這種陪伴,即使時間再長,也不能算是高品質。孩子之所以哭,是因為他的想法做法和需求得不到滿足,你沒有真正瞭解到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動機。你之所以煩,是因為你總是讓孩子按照你的意思來做,而不是尊重他的想法。

這能算是陪伴嗎?!

7、陪伴是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來發展自己。

陪伴孩子,要給孩子自由,包含思想自由和行為自由。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你首先需要接納和尊重他的這種天性。比如慢熱型的孩子,你不必時時刻刻在意他的不合群,不主動等等,慢慢等他發展了和認可了自我,他才會自然而然地向外界去發展自己。

陪伴就是雙方喜歡在一起,而雙方是沒有壓力的,相處是愉悅的。你陪伴孩子,也需要通過你的努力和改變,讓孩子從內心喜歡你的陪伴,認可你的陪伴,否則你再多的陪伴都是徒勞,只能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陪伴太累,是因為你方法不對,你不僅方法不對,而且還要求太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