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陰☆禁☆道後壁膨出

陰☆禁☆道後壁膨出也稱直腸膨出, 直腸膨出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突出於肛門外的一種病理狀態。 僅黏膜下脫是不完全脫垂, 直腸全層下脫為完全脫垂。 脫垂部分位於直腸內稱內脫垂, 脫出肛門外則稱外脫垂。 直腸脫垂以兒童及老年人多見, 直腸脫垂在兒童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多數在5歲前自愈, 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較嚴重者, 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門周圍感染、直腸出血、脫出腸段水腫壞死及狹窄, 應以手術治療為主。

直腸脫垂可發生在任何年齡,

Advertisiment
以兒童和老年人多見。

1.臨床分類根據脫垂程度, 分為部分性脫垂和完全性脫垂2種。

(1)部分性脫垂:為直腸下端黏膜與肌層分離, 且向下移位形成皺襞, 故又稱黏膜脫垂或不完全脫垂。 其脫出組織較少, 長度為2~5cm, 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脫, 可呈放射狀排列。 脫垂部分為兩層黏膜, 與肛門之間無溝狀隙。

(2)完全性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 嚴重時直腸和肛管均翻出肛門外。 脫出組織多, 長度常超過10cm, 形狀呈寶塔狀, 黏膜皺襞呈環狀排列, 脫垂部分為兩層折疊的腸壁組織。 成人大多是完全脫垂, 女性較多, 常伴有肛門功能不良。

2.症狀與體征直腸脫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糞無規律的病史。 起病緩慢, 早期感覺直腸脹滿,

Advertisiment
排糞不淨, 以後感覺排便時有腫塊脫出而便後自行縮回, 疾病後期咳嗽、用力或行走時都會脫出, 需用手托住肛門。 如直腸脫出後未及時托回, 可發生腫脹、炎症, 甚至絞窄壞死。 病人常感大便排不盡, 肛門口有黏液流出, 便血、肛門墜脹、疼痛和裡急後重, 有時伴有腰部、下腹部或會陰部酸痛不適。

腹部檢查無異常。 囑病人做下蹲動作, 可見脫出的直腸。

用藥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糾正便秘,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治療慢性咳嗽和腹瀉, 去除腹內壓增高的因素。

(3)防止脫垂黏膜受損:直腸脫出後需立即托回, 防止脫垂黏膜受損, 復位後可用紗布卷堵住肛門, 也可用丁字帶壓緊肛門以防脫出。

2.手術療法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以手術治療為主,

Advertisiment
手術方法較多, 選擇上存在爭論。 按手術入路分為經腹、經會陰和經腹會陰手術。 全身情況好的病人採用經腹術式, 老人及高危病人作經會陰術式治療。 根據病因及病理改變不同, 可有很多術式可供選擇, 大致手術方法為:消除直腸膀胱或子宮陷凹, 修補加強骨盆底和肛管括約肛, 提高、固定直腸, 切除部分冗長的直腸、乙狀結腸。 很多手術是幾種方法的結合。

預防護理

由於習慣性便秘、長期腹瀉、排尿困難、多次分娩、慢性咳嗽、重體力勞動等而發生的肛管直腸脫垂, 則去除病因是預防的關鍵。

疾病診斷

直腸黏膜脫垂需與環狀內痔相鑒別, 兩者病史不同, 環狀內痔脫出可見梅花狀痔塊, 充血呈暗紅色, 易出血,

Advertisiment
痔塊間是凹陷的正常黏膜。 直腸指診, 括約肌收縮有力, 而直腸黏膜脫垂有括約肌鬆弛。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可做血尿便常規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1.鋇灌腸造影瞭解有無過長的乙狀結腸。

2.排糞造影可見力排時先出現在直腸內套疊, 再發展為直腸外脫垂(圖4)。

併發症

1.出血偶爾因直腸孤立性潰瘍可發生大出血。

2.肛門失禁16%~20%的對氣體失禁, 17%~24%完全失禁。

預後

各種治療方法治療後均有復發可能, 採用手術治療術後治癒率可達85%。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