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陰風昧生

前陣子翻雜誌, 讀到姜文的一句話:“我要想的是通過什麼管道不瞭解資訊。 因為資訊太多了, 我要不斷地遮罩。 我從十年前就說過, 知道什麼不算什麼, 要學會不知道什麼。 ”此言不虛, 資訊時代漫天資訊, 不說別的, 就像書店裡滿坑滿谷的育兒經教子書, 足以讓家長浩歎惶恐失神無措不知到底落腳誰家, 果然“陰風昧生”――林漢達先生此文選自《向傳統教育挑戰》一書, 出版於1941年。 七十年後再讀, 絲毫不顯過時。 文中所斥雖乃彼時國文教學之弊, 但推開來想, 其間深意, 何止於此?譬如家長于育兒理念的學習,

Advertisiment
重要的是瞭解自身, 瞭解兒童, 千萬“不可再因‘陰風昧生’而犧牲了知識, 因思想什麼而忘了如何思想”。

――編者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 我們才討論到讀書問題, 再由讀書問題, 討論到讀經問題。 不但是討論, 簡直還引起了激烈的爭辯。 左派說, “人是活的, 書是死的, 尤其是古書, 所以我們不應該讀死書”。 右派說, “書是知識的倉庫, 古書是不朽的傑作, 傑作無時間的限制, 永遠是活的, 所以我們讀的是活的書”。 騎牆派說, “凡事不可一概而論, 古書雖已過了時, 但也不全是死的。 今書雖然摩登, 但也不全是活的。 不管古書今書, 多讀一些書, 總是有益無損的”。

這三派的話聽來都有道理, 其實都是廢話, 尤其是第三派的話不但是廢話, 而且是害人的毒素。

Advertisiment
誰都知道書是死的, 因為它是無機體, 是不能活動的, 然而人是活的, 死書未始不可活讀。 不朽的傑作自然是活的, 不過活的書不一定能供給各人的需要, 不必人人都去讀同樣的書。 所以前兩派的話等於不說, 即等於廢話。 但第三派的話“多讀一些書總是好的”是一種陷阱, 青年人聽了以為極有道理, 於是把工夫都費在讀書上, 而不辨別什麼書當讀, 什麼書不當讀。

價值的相對論

這第三派的理論, 我們可引斯賓塞(Spencer)的話來駁覆。 他的教育論中有一篇叫做《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他說:“我們所爭論的問題是非常重大, 問題並不在討論什麼知識是不是有價值, 而在討論什麼知識較有價值。 一般人對於某種學科能指出某種利益時,

Advertisiment
以為理由即算充足了;卻不估量他們所指出的利益, 是否充足。 凡經人們加以注意的學科, 恐怕沒有一件不是多少有些利益的。 你若下一年的苦工, 去研究文章, 你或能更明白古時的儀式和道德, 以及姓名之起源。 你若把英國各城市之間的距離都記熟, 則你在一生之中, 或者能在這千餘件事實中, 可以找出一二件事實於你將來計畫旅行時, 有些用處……然而在這些事件內, 我們須要明白。 我們的勞力與將來或有的利益, 其比例是否相當。 若有人主張把兒童的時間耗費於這樣的知識之獲得, 卻因此而犧牲了本來可以得到的更有價值的知識, 對於這種主張絕不會有人能夠容忍吧……但是我們應當牢記求學的時間是有限的。
Advertisiment
這不僅因為我們壽命的短促, 也因為生活的複雜, 所以我們須特別審慎, 使所費的時間能夠求得最大的利益。 在你為時尚和癖愛所驅使, 以幾年的光陰費於某種研究之前, 最好先估量估量:倘使你以同樣的歲月費於其他的事業上, 其結果是否有同樣的或更大的價值。 ”

可見問題不在古書, 今書, 死書, 活書, 不在書之有無價值, 也不在知識之有無利益;因為無論什麼書多少總有一些價值;無論什麼知識, 多少總有一些利益。 問題是在我們以同樣的時間, 能否看更有價值的書, 能否得到更有利益的知識。 若是我們把時間費於讀一些價值較少的經書, 或費於獲得利益較少的知識, 卻因此而犧牲了本來可以用同樣的時間而得到更有價值的知識,

Advertisiment
這便是不經濟, 等於虛擲光陰。 這個道理叫做價值的相對論。 林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