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翻雜誌, 讀到姜文的一句話:“我要想的是通過什麼管道不瞭解資訊。 因為資訊太多了, 我要不斷地遮罩。 我從十年前就說過, 知道什麼不算什麼, 要學會不知道什麼。 ”此言不虛, 資訊時代漫天資訊, 不說別的, 就像書店裡滿坑滿谷的育兒經教子書, 足以讓家長浩歎惶恐失神無措不知到底落腳誰家, 果然“陰風昧生”――林漢達先生此文選自《向傳統教育挑戰》一書, 出版於1941年。 七十年後再讀, 絲毫不顯過時。 文中所斥雖乃彼時國文教學之弊, 但推開來想, 其間深意, 何止於此?譬如家長于育兒理念的學習,
Advertisiment
――編者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 我們才討論到讀書問題, 再由讀書問題, 討論到讀經問題。 不但是討論, 簡直還引起了激烈的爭辯。 左派說, “人是活的, 書是死的, 尤其是古書, 所以我們不應該讀死書”。 右派說, “書是知識的倉庫, 古書是不朽的傑作, 傑作無時間的限制, 永遠是活的, 所以我們讀的是活的書”。 騎牆派說, “凡事不可一概而論, 古書雖已過了時, 但也不全是死的。 今書雖然摩登, 但也不全是活的。 不管古書今書, 多讀一些書, 總是有益無損的”。
這三派的話聽來都有道理, 其實都是廢話, 尤其是第三派的話不但是廢話, 而且是害人的毒素。
Advertisiment
價值的相對論
這第三派的理論, 我們可引斯賓塞(Spencer)的話來駁覆。 他的教育論中有一篇叫做《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他說:“我們所爭論的問題是非常重大, 問題並不在討論什麼知識是不是有價值, 而在討論什麼知識較有價值。 一般人對於某種學科能指出某種利益時,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可見問題不在古書, 今書, 死書, 活書, 不在書之有無價值, 也不在知識之有無利益;因為無論什麼書多少總有一些價值;無論什麼知識, 多少總有一些利益。 問題是在我們以同樣的時間, 能否看更有價值的書, 能否得到更有利益的知識。 若是我們把時間費於讀一些價值較少的經書, 或費於獲得利益較少的知識, 卻因此而犧牲了本來可以用同樣的時間而得到更有價值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