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鶴琴的幼稚教育暗示性原則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塊富饒的土壤, 這就是幼稚教育的暗示原則, 本文即對此作一初步論述。

一、兒童的暗示感受性

“兒童是易受暗示的。 ”陳老從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國外學者的實踐研究中得出這一結論。 在《兒童心理的研究》(第八章暗示感受性)中, 陳老引述了美國心理學者施茅爾和聞趣對兒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 他從中總結了兩點:其一, 年長的孩子比年幼的孩子暗示性弱;其二, 年長女孩比年長男孩的暗示性強, 但年幼☆禁☆女孩比年幼男孩的暗示性弱, 由此可見, 兒童的暗示感受性不僅具有年齡差異,

Advertisiment
也具有性格差異。

陳老結合自己的實驗, 把兒童的暗示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暗示情境或由暗示問句誘導的暗示(誘導暗示), 一種是兒童受了一句話或一件事的影響而產生的暗示(附屬暗示), 前者是國外學者研究的結果, 後者是他在實驗研究中的發現, 同時, 他還發現後者在兒童兩歲半時就消失了。 在整體上他把暗示分為“外暗示”(由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動作)和“內暗示”(內部自己引起動作的刺激)。 既然兒童具有較強的暗示改正, 在教育中就必須充分地運用兒童這一特性, 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尤其是暗示具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利用積極暗示, 防止消極暗示。

二、暗示的功能和作用

在陳老看來,

Advertisiment
暗示功能有正負之分, 具有雙重性, 既可以用來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正向功能), 也可以用來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正向功能), 也可以增加兒童的痛苦、導致兒童產生不良行為(負向功能)。 所以有這種差別, 關鍵在於刺激的性質和暗示的方式。 如果刺激是消極的, 那麼就會產生負向功能;反之, 刺激是積極的, 就會產生正向功能。 同時, 如果暗示方式是積極的, 則產生正向功能, 反之, 如果暗示方式是消極的, 則可能誘發兒童不良情緒, 增加痛苦感受, 產生負向功能。

暗示的作用在性質上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 其積極作用突出表現在:兒童易於在淺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們可以利用兒童的暗示感受性來影響他們行為和習慣”,

Advertisiment
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消極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 過多利用兒童的暗示性, 可能會給兒童帶來不良影響。 鑒於這種暗示具有消極性, 因此, 陳老提出建議:⑴少用暗示, 以培養兒童的獨立性;⑵淨化環境, 取締不健康的戲劇暗示, 以防止不良刺激對兒童的消極暗示;⑶正確運用暗示方式, 充分運用積極的鼓勵, 避免消極的刺激。

三、暗示作為一種教育原則
陳老非常重視暗示原理在幼稚教育中的運用。 這構成他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示原則, 這可從如下兩個方面可以看出。

1、運用暗示, 作為激勵教育法的一種手段。

在《家庭教育》第三章中, 他把積極暗示作為普通教導法的第一條原則:“對於教育小孩子,

Advertisiment
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示, 不要有消極的命令。 ”他舉例說明, 運用積極的暗示, 可以使兒童自然(科學)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誨, 而且不會傷孩子的心, 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兒童在受教育中的主動性。 在“原則六”中, 陳老指出:“別人做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時候, 做父母的應當以辭色來表示贊許或不贊許的意思給小孩子聽, 給小孩子看”, 其中包含了運用暗示原理來培養兒童正確生活態度的內容。

由此可見, 暗示的合理運用, 一方面可以尊重兒童, 保護兒童的自尊心, 使兒童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兒童的主動性, 積極地改正缺點, 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運用暗示, 作為預防消極情緒,

Advertisiment
培養兒童優良情緒的一種重要方法。

陳老極為重視兒童優良情緒的培養, 在《兒童心理學》中, 他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論述此問題, 明確指出:“不良情緒反應, 是由於小時經驗的結果, ”所以“在兒童幼小時來培養其優良習慣, 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養兒童的情緒呢?陳老首先指出“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使他害怕, ”告誡父母不要用種種懼怕來對待兒童, 用語言或動作來威嚇兒童。 同時他建議, 應該用暗示原則去啟發兒童, 誘導兒童, 以形成良好情緒狀態, 他強調父母要避免兒童哭泣, 勿以刺激來加強兒童的情緒反應, 勿敘述恐怖故事, 因為這些方式均會誘發兒童的消極情緒反應, 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暗示行為。 這種思想,在陳老的《家庭教育》一書中具有突出的表現,在第八章(小孩子為什麼怕的,為什麼哭的),他列舉兩條原則來強調暗示的作用。“原則一: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小孩子使他發生懼怕”,“原則八:當小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做父母的不應當去暗示他哭。”由此可見,陳老極為重視父母動用暗示原則預防兒童的消極情緒,懼怕和哭泣都是對兒童心理健康極為有害的兩種情緒,為了兒童的心理健康,父母要用暗示原理去消除它,防止這種消極情緒的重複出現。這就是陳老的忠告所在。

四、幾點啟示

陳老精通兒童心理學,對兒童的內心奧秘有著深刻的揭示,他根據兒童的暗示感受性,提出了教育的暗示原則,具有很深遠的啟發意義。首先,尊重兒童,保護兒童純潔的心靈。暗示原理的正確運用,可以在教育兒童的同時,維護兒童的主動性和自尊心,暗示就是以一種間接的或含蓄的方式作用于兒童,可以克服簡單命令的缺陷,使兒童在愉快的情境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其次,預防兒童的消極情緒,培養兒童的優良情緒。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一旦產生對兒童的行為具有極大的制約作用,優良的情緒狀態下兒童易於接受並樂於接受教育,而消極情緒狀態下,兒童則容易拒絕父母的教誨,而產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長期的不良情緒會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形成不良的個性,運用暗示原則,不僅可以預防兒童的不良情緒,而且可以用來矯正消極情緒特徵,培養積極的情緒特徵,維護良好的情緒狀態。第三,使兒童潛移默化中受教育,自覺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的行為習慣往往是通過模仿習得的,而模仿極易受到環境刺激的暗示,優化幼兒環境可以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正面的暗示,自覺地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要充分發揮暗示原則的作用,必須花大力氣淨化教育環境,防止精神污染,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兒童的心靈不受創傷,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幼稚教育有著尤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精神污染和不健康的教育環境已構成幼稚教育的一大障礙,既然兒童是易受暗示的,那麼,兒童接受積極的暗示,也會接受消極的暗示,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兒童接受積極的暗示,防止或消除消極暗示,這一點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最後,暗示不僅是一種教育原則,也是一門教育藝術。暗示原理的使用,不僅可以擴大教育管道,充分發揮兒童的潛在力量,而且可以在教育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種思想,在陳老的《家庭教育》一書中具有突出的表現,在第八章(小孩子為什麼怕的,為什麼哭的),他列舉兩條原則來強調暗示的作用。“原則一: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小孩子使他發生懼怕”,“原則八:當小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做父母的不應當去暗示他哭。”由此可見,陳老極為重視父母動用暗示原則預防兒童的消極情緒,懼怕和哭泣都是對兒童心理健康極為有害的兩種情緒,為了兒童的心理健康,父母要用暗示原理去消除它,防止這種消極情緒的重複出現。這就是陳老的忠告所在。

四、幾點啟示

陳老精通兒童心理學,對兒童的內心奧秘有著深刻的揭示,他根據兒童的暗示感受性,提出了教育的暗示原則,具有很深遠的啟發意義。首先,尊重兒童,保護兒童純潔的心靈。暗示原理的正確運用,可以在教育兒童的同時,維護兒童的主動性和自尊心,暗示就是以一種間接的或含蓄的方式作用于兒童,可以克服簡單命令的缺陷,使兒童在愉快的情境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其次,預防兒童的消極情緒,培養兒童的優良情緒。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一旦產生對兒童的行為具有極大的制約作用,優良的情緒狀態下兒童易於接受並樂於接受教育,而消極情緒狀態下,兒童則容易拒絕父母的教誨,而產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長期的不良情緒會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形成不良的個性,運用暗示原則,不僅可以預防兒童的不良情緒,而且可以用來矯正消極情緒特徵,培養積極的情緒特徵,維護良好的情緒狀態。第三,使兒童潛移默化中受教育,自覺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的行為習慣往往是通過模仿習得的,而模仿極易受到環境刺激的暗示,優化幼兒環境可以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正面的暗示,自覺地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要充分發揮暗示原則的作用,必須花大力氣淨化教育環境,防止精神污染,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兒童的心靈不受創傷,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幼稚教育有著尤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精神污染和不健康的教育環境已構成幼稚教育的一大障礙,既然兒童是易受暗示的,那麼,兒童接受積極的暗示,也會接受消極的暗示,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兒童接受積極的暗示,防止或消除消極暗示,這一點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最後,暗示不僅是一種教育原則,也是一門教育藝術。暗示原理的使用,不僅可以擴大教育管道,充分發揮兒童的潛在力量,而且可以在教育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