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代親現象

有人認為, “隔代親”有三大優點: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 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 二是對子輩有利。 子輩忙於工作, 孩子由祖輩教養, 得以解除後顧之憂, 專心致志於事業。 三是對祖輩有利。 不僅可以解除孤寂, 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 還可以老有所為, 發揮餘熱。 這種與孫輩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 但“隔代親”的優越性儘管不少, 同時卻也帶來了很多不利於兒童健康成才的“隱患”。


延長“童稚心理”時期。 一些祖輩人生的坎坷經歷,

Advertisiment
註定了他們對孫輩們的偏愛, 這種偏愛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溺愛。 愛得過分, 就會阻礙孩子正常心理發育。 寵愛的結果, 使孩子總是擺脫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約。 有關機構將托兒所出來的與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 發現他們截然不同。 從托兒所出來的孩子群體意識強, 適應能力強, 社交圈子亦大, 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幹, 膽子大, 能吃苦, 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 很小就能橫穿馬路等。 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則不然, 有的小學五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 萬事不能動手, 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幹。 碰到問題, 稍不如意就哭, 就撒嬌, 缺乏應變能力, 不合群。

 
導致教育的“脫代”。 祖輩們的世界觀形成於幾十年之前,

Advertisiment
時至今日, 他們中不少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準還停留在幾十年之前。 在與孫輩的親密接觸中, 他們的世界觀無意中會隔代傳播, 以至增加孩子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難度。 再說, 老人的思想意識相對陳舊, 亦相對固執, 給孫輩烙下的印記, 對孩子接受新的知識經驗會起負性效應。 另一方面, 有的老人生理衰退, 腿腳不便, 喜靜懶動, 帶孩子往往只能圈在家庭的範圍裡, 帶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餘, 活潑不足, 有礙孩子智慧發展。


疏遠兒童與父母的關係, 導致親子的"隔閡"。 祖輩愛孫與父母愛子, 既有相似之處, 也有不同之點。 相似是彼此都愛孩子, 不同的是祖愛孫偏“慈”“寬”“容”, 而父母愛子則偏于“嚴”。

Advertisiment
這種教育支點的分歧, 很容易導致親子隔閡。 這裡的親子包括兩層:一是祖輩與父輩層次, 祖輩對孫輩的溺愛與舊意識的隔代傳遞, 父輩看不慣或從中進行矯正;父輩的管教, 祖輩橫加袒護與阻攔, 這些都勢必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 二是父輩與子輩層次, 子輩的趨樂避苦心理, 使其對於父輩的管束, 或端出祖輩當擋箭牌, 或以祖輩為防空洞、避風港, 對父輩的管教產生抵觸或陽奉陰違。 祖輩的過分溺愛和父母的嚴加管教, 甚至會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錯覺:只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愛我, 爸爸、媽媽並不疼我。 這不僅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成才, 而且亦有礙家庭和睦。


“隔代親”有利有弊, 處理不適當, 就會弊大於利。

Advertisiment
希望年輕的家長能揚長避短,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和祖輩多溝通多商量, 獲得祖輩的認可和支持, 一定能讓孩子在(外)祖父母的愛護下健康成長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