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溪溪一邊吃飯,一邊攪拌公共碗裡的食物。 我對她說:“溪溪,你先吃自己的,吃完了如果還想吃,媽媽再盛給你。 ”
溪溪不聽,依然伸手攪拌公共碗裡的食物。 我趕忙拿走碗。 溪溪不高興了,用勺子故意弄自己碗裡的食物,弄得滿桌子都是。 我不理她,她居然“變本加厲”,把勺子扔在地上。 我很生氣,知道她“扔東西”的習慣又犯了。 這回,我是必須給她點顏色看看了。
我的做法是——把她的碗拿開,並告訴她:今晚你就不吃飯了。 同時,取消了我們原來計畫好的遊戲項目。 溪溪看我既不允許她吃飯,又限制她玩,哭得很傷心。
Advertisiment
我不動聲色,繼續吃我的飯,她就過來粘我,邊哭邊粘我。 我依然不理她。 等她哭完之後,我再和她好好說話。 她哭了一會兒,我對她說:“你把勺子扔了,這樣做是不對的,媽媽絕對不允許。
你是不是覺得媽媽不讓你吃飯,不讓你出去玩,心裡不高興?”她說:“是。 ”我看她能聽進去話了,知道教育的時機來了,於是繼續對她說:“你自己有碗,又去攪拌公共碗裡的飯菜是不禮貌的,媽媽已經提醒了你,可你還去攪拌。
媽媽拿走了,你就把飯菜弄到桌子上。 這樣做對不對?”“不對。 ”“大家都不喜歡扔東西的行為。 你剛才表現不好,所以,你要為此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不能出去玩。 ”
溪溪聽我這麼給她解釋,依然哭個不停。 我知道,給孩子講道理,尤其給3歲的孩子講道理,不可能立竿見影,必須給她時間消化。
Advertisiment
就這樣,我一直抱著溪溪,同時告訴她“要為自己的不良行為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不能出去玩”。 類似的談話我說了十多分鐘,溪溪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也能接受要“付出代價”了。
過了一會兒她來找我抱,我抱起她,讓她感受到我的愛,但同時我也要讓她認識到,她的不良行為依然要糾正。 第二天,她的表現特別好,還不時地自言自語地說:“好孩子不能扔東西。 ”
大約在溪溪兩歲的時候,我曾在她犯錯時嘗試過“隔離反省”,但沒有成功,因為我實在不忍心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大哭,而自己卻在一旁視而不見。
後來在對“隔離反省”的教育方法上我時常想,能不能將舊有的“隔離反省法”做一些變通?讓孩子對自己的不良行為付出切實的代價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Advertisiment
而這一次,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溪溪再也沒扔過東西,因此,我總結了幾點使用“隔離反省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先且慢“隔離反省”。 如果是大人的不良行為在先,那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應該給予理解,此時更不能不顧事實對孩子實施“隔離反省”。
二、確認大人沒有不良行為在先,孩子是在溫暖和愛的環境中發生了不良行為時,就可以考慮“隔離”。
三、實施“隔離”時,只隔離不良行為,且讓孩子知道需要為此付出的代價,但同時,絕不能隔離孩子對媽媽的愛。
相關連結:隔離反省 隔離反省,英文是“time out”。 是西方等國家常用的用以懲罰孩子的手段,即讓犯錯誤的小孩單獨呆在某個地方,教室的某個角落或家裡單獨的房間等等。
Advertisiment
這樣做的目的是既讓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控制,又可避免“打孩子”。 反省的時間長短一般根據孩子的年齡而定,幾歲就反省幾分鐘。